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白發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個人資料
正文

杜威( John Dewey )教育哲學新探

(2009-03-03 18:36:28) 下一個

杜威( John Dewey )教育哲學新探    

今年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 150周年,恰好也是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現代傑出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誕生150周年。他的教育哲學和關於民主主義的社會哲學應該說是形成現代大多數西方國家教育思想、教育體製的奠基石,甚至促進了整個西方現代社會民主製度的完善和鞏固。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發表於1915年的《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書,這本書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The Republic》、18世紀法國哲學家教育家盧梭(Rousseau)的《愛彌兒-論教育》《Émile: ou De l'éducation》一並被西方國家稱之為教育理論瑰寶。從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的發展來看,《民主主義與教育》是對古希臘文化傳統及教育思想和近代自歐洲文藝複興以來啟蒙思想及教育理論一脈相承的延續和發揚光大。從它對於美國現代教育體製的變革進而完善、鞏固和發展美國社會政治體製的實際貢獻來看,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用 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多產、最有影響的曆史學家之一”的奧斯卡·漢德林 (Oscar Handlin) 的話來說: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轉折時期,美國教育急需強烈激蕩和震動的關頭,杜威掀起的波瀾是壯闊的,其意義是爆炸性的(見《杜威對於教育的挑戰》)。不僅僅在美國,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學對於歐洲大多數國家,也包括亞洲和中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程度不等的實際推動作用。

本文中筆者試圖借重溫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基本觀點,結合進化論許多新的進展和筆者對進化論新的理解,站在今天的角度進一步沿著杜威教育哲學觀點的基本方向,並且結合中國文化傳統思維傾向的一些主要特點,進一步理解、分析並探討有關教育、有關社會、有關人類的自我認知等一些基本觀點方麵新的認識和進展。

首先,綜觀杜威教育思想的全部主要觀點,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理論所依據的基礎。 正像他自己在本書序言中所說:“ 本書所闡明的哲學,把民主主義的發展和科學上的實驗方法、生物科學上的進化論思想以及工業的改造聯係起來,旨在指出這些發展所表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麵的變革。”筆者認為, 認真思考並深入理解本書序言中作者所闡述的這個指導思想是能否正確並逐步深入理解杜威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學的關鍵,也是能否正確客觀地評價他的成功,認識他的局限性,沿著杜威教育哲學的基本方向繼續努力,進一步在更深入的層次和更複雜的程度上繼續實踐的關鍵。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方啟蒙運動以來已經形成傳統的科學上的實驗方法和生物進化論思想的指導。

《民主主義與教育》的幾個重要基本觀點的重溫和進一步認識

教育是生活的必需( Necessity

本書首先談到的是生活,其中特別反複提到的是生活的更新、經驗的傳遞和溝通或通信( communication)。 從生命個體生活經驗的更新到社會群體生活經驗的更新,杜威的直覺一上來就點到了關鍵之處,但 現在來看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深入 。杜威首先從指出生活(生命)的更新通過傳遞開始,生物維持個體生命的正常狀態必須通過新陳代謝,即這裏所說的“更新”。進而由生命個體組成的群體即社會,與生命本身一樣也必須通過“新陳代謝”——社會生活的更新或杜威所說社會經驗的更新來維持社會的正常狀態。而社會經驗的更新同樣是通過組成社會的個體或團體之間的溝通或通信,即所有人之間經驗的溝通和不同世代之間經驗的傳承是社會經驗更新的必要條件。杜威認為溝通和通信對於人類社會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特別強調“ 社會不僅 通過 傳遞、 通過 溝通繼續生存,而且簡直可以說,社會 在 傳遞 中 、 在 溝通 中 生存。”今天我們可以對此有更多更深切地理解。 像前述從生物個體擴展到群體(社會)一樣這裏也可以再反向回溯到個體,生物個體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溝通,通過血液、神經、肌腱等等的溝通和通信將各部分組成個體生命有機的整體,也包括中醫學說中的經絡其基本功能也是溝通。比如有許多氣功鍛煉追求的“氣”通小周天、大周天即個體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溝通,與社會經驗的溝通本質上是一致的。再進一步深入到微觀,細胞學說中細胞通過細胞膜與外界進行信息和能量微觀上的交換(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這也正是耗散結構學說中的開放係統與外界經由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溝通)維持係統有序的觀點。因此可以說生命個體的“活”的狀態就是通過溝通(交換)維持一種有序,生命群體(社會)也必須通過溝通(交換)維持社會的有序狀態。今天可以推而廣之,小到一個細胞、一個生命個體直到人類社會群體要想維持正常生命或社會正常運轉,必須是一個開放係統,必須與外界發生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隻是不同的係統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溝通形式以及不同的界麵。這裏的“外界”與“內部”的界麵在細胞是細胞膜,在人體是全身皮膚和所有感官。在社會則形式大不相同了,首先應該是組成社會的所有個體通過各自的“界麵”與自然界的交換和溝通。然後粗略地說應該是各種傳媒包括文字、語言等和各種物質交換“界麵”和形式,或者概括為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所有不同形式的交換。由於溝通和交換是維持係統有序的基本必要條件,則封閉就是扼殺有序,增加混亂的有效手段。由此也可以解釋為什麽互聯網的出現能獲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急劇擴展的速度,因為這是人類社會得以實現更靈敏、更有效溝通或通信的新的技術手段,是現代社會得以保持正常有序並且更快節奏運行狀態的基本條件。杜威在本書中論述的第一個觀點就是: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就是社會經驗的溝通或通信。因為社會生活永遠沒有完結,因此教育也就是一個永恒的過程。筆者認為生活是顯示一種生命的存在,但是生活隻是一種存在狀態,這種狀態本身包含了有序和無序的全部可能性,而教育就是經由交換、溝通和通信維持生活的不斷更新,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引入負熵的過程。盡管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地球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係統熵的增加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但教育就是在交換、溝通中不斷創造、生成生活中的有序,避免、剔除生活中的無序,盡可能地減緩地球生物係統某些局部(人類社會)環境熵的增加。對於個體生命則有“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但,“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準確地說是“益壽延年”。因此筆者認為, 教育無論是對於生命個體——自省(自我教育),還是對於社會群體本質上都是創造、生成有序而消除、避免、防止無序的積累和擴散。因此教育是生命個體生活的必需,也是人類群體社會生活的必需。

這裏應該指出,以往(可能主要在中國)人們在總結杜威的教育哲學時一般都認為“教育即生活”是對他的基本觀點之一最簡明扼要的概括。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學生——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生活即教育”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進一步發揮。實際上,重溫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原著,其中對於教育和生活的關係有著非常明確的描述:“ 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關係,就像營養和生殖與生理意義上生命的關係。”即教育並不等於生活本身而是生活的必需,正如營養和生殖並不等於生理意義上的生命本身而是維持生命和生命的延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筆者認為,進一步澄清、明確這一點對於深入理解杜威教育哲學有重要的意義,也隻有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才可能有所創新。(關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容待以後專文論述)

教育即成長(生長 Growth

杜威從教育是生活的必需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自然得到教育即成長(生長)。他認為 “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 它的標準,就看它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麽程度,看它為實現這種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麽程度。 ”杜威在本書中專門辟出章節詳細論述進而批駁了與此相悖的、當時甚至直到現在仍然相當流行的三種其它觀點。(1)教育即準備;(2)教育即開發;(3)教育即官能的訓練。在這裏就不再詳細敘述這三種觀點的具體內容和杜威對它們的批駁了。在筆者看來這三種觀點共同的缺陷是對生活沒有更深入更明確的理解,有意無意地違背了生物進化的事實,或者說對什麽是教育和教育的價值的理解不是在進化論的指導下來認識的。進化論考察的是地球生物幾百萬到幾千萬年的演化過程,經過達爾文的總結、歸納和分析向人們揭示了生物進化的宏觀圖像和內在機製。然而或許人們在考察其它生物的進化和考察人類以往的進化時卻忽略了人類其實仍然處在進化過程中,特別就在今天、現在、每日每時就發生在我們人類自身。今天的生活就是進化過程的一部分,人類自身正參與其中。因此生活即進化,生活即成長,教育是生活的必需,教育也就是持續不斷地維持生活的更新從而維持生活的有序狀態。任何沒有進化論的指導認識教育的理論在本質上都是有缺陷的。如杜威所說:這些理論都使人忽略了生活——忽略了現在“有機體的趨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即以靜態的觀點看待教育和受教育對象。杜威關於教育的這些基本觀點在筆者看來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具有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甚至更為嚴峻的意義。他在近100年前發表的本書中所批駁的這三種當時流行的觀點在今天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中甚至還應該說是“先進”的,因為這些還僅僅是忽略了現在“有機體的趨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的現實存在和成長變化。令人極為遺憾的是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其實更要嚴重,是幹脆完全忽略了人本身,是簡單膚淺地把教育完全當成了以往知識的灌輸,而把人——受教育者——當成了“儲存”這些知識的容器或工具。最糟糕的情況是中國的教育甚至隻是在拚命追求這種容器和工具的“標牌”——文憑和學曆!很多時候到了幾乎連這些容器和工具中是否真的裝進了知識,以及裝進了什麽樣的知識都可以不去認真追究的程度了!結果就是屢見不鮮的徒有一個耀眼華麗的標牌——文憑或頭銜卻是一肚子垃圾。當下就又有一個文懷沙現象的生動實例。當然中國教育理論和體製的問題與中國文化整個的大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那是更大也更嚴肅的話題,不是本文的內容。

今天看來,由於進化論也並非一成不變,初創時期主要觀察到和詳細分析論述的大多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漸變現象,隨著不斷新發現的事實進化論本身也在逐漸發展。筆者以今天的視角在這裏應該說杜威批駁的三種觀點並非一無可取,而是在某些情況下是補充,甚至可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說這些同樣是現實生活即進化過程的一部分,盡管它們有缺陷、有錯誤在許多情況下對某些局部或個體甚至是有害的。

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R econstr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杜威教育哲學中受到質疑最多的基本觀點之一是“教育無目的”,他確實明確地指出:“既然實際上除了更多的生長,沒有別的東西是和生長相關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沒有別的東西是教育所從屬的”;“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之外沒有目的,它是自己的目的。”這種觀點來源於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筆者認為不應該簡單地理解“教育無目的”,其實它是指教育本質上沒有絕對的目標或目的。因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教育即成長(生長)。生長就是生活的有序更新(筆者今天的理解)而生活就是進化。進化並沒有目標或目的,這是生物進化論揭示並已經被無數事實證明的規律,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沒有外在的、絕對的目的。

但是杜威在本書中反複論述教育有相對的、與過程一致並相互轉化的目的。他說:“教育永遠有一個直接的當前的目的 ….. 經驗質量的直接改造。”並更進一步地明確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筆者認為, 杜威關於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和改組的觀點實際上就是進化的 主要 基本內容之一,或者說指出了進化的本質。每一代人實際上都是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而社會生活永遠處在變化之中,也就是永遠處在進化之中。由於人的大腦和全部感官及其他器官的進化雖然在每代人身上都在隨時發生,但是卻並不為人們所察覺。因為這種變化的時間尺度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宏觀世界的常用時間尺度相差過於懸殊,兩代人之間似乎看不出有多大的不同,進而兩代人或幾代人經曆的社會環境似乎也沒有很多的不同,但其實細微的差別幾乎隨時隨處都可見,而且隨時都在不斷積累。哲學上有“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以及類似的其它極端抽象的說法,強調的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隨時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是以前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裏所稱的“變化”其實就是演化,具體到對於生物世界來說就是生物的進化。因此前人的經驗或個人以往的經驗都隻是“當時”的感受和經曆及由此歸納總結得到的經驗,也包括理論。他人或個人後來的感受和經曆實際上是與以往的經驗有所不同的,這種差別多數情況下——在處於緩慢漸變的情況下——過於微小而經常不被人們所注意,或者被絕大多數人所忽略,隻有在漸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社會(係統)或者個人境遇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人們才會明顯感到與以往的經驗完全不同,也才更容易觸發或被迫對以往或他人的經驗重新認識或改造,進而對個人和對社會的認知產生更為深刻明確的理解和重組。類似的實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如,“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更有許多文學家用更生動的筆墨展示這種心路曆程,如魯迅:“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麽,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麵目。”又如曹雪芹之《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再如司馬遷遭腐刑而編《史記》著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等等不勝枚舉。

嚴格地說任何人隻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足夠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就應該能注意到現在與以往的經驗之間細微的差別,注意到個人與他人、前人經驗之間細微的差別,注意到個人在不同境況下所獲得經驗的差別,不斷地根據新的感受和經曆“改造”、“改組”或重新認識個人以往的或他人及前人的經驗,這就是經驗的改造,這就是感悟,也就是杜威在此專門給教育下的定義: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或重組。

由此,同樣如果不理解教育的本質,對前人或個人以往的經驗、理論隻知道墨守成規頂禮膜拜,不思進取不思改造,或者不懂得如何改造,則可以肯定不會有生活的更新。杜威在近 100年前就指出:“ 把過去的記錄和遺物作為主要教材,其錯誤在於割斷現在和過去的重要聯係,使過去成為現在的對立麵,現在成為過去的或多或少無用的模仿。在這種情況下,文化成為裝飾品和安慰物;變成避難所和庇護所。”筆者今天可以說,這種簡單重複模仿的結果隻能是不可能或極少獲得真正的生長——即生活的有序更新,作為生命個體便失去了大部分以至全部的生存意義,在現實生活中甚至可能釀成悲劇。作為社會群體乃至民族、國家則一定會處於混亂停頓的反常狀態。越是古老的民族和文化越容易為傳統所累而長時期不能自拔,到頭來便是十九世紀中期古老中國所遭遇的“三千年來從未有之變局”。總之,對於任何民族在任何時代全盤複古不僅在現實中不可能,也隻能是死路一條,因為它完全違背了地球自然環境中生物係統數千萬年進化演變的事實和規律。

(待續)

張一凡    2009/3/3

參考書目:

《民主主義與教育》(美)杜威( Dewey , J. )著;王承緒譯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0 ( 1997 重印)(其中個別譯文名詞筆者有所修正)

《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John Dewey ) Publisher: Macmillan. Place of Publication: New York. Publication Year: 19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