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27)–太上下知有之

(2013-04-06 22:13:26) 下一個
關於自然
道德經首次提到自然是在第17章,百姓皆謂我自然。大部分國人習慣於把道德經中的自然理解為大自然的自然,這是一種誤解。特別是中國解放後的唯物主義教育,更容易使人們產生這樣的誤解。道德經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科學中大自然的定義),而是大自然來源於自然之創造。這也就是為什麽說大自然總是帶著“自然”的影子,道的影子。但是,如果我們一開始不理解這種自然,可以暫且用大自然這個影子來帶領我們走向道之自然,我想這種metaphor也是可以的。在聖經裏,當問及上帝的名字,其回答是I am who I am,自有永有的存在。

Moses said to God, “Suppose I go to the Israelites and say to them, ‘The God of your fathers has sent me to you,’ and they ask me, ‘What is his name?’ Then what shall I tell them?”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This is what you are to say to the Israelites: 'I AM has sent me to you.'" Exodus 3:14

自然,自己本來的樣子和存在,它不依賴於其他存在,自有永有。聖經的中文翻譯,一般將上段翻譯成:那自有的打法我到你們這裏來。如果用道家的文字習慣,可以翻譯成:自然打法我到你們這裏來。但是在目前的中文語境中,自然已經被限定為大自然了,this word has been abused and its meaning has been limited to the mechanical concept of nature。所以這兩個字不再是一種光明的指引,反而是一種阻礙我們覺醒的絆腳石。如此看來,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大眾的文化習慣,而不斷的被修改,遺忘,或者賦予新意。並且同樣的字,在不同的人看來,會產生不同的意識撞擊和效果。所以大家在爭論時,不僅僅要注意到表麵語言的衝突,還要意識到,整個文字語境的不同。人們往往不是爭論問題的實質,而是在語言文字層麵上爭論。
這也從另一側麵說明,精神探索是必要的。某個流派的哲學或者宗教,往往使用某種固定的詞匯。但問題是,在當代語境下,有些詞匯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豐富含義和體驗。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新的文字來表達同樣的本質。這當然會引起保守者的恐慌,因為他們將文字等同於真理本身。失去話語就是失去上帝,這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否定,一種對ego的毀滅。所以當耶穌用另一種語境來解釋spirit的時候,保守者們恐慌了。他們反對耶穌,他們要保衛對上帝的信仰,而其實耶穌是在加深人們對上帝的信仰。其實不隻是基督教,其他宗教,ideology等也有著同樣的過程,整個人類的發展,一直是延續著這種模式。但遺憾的是,語言,哲學,藝術等並不是大眾喜歡的方向。這就注定著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往往被束縛於狹小的意識空間。任何生命的進化都會附帶著淚水和悲劇,一種狹小在麵對著解放時,所做出的本能掙紮和恐懼。
關於素樸寡欲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9章所談到的素樸寡欲,我建議大家不要簡單的用現代的文字含義理解它。要仔細琢磨這些文字下的豐富含義。我們聽了太多的少私寡欲,似乎這樣的文字已經不再有那麽豐富的意義。為什麽少私寡欲?如果私欲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和覺醒,我們為少什麽要少私寡欲呢?素樸也是如此,如果素樸帶來的隻是簡單和普通道德層麵的教育,我們為什麽要素樸呢?如果不理解素樸寡欲的真實豐富含義,我就不知道為什麽要那麽做。
素,未染色的織物。不帶有色的眼鏡,我們才能看見真實的色彩。樸,未雕琢過的木。人出生之後,父母和社會不會經過孩子的同意,而將一套固定的意識灌輸給孩子。我們長大以後,我們不記得這種本質生命被掩蓋的過程,我們生活在matrix之中,但不知道生活在matrix之中。我們很難生活在樸中,一種本質的生命之中,而是生活在僵化的belief之中,一種被外麵的存在而打造出的拷貝。樸,就是回歸到未雕琢前的生命本質。私,它將意識牢牢地捆綁在狹小上,它使我們無法看到狹小之外的世界。欲,它將我們所有的生命能量投入到一個方向上,它讓整個光明的世界消失,it leads us to a place called nowhere, we are lost。
進化為什麽不能在一夜發生?就是因為意識空間之難以開放。通過去掉各種人為之僵化意識束縛,才能讓光走入。通過素,真光進入;通過樸,關閉潛意識裏的自動belief過濾;通過少私,開放意識空間;通過寡欲,釋放被ego綁架的能量。隻有此時,人的潛力才會被挖掘出來,你才會見到你真實的生命。所以素樸寡欲不是老生常談,或者普通道德教育。精神探索也不是簡單的信什麽或者不信什麽,而是一生命成長的過程。
關於貴食母
道德經第20章像是散文一樣,帶著強烈的感性色彩。遺憾的是,很多解釋道德經的人,不怎麽認真對待這樣的感性的文字,而隻是一筆帶過。其實你可以用道德經中的感性文字,來驗證自己的生命體驗。你身如其境?還是不知道它在說什麽。如果在你的生命之中,你能夠發出同樣的感慨,那就說明你確實是走在祖先的道上。同時,你也會為祖先達到那樣的精神高度而自豪和感歎。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文字在說什麽,那麽也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文字來矯正我們的意識生命空間。
“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台”。熙熙之眾,欲浪滔滔,意外泄而馳,如心猿意馬。“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嗬,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嗬”。而求道者,守內,無欲,不盈,無執。並且不以 conditioned culture and mind 為核心,而是以知之前的生命素樸為根本。“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嗬。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嗬。忽嗬,其若海,望嗬,其若無所止”。眾人都很有知識,似乎知道一切,而我卻去掉知,以便不再讓知過濾和扭曲真實。眾人都很精明,仔細觀察外在的世界,而我卻進入內在的世界,去言去思去欲,從而讓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真實世界彰顯出來(it is not trapped in separation and locality)。“眾人皆有以,我獨閌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眾人都依賴外在的存在而生活,而我沒有外在的依賴,隻是持守內在的生命。意不上浮而欲,而是下沉而容。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我的生命是來自母。有一種不可見的糧食,它是生命之食糧,而母是生命食糧的源泉。
每個人多應該尋找這種母,因為母能夠提供給我們生命的乳汁。從這樣感性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感覺到祖先的精神境界。我過去誤解了我們的民族之根,覺得在漢文字裏缺少其他民族的超越智慧和精神境界。但通過閱讀道家思想,我知道了祖先曾經攀登過的高峰,以及它所帶來的獨特生命和真理視角。我們應該如何去繼續這種傳承呢?並且不僅僅是繼承,還要在這個道路上,繼續前行。這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足跡,它屬於整個人類。

To our forefather

Time disappears
Space collapses
Life enlightens life
My hand is in your hand
 
Through your eyes
I see the world
Through my heart
You continue your life
 
You and me
It is two in words
But one in lov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