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25)–五色令人目盲

(2013-04-05 08:35:33) 下一個
關於腹
五色使人目盲(12章)談到無色無味五音等感官之限,對於這樣的文字,大家從不同的民族和精神傳承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判斷。但是用腹來形容精神體驗的卻是非常少見的。
也許從大的分類上,人主要有兩種意識體驗,一種是內向的,一種是外向的。而內向的生命體驗是極其難以定義和捕捉到的。每個人都可能認為自己有內向的生命體驗,但從我的人生過程來看,我是在30歲後才開始朝著內向的人生行走,30歲前我隻知其字而不知其實。所以從我個人的經曆來看,內向的體驗似乎是後天發現的。既然無法用文字詳細闡述這種內向的vision landscape,也許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是,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寧心去感(無視無聽無觸無語等各種外在感知),外感去掉後,你會有什麽樣的體驗呢?
如果隻體驗到茫然黑無,那麽這說明你需要移走黑暗,讓內在的世界呈現出來。內向的體驗是無,所以人們才去拚命尋找外向的體驗。而精神探索就是將一個新的內在生命世界呈現出來。如果這樣的文字對你沒有什麽意義,那麽用外向的方式來描述它就是,這種內在世界的呈現是生命進化的標誌,它是一種意識和體驗的跳躍。在理解了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不同角度後,我們來分析一下腹。我的理解是,腹並不是在談外在世界的腹部存在,而是在描述一種內在生命的獨特體驗方式。一種內在的寧靜和信任,並且這種體驗似乎不是集中於頭部,而是集中在腹部以下。所以此章用為腹不為目來區分這種上下體驗的不同。這個題目非常龐大,無法在這裏展開,以後再詳細探討。
關於為與愛
13章談到為與 愛的問題,指出用寄天下和托天下來解決寵辱若驚和大患若身。注意世傳本與帛本的不同。帛本強調在行動上,如果用為天下的角度來行為,那麽天下就可以托付給這個人;如果有以身為天下之愛,一種unconditional love,那麽這個人就可以把生命寄於天下,從而將小我上升為大我。這種生命的提升,當然會稀釋寵辱若驚和大患若身的迷惑,使人心有所靜定。
但是世傳本則用用兩個以身為天下,強調以己為人。這種仁當然是高尚的,但是這種方式將“己”牢牢的釘在意識之中。在行動上,先有己的意識,然後企圖用仁。而帛本則弱化己的意識,而將天下放在意識之中,己同於天下。隻有在愛的時候,才有“以身”,因為愛本身就有duality的存在,一種己與對方的分離。所以帛本是在談超越的世界,而世傳本是在強調仁的世界。
關於今之道
14章談到“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世傳本用“執古之道”。道紀,道的綱要和關鍵。是什麽樣的神奇能被稱為道紀呢?如果是執古之道,禦今之有,這是那種可以稱為道紀的存在嗎?以古而掌控今天,似乎不像是高明之舉。
今,是刻也。Using the Dao of present moment to guide the present being, this is the key of Dao。隻有present moment是存在的,過去和未來隻是在人的頭腦之中。在present moment之中,有一種超越時間的存在,這才是關鍵。這種永恒的存在可以告訴我們古始,所以才稱之為道紀。如果我們離開“是刻”,那麽我們隻是生活在“知”中,頭腦之中,這不是真實鮮活的本質生命。精神探索的目標,就是打通“是刻”之道與是刻之有的連接,從而讓智慧和永恒走入我們的生命。
有趣的是,從不同的道德經版本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在走著不同的人生道路。一種是走超越的道路,用道德經來引導人們走入一個進化的生命世界;而另一種則是重複現世,然後從道德經中找到一些知識,服務於既有的意識和心理內核。兩者皆有其用,服務的對象的不同,所以都有存在的必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