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33)–大道汜兮

(2013-04-25 19:29:42) 下一個
終於要結束道德經的學習了,還有兩篇總結沒有寫完。這次簡單將道德經最後四章綜合在一起總結。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道德經多次談到這樣的的看法,似乎有一種神奇無法理解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你向後走,反而會到達前方;如果你能往下走,反而會抵達天空。比如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這真是一種神奇嗎?如果我們用一種習慣性的視角來閱讀這樣的文字,我們就無法同意道德經的判斷,似乎這種看法也與西方的文化相衝突。但問題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本人並沒有從道德經中看出這種文字的神奇,反倒覺得道德經隻是在講述一個普通的道理。一般來說,人們是通過躁和意誌之妄前來到達目標,道德經隻是說,從躁和妄中,你無法找到智慧和持久的力量支撐,所以你必須用靜和穀,來讓智慧顯現,使能量流入。從躁妄之衝的角度看,似乎道德經的態度是後退的,但其實質卻是一種超越式的前進。如果我們無法理解這種超越式的前進,那麽從文字角度看,它就是一種後退。那麽這種後退式的理解也是好的,因為我們認為它是後退的,所以我們也不會去執行這種後退式的策略。這種錯誤的表麵理解,的確也不需去執行它。所以如果你理解了其深刻的含義,那麽你就會去執行它;如果你隻是理解其表麵含義,的確也不需去執行它。兩種角度所做出的決定,都是正確的。
執大象,這的確是智慧之語。但要注意,不要把大理解小了。至少要將其理解為參天地之大,這是最小的大了。道言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為什麽無味,不足見,不足聞呢?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初讀此文,的確無味,不足見,不足聞。但問題是,並不是道言無味,而是讀者難識其質。我6年前初讀道德經時,大部分都是無味無見,而此次閱讀,突感其光明之耀。過去的平淡之語,此時卻變得神奇。所以即使在短暫的時間裏,在我一個人的身上,體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以此,我不將其無味之責推卸給道德經,但我也不認為我有什麽過錯。我隻是還沒有走到那裏,走到了,一切都會自然的呈現。所以接受自己,參加一個鼓勵personal growth的團體,然後寧靜的前行,生命自會結出它的果實。
道德經最後一章強調樸之重要。同樣,似乎一平淡之字,其中蘊含的智慧,可能需要一生的時間去揭示。人們一般會認為精神成長是到達某種境界,但從道德經的角度看,精神的成長不是去發現高處的存在,而是移走虛妄和障礙,讓自身的樸去行使它的生命。漢文字經過2000多年的演變,在當前的語境之下,我們已經無法找到其過去的重量和輝煌。All the rich and deep meanings within those words are already lost. We cannot recover its value within our current culture context. 所以讀到樸,我們必然用普通意義的樸素來理解它。樸,是指去掉幾千年的文化習俗雕琢,外在欲望和躁動,清空知,摘除各種眼鏡,甚至去掉時間和空間的鏡框,然後以一種純淨的敞開和生命直觸。如此,你會體驗樸之妙,之實,之靈。也許精神的成長就是樸之開發,就是讓生命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是去達到別的什麽地方。這種樸有著一種自然進化的過程,它具有自己的生命曆程,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給它什麽,而是不去阻擋它的步伐。
以此,我結束道德經章節的評論,我還會做最後一次體會總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