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12)–知者不言

(2013-02-08 22:05:06) 下一個

關於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可以有多種解讀。第一種解讀是,知道的人不說,而說的人並不知道,這也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方式。我的個人體驗是,這種解讀有一定道理,但並不都是如此。我的個人體驗是,知者言之,但言之有節。我所拜訪過的知者,首先都是善於言者,他們會根據聽者的情況,在恰當的時候,講出聽者能接受的語言。他們首先會在講者和聽者之間,建立某種信任,然後根據這種信任情況,逐漸建立一種知識傳遞的過程。但是我也偶爾見到過似乎知之不深者,盲目簡言固化之詞,不見其精神境界之寂寥。

第二種解讀是,如果將知者看成是體驗,那麽如果你處於體驗之中,那麽你一定不能處在言中;如果你處於表達狀態中,那麽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處於生命本質的體驗之中。言與體驗是兩種不同的意識狀態,所以處於體驗之中的你不可能言論,處於言論中的你不可能用全部身心去體驗,所以人不能滿足於言詞之精神,而應該如此章後麵所言,切斷意之外馳,而聚焦於生命本身。我不在是一種模糊的指代,而是作為生命的本體去存在,去體驗。而喪失這種生命的意識,人就會將全部的意識聚焦於生命之外, they take the external senses as life itself, and so called life is just a noun “I” . This kind of life loses its evolution power, and it exists only as a tool manipulated by the unknown desire conditioned by the invisible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gene. This “noun” life has to keep seeking sense stimulation to enrich its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life, but cannot develop deeper life through consciousness expansion and transcendence.

第三種解讀是,從本質上來講,最本質的生命隻能是體驗,而不能做為言論而存在,一切言論都不是生命本身,所以後麵講到玄同。簡單的玄同兩字,知道這兩個字隻需要很短的時間,但是有人認為,要得到其體驗可能需要萬年的生命進化。那麽也許你會問了,既然生命隻能作為體驗而存在,那我在這裏所做的一切不是言論嗎?道德經不也是文字嗎?這些言論有什麽意義嗎?我想這種疑問是有道理的。我的解釋是,如果你曾看過 Matrix 電影,我們可以用這個電影來作為比喻。言論不是現實,我們的言論就如 Matrix 中的存在,人們相信 Matrix 裏的世界是真實的,其實 Matrix 內的生活隻是一些人編輯的軟件,人生活在 Matrix 之中而不知 Matrix 外的世界和生命。生命離人是那麽遙遠,似乎他們永遠也找不到生命,甚至沒有聽說過生命。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親近,它就在這裏,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半步。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那麽不妨用夢來比喻,有的人隻是生活在夢中,他們用語言在夢中與其他人交流,他們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夢中。精神探索的目的就是從夢中醒來。而醒來的人也可以選擇回到夢中,使用語言來打造一座夢與醒之間的橋梁。睡夢中的人不知道自己睡在夢中,但是醒來的人卻可以體驗到夢與醒兩種狀態,他可以在兩個世界之間穿梭,所以他才知道這些奇怪的東西。所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與他者之間的距離,而是我與生命之間的距離。有趣的是,世上最近的距離也是我與生命之間的距離,因為我就是生命,我是生命的存在。我為什麽彷徨?我為什麽迷失?我在尋找什麽?我就在這裏,一切都在這裏,幸福就在這裏,愛就在這裏。如果你對這種解釋也有很多質問,那麽你也可以用進化來解釋。這個世界與正在進行的,另一個進化的世界。一個意識受到很大限製的世界,和另一個永恒的覺醒世界。如果還是無法想象這種情況,當然還可以找到其他方式,我就不在這裏一一述說了。

我現在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夢中之言,當然不是醒來之知。此章後麵的玄同,就是告訴我們一種醒來的道路。前麵所提到的後兩種解釋,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沒有看到過其他人如此解釋這個段落,如果大家感到有些異想天開,不足為怪。夢中之言,本來就是異想天開

關於政治和宗教

從此章開始,我們將開始學習一些有關政治方麵的段落。我本人對政治沒有研究,知之甚少。並且我提倡政教分離,如果將宗教投入到政治之中,政治會變得停滯。如果將政治投入到宗教之中,宗教會變得黑暗(具體原因這裏就不解釋了)。但是這並不是說政治和宗教沒有關係,對於一個個體來說,他的所有決定當然會與個人的價值觀有關係,當然也會與個人的精神境界有關係。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和政治運作,這種政治和宗教的融合卻是恐怖的。政府可以鼓勵教育,精神傳承,和各種文化運作,這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將宗教條框加入到政治之中,從整個世界和曆史上來看,似乎這不是聰明的決定。

雖然我對政治知之甚少,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段落中,去體會古人如何將一種精神境界,映射到政治運作之中,這些也會增長我們的智慧,學會如何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希望如此)。我過去很少認真閱讀這些段落,不過這次還是決定閱讀一下。有的人幾乎完全從政治的角度來理解道德經,他們認為政治就是天。我的看法不是如此,所以我簡單在此介紹自己的態度。

關於無為之治

這個世界是個被習慣,文化和環境所固化的世界,人們常生活於其中而不覺,所以通過這個世界和政治係統所篩選出來的領袖,必定是非常符合這個係統的人物,這個人物常常集中體現了這個世界的典型特征。這樣看來無為之治本身的問題是, this world doesn’t have the context to support such inaction in action. 也許在古代的中國,可能還有點可能,因為當時的國人可能還有著某種過去無為的記憶。在當今世界,我們隻有無為的文字,不可能有無為的體驗。

那麽雖然無法實現無為之治,但是可以逐漸的培養某種無為之思想,偶爾的參雜一點無為之意。至少,如果一個領袖的意識不夠寧靜,那麽這個國家就不會清靜。如果這個領袖的走了邪路,那麽這個民族都會跟著走向懸崖。一個領袖人物應該知道目前的困境,但不會拔苗助長;他知道當代人心強不反,所以他不必刻意鼓勵私欲。我不指望國家領袖實行無為之治,但是我希望他能推行公平的教育製度,鼓勵探索各種文化,逐漸培養民眾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養,以便為未來的打下一個堅固的基礎。無為之治並不是領袖一個人能夠做到的,也許有兩個走向無為的道路,一個是自上向下的,即統治階層的主流操縱集團,能夠意識到這種無為之治,然後逐漸的推廣有關教育和無為政策。另一個是自下向上的,即民眾的集體意識提高,逐漸的推出這樣的統治階層。

無為之治並不是什麽都不做,比如當代中國,我們不能通過搞個人崇拜,來強行的推行僵化的意識形態,用政治口號來化民。或者脫離精神之根,而肆意挑動民眾之巧欲,然後用欲來控民,治民。這兩種方式都會掀起巨大的海嘯,最終沒有任何黨派,領袖能夠控製住這樣的社會大潮。我們過去經曆過僵硬瘋狂的意識形態,而現在我們正在經曆相反的情況,即完全追求欲望之浪潮,完全用 ego 之為,來追慕一個無底的黑洞。這種有為所帶來的欲望之騷動,政府很難應對,所以隻能采取堵壓之策。想用人力來壓製住火山的爆發,這種政策似乎隻能是暫時的。

關於善妖之迷

從整個世界的曆史來看,一個國家總是要經曆興起和衰落的過程,至少從有文字的曆史來看,一直就是這樣的。福禍相繼,善妖往複,“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的確如此。以此推測,似乎未來也大抵如此。雖然我們無法掌控一個國家和世界的局勢,但是這種規律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它就像任何物理定律那樣,我們沒有必要抱怨這種規律的好壞,而是應該知道如何去識別規律,分析環境,應用規律。

很多人對於精神探索抱有懷疑態度,以為精神探索就是固尋鬼神之謎。其實精神之啟能夠打開智慧,能夠指導人的具體生活。對於福禍善妖之循環,我們可以有著不同的態度。缺省的態度就是沒有態度,沒有這種意識,完全隨著目前波浪的起伏而被動隨行。福來隻知其福,行善隻知其善,結果就是看不見暗隱之變,放縱禍妖之萌芽。觀察近代中國的曆史,一直就是這樣的。從左轉向右,從右突然又轉向左,這種突然激烈的轉身往往造成巨大的災禍。令人驚訝的是,當人們處於其中的時候,往往隻看到其一麵,狂熱的追崇支持這單一的側麵,結果就是不斷的翻車。這種狂熱的一麵之見,又往往與管理者對民眾思想的壓製有關,以至於民眾無法走向成熟。

如果了解這種規律,那麽你就會擁有很多選擇的機會,無論你想擁有錢財,還是熱衷於政治,或者是喜歡精神境界。你知道如何伺機而行,知道浪之高低波動,知道如何借助大勢而行。任何時候都有機會,隻是機會的特征不同,所以精神探索可以幫助一個人,見於無形。這就像下棋一樣,智者布無形之勢,下者守局部棋子之得失。即使找不到機會,或者不想參與其中,至少也可以將這種智見傳遞給子孫,讓他們知道人世起伏之往複,知道如何在大勢中尋找機會,從而讓家族繼承一種智慧,而不僅僅是生活於一己狹小之生命。

還有第三種人,他已經脫離了個人得失之計較,也不會被人類福禍循環所累所迷。他置身於世界和生死之外,同時將光與愛投入到生生之眾。但是這並不是說這種人遠離塵世,恰恰相反,他深深地紮根於此地,他感受生活,混同於大眾,The life is not limited here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is everywher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