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悟性與名類(上士聞道篇) 此章談到上士,中士和下士。有人提出,由於人的悟性不同,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在此我想補充幾點。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所以這個世界就有了不同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這種獨特與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肯定是相關的。但是這種獨特性是否就一定會導致某種結果,我想並不一定是這樣。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人的獨特內在情況和周圍環境綜合造成的結果。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一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都可以在自己身上體驗到這種不斷上升的生命過程。雖然我不知道到底哪個因素占據的比例成分比較大,但是每一個因素都是至關重要的。比如環境,從我的個人經曆來看,如果我沒有經曆過某些特殊的環境,我不可能走到今天的我,因為我在中國的時候也曾經嚐試過,但是我沒有找到如此的道路。但是有趣的是,之所以走入這樣的環境,又是因為我個人的性格。似乎在我的心中,自小就有某種天性在驅使著我,去尋求不斷的突破和生命的延伸。這就如蛋與雞的問題,似乎這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也許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雞與蛋的問題,it is beyond current form and it seems coming from the natural expansion of life. Life just is so I am. 關於悟性,我覺得悟性是存在的,但是這種悟性與一個人已經存在的內在神經記憶和體驗相關。悟性就像一個高級廚師,但是這個廚師也需要各種良米和原料。還有人們往往將悟性與一個人的頭腦思考關聯起來。其實由於一個人的內在獨特性,每個人成長的途徑可能有所不同,精神成長不一定隻來自於思考。比如有的人是通過虔誠的奉獻來成長的;有的人是通過音樂和舞蹈來理解生命;而有的人是通過文字和理解等等。所以有的人看起來沒有任何悟性,他隻是“癡癡的”,專一的做著別人看來瘋狂的事情,但是他卻超越了很多用頭腦去分析,去悟出智慧的人。所以具有不同才能的人應該互相合作,我們用文字傳遞生命,用藝術呈現生命,用行動去實踐生命。以此,我們開拓出一豐富的華人精神生命世界,而不僅僅是娛樂生命世界。 上中下這樣的名類是重要的,但是不要隻從這種名類中去比較不同人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體會到這種從下往上行的過程,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知道自己處在一個什麽樣的位置,而不是為了和別人去比較什麽。根據這樣的位置,我們知道該采取什麽行動,以改變既有的狀態。還有一點,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知道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知道針對不同的人,可能需要改變所說的話,以便能更有效的溝通。 但是嚴格的說,我們無法確定其他人處在如何的一個層次,即使知道,我們也不能確定是否他會突然超越,以致於我隻能仰望。所以這種名類不是ego用來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即使其他人的確處在一個下士的位置,但是從精神視角來說,名類隻是the manipulated object of mind, it is created by mind and it has no its own eternal nature. All life is beautiful and they are grounded on truth and power. Life is like light so there is no high light or low light. You are light and shine above names and categories. Even all minds have similar structure so the differences are the experiences, the neuron complex we created in our brain. These different neuron connections prevent us from seeing our true life. And when this limited neuron complex is projected into this physical world, we feel it as loneliness, sadness, and even tragedy. Our true life nature is hidden and we use category and names to differentiate people. But the fact is that you are beautiful, you are powerful, and you are the image of the immortal.
關於今天的內容與道德經的關聯性 今天似乎談了些與道德經無關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是針對上次談到的“得一”。“昔之得一者”篇的主要難點是一,如果沒有對一的理解,那麽這個“得一”篇就失去了意義。但是如何理解一,這就是個問題了。所以今天特增加了一些內容來強調某些觀點。 心態與效果 我曾說過這是我第一次嚴肅的閱讀道德經。其實幾年前我曾經企圖閱讀道德經,後來也一直企圖去深刻理解這本據說是世界著名的文字,但是我一直沒有體會到預期的效果。難道是世界誇張了道德經?還是我的方法不對?這的確是個問題。所以這次是我第一次想換個方式來學習道家思想。 閱讀文字難道還有什麽方式嗎?在聚會前的一個月,我花了一些時間來準備自己的態度,因為心態決定效果。文字就是文字,但是我們如何對待這些文字,那就取決於我們的心態,角度和過程了。特別是心態,心態決定了角度和過程,從而心態決定效果。這是我此次閱讀道德經的第一個轉變。我是大笑之?還是若存若亡?還是勤而行之?我是坐在既有的思想牢籠中,閱讀萬物的影子?還是站起來看見立體的實物和篝火?我是在洞中走動,還是走出洞穴,看見萬物之源和道之光芒? 旅程尚未開啟之前,這種心態已經決定了最終結局的架構。所謂的閱讀隻是在這種架構中填充細節和體驗。當然,我們也可以什麽心態也不準備,這正如我過去曾經做過的一樣。但是這種沒有心態,其實是一種缺省的心態,而所謂缺省的心態就是我既有舊的心態,而這種既有的心態就已經決定了,我隻是將既有的成見投放出去,然後在道德經中將其重現出來,我很難獲得大量新的理解,更不用說從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一種transformation。而我所希望的是一種Self-transformation,而不是在既有的mind中,再增加幾個概念。 如果我們想砍伐樹木,首先,我們不是上去就砍,而是應該首先考慮使用什麽工具。心態是我們攀登精神高峰的一重要工具,所以在此次聚會中,特意強調態度的重要。幾年前的嚐試,我隻是上來就讀。但這次,我將道德看成是the book of Life. So this time I have to forget in order to remember. 體驗與思考 這次我談一點與此章無關的內容,那就是體驗和思考。這是我再次嚐試探索道德經的一個轉變。幾年前的嚐試,我花了很多時間企圖去understand,就如我想通過地圖去理解城市。而這次嚐試,我是走入城市,然後手裏拿著地圖。所以我用Karate Kid 的片段來強調這一點。猶如人的情感,我們不能用邏輯和分析去建立情感,情感是體驗。體驗中的情感和文字上的邏輯情感是兩種不同的狀態。情感需要人們用heart,需要去 get in touch with life and then be merged with life.精神成長也是如此。 所以閱讀道德經有2個方式,如果用CPU來代表intellect,用memory and disk 來代表記憶神經,情感和其他神經連接,那麽很多人的閱讀就如將文字送到CPU,CPU處理以後,並沒有在整個大腦神經世界中留下一個係統的impression.頂多是在臨時memory區留下了幾個幾乎看不清的足跡。這種方式是將intellect看成是核心。另一種方式是,intellect隻是工具,我們隻是利用這種工具,將世界的真實影像投射到整個大腦記憶,情感,和其他神經係統之中(memory and disk storage),以此希望我們可以看見our true self which is life。Intellect 並不是這種方式的核心。這就像銀行會計軟件,我們存了一筆錢,CPU可以幫助我們計算,但是我們要的結果並不是CPU的計算, 而是賬戶餘額的真正改變。所以此次我特意強調體驗在閱讀道德經中的重要性。道德經是一高度概括和抽象性的文字,它與聖經和其他宗教典籍不同。所以道德經的閱讀更需要通過體驗性的實踐來支撐其文字和邏輯意義。否則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活出道德。隻是通過CPU(intellect)處理一遍文字的過程,不是沒有意義,而是效果不是那麽的好。 所以希望我們在學習道德經時,注意到這種the shift of focus, we eat the food of wisdom so that we can transform ourselves from caterpillar to butterfly but not for the purpose of gaining weight with the same body. 關於精神成長的關鍵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似乎這是段簡單的文字,似乎沒有必要花過多的時間來強調這麽簡單的幾個文字。回憶我自己的人生,我大笑了5次,我也勤行了5次,我被這種奇特的經曆震驚了。其實隻要有一次勤行就不枉此生。這些經曆讓我體會了精神成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就是open ourselves。 精神成長的難點不是文字難懂,而是我完全將自己封閉在一個既有的生命之中。這種封閉不是我們特意的,它是在一種無知的情況下,被conditioned self自動隱藏的。即使學習了open our self的文字,但是這些文字還是無法幫助我們open ourselves。正如那個the story of angry,we know everything about angry, we know every word what the monk has said, we think we already understand the monk. But the fact is that we are still angry. 所以open ourselves is not something we need to understand, but it is something we need to struggle with in our whole life. 敞開既有意識的束縛是成功的一半,那麽成功的另一半又是什麽呢? 成功的另一半是:open ourselves again。我們從一個世界走入另一個世界,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的意識,但是我們經常停滯於這個新的意識。Because we think we have been transformed, we are stuck in a new form of illusion. 雖然這個新的世界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停滯於這種美好,這種美好會逐漸的衰敗。也正是我們還有這種transformation的記憶,所以我們更加固執於這種新的意識束縛。這是人類所走過的道路,一條不斷的突破,又不斷走入悲劇的過程。希望我們能不斷的提醒自己,open ourselves so that we can always accept the light and breathe the fresh air. Life is a free spirit and you are free. 所以這次聚會提出了幾個似乎與上士聞道稍微偏離的話題。我們剛剛開始學習道德經,我想借此機會提出幾個重要的感想。那就是 ignite our heart (attitude), get in touch with life (experience), and open ourselves。至少我希望我能夠用這幾個關鍵來指導我自己的這次學習。 關於未來聚會的方式 有人提出了一些建議,所以我們稍微改變將來的學習方式。我們將每周聚會2次,現暫定於星期二和星期四中午。另外希望每次學習大約兩篇文章,一些重要的,有關學習方式的感想我已經提出,所以在以後的交流中,我將不再重複這些內容,我也不再延伸由道德經引出的額外內容。我們將把重點放在理解道德經的第一層意義和內容。這樣我們可以加快速度,可能會在5月份左右結束學習。雖然我們將重點放在道德經的第一層含義,但是如果可能,我會在每次聚會時,提出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供大家回去反思。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快速閱讀文字,找出其基本含義,然後找出一些困惑和矛盾的問題,簡單商討,然後我們可以帶著問題自己回去反思。 道德經是一敞開的文本,它可以有著很多層次的內容,暗含的指向,所以任何結論都是暫時的,都是一個open ending。我們的學習隻是剛剛開始,希望在結束時,大家都能有所收獲。然後在未來生活中,再去重新的理解和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