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間在成都發呆了一個月,閑來無事問起老爺子家裏的相機,他說還在北京。正好LD的妹妹要從北京過來,就讓她給帶過來了。剛從包裏套出來遞給我時,一接手差點沒從手裏滑到地上——太重了!這“沉甸甸”足以誘起我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的好奇心,我用廚房的電子秤稱了一下——猜猜有多重?700多克!
上海 203 生產於上世紀60年代,大概是在文革期間改名為“海鷗 203”,一說是“為了出口”,一說是“不能用地名作商標”,無從考證了,我倒是覺得是因為“為了出口所以不能用地名作商標”,所以更名為“海鷗”牌,至於為什麽,那就是我實在是太有水平了。
這台機子是我父親1965年從西藏回北京休假時買的,那時西藏是全國工資標準最高的11類地區(新疆也是11類;北京6類,上海8類,那時上海在國民生產總值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上海人對8類工資待遇很有意見),除了高工資還有補助,最早大概是工資的100%,後來西藏軍區司令張國華提出為國家分憂(50年代西藏軍區還是大軍區呢),“主動”把工資補貼水平減下來了,即使這樣,西藏的工資還是比內地高許多,60年代普通的技術員就可以拿到80~90元,西藏人掙得多,又沒地花錢,所以在拉薩相機、電子管收音機和半導體收音機的擁有者很多,我父親他們單位的一個司機家裏都有一台“熊貓”電子管收音機。
我問老爺子這機子是多少錢買的,他回憶說是在北京菜市口的一家店裏買的,隻有這一台了,大概100塊多一點,我上網一查,居然還有人保留了當年的發票——107元!
上海 203 有兩個版本,這個版本叫“直g版”,或者叫“細字版”,望文生義那就是還有一個版本是“勾g版”,或“粗字版”。不帶勾的g這個版本是早期的產品,除了字體的不同,機器本身並沒有結構上的變化,再往後就都是“海鷗 203”了。
其實不管什麽版本都是Zessi Ikon Super Ikonta 534沒有測光表的抄本。
基本技術規格:120,旁軸,黃斑重影對焦,75mm皮腔, f3.5,光圈快門聯動,鏡間快門;綠點是快門上弦撥杆,紅點是自拍撥杆。
無測光,曝光參考撥輪
快門按鈕、過片手柄
可拍6X6 (12張) or 4X6 (16張)畫幅(見圖中皮腔左右兩片搭板,打開後放在膠卷軸旁邊就是6X6畫幅)
後背的計數紅窗,圓形的紅窗為4X6畫幅計數窗;橢圓形的是6X6畫幅計數紅窗(在強光下才看得出是紅窗)。
這個機子躺在箱子裏已經有30年了,我試了試快門,有些粘滯了,自拍也不動了,皮腔倒是不漏光。我坐著看電視,手裏就撥弄著快門和自拍,不一會居然都動了!同學說他認識一個人專修老機子,約好了帶我去把機子清洗一下……
這正是:小籯負屜三十秋,老機翻身又一春。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