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n..."> Johann..." /> 50位西方偉大的作曲家(20)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博客 | 文學城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50位西方偉大的作曲家(20)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2010-10-30 08:13:39) 下一個



Johann Sebastain Bach - Mass in B minor - Gloria: Laudamus te

Why is he great?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opera, Bach composed towering masterpieces in every major Baroque genre: sonatas, concertos, suites and cantatas, as well as innumerable keyboard, organ and choral works.

What’s his story? Bach's music is almost impregnable. Every note has its logical place in his creative universe. Yet in the period immediately following his death, Bach's music was considered arcane. Poignantly, his last great work, The Art of Fugue, intended as a compendium of every learned device in his creative arsenal, sold only 30 copies after which the copper printing plates were disposed of by his son Carl Philipp Emanuel as scrap metal. It was Mendelssohn who rescued Bach from near - Oblivion with an 1829 performance of the St Matthew Passion that sent shockwaves around the music world. Indeed, it was the Romantic era's love of Bach's music that ultimately led to the rediscovery of music from all periods. Without Bach, the musical world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Defining works: Brandenburg Concertos; Mass in B minor; St Matthew Passion
( Classicfm)



1685年3月21日,歐洲音樂史上的偉人、巴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於德國愛森那赫市。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

  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隻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裏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隻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不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曆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麽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裏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裏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簽: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仆(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仆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媽終未能擺脫卑微的仆役地位。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裏。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裏比其他階層裏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鬱,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已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裏。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意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每個星期他都隻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複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裏,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紮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art/music/world/000904003.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