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的新趨勢與全球經濟的選擇... zt

(2011-06-16 15:23:20) 下一個
富士康從深圳搬到了成都和鄭州,中國的農民工兔年新年過後平均工資上漲了30%-50%,創曆年工資漲幅之最,中石油中石化的汽柴油價格即將麵臨再次上調,再創曆史新高,中國政府強勢出擊“新國八條”打壓房價,發生在中國的這些事,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過去三十年,眾多的外資企業囤積於東南沿海,尤其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紡織服裝和電子信息產業,更是實現了全球大轉移,因此便有“東莞堵車三個小時,全球電腦漲價10%”之說,而後來,此說的主角又從東莞換成了蘇州(昆山)。中國加入WTO以後,全球產業向中國積聚的原因,無非是中國有著全球最龐大的廉價勞動力隊伍,東南沿海最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以及中國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不能不從現實的變遷中敬佩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三十年後的今天,富士康的“13跳”改變了中國這種格局,被迫西遷的浪潮從此拉開序幕。一批又一批的加工企業不斷西遷,外資的內資的,如潮湧一般。企業的遷移,帶動了勞動力的遷移,於是民工荒便出現了。民工荒,還不僅僅是缺人,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多人口的大國,如果說缺人,那聽起來就真的成了天方夜譚。用一句當下政府最時髦的說法,叫做結構性短缺。什麽叫結構性短缺?這裏的含義有兩條,一條是地區生活成本的差異造成了民工流動趨勢的變化,沿海地區持續暴漲的房價,帶動整個生活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迫使民工向生活成本低的城市和地區遷移;另外一條的含義,便是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民工需求的地區性變化。“打工還是家鄉好,工資福利也不少”的口號,不知道打動了多少農民工的心,滯留了多少農民工本想南下的腳步。然而,西遷後的富士康,真的就能保持原來在深圳的競爭力嗎?眾所周知,加工業尤其是信息產業的加工業,關鍵一個就是“快”字,交貨周期的長短,直接決定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這就是深圳的優勢,東莞的優勢,也是蘇州的優勢。但是,來到了成都和鄭州的富士康,還能夠保持當年的節奏嗎?用千裏迢迢來形容內地富士康們的工廠和他們客戶之間的距離毫不為過。而中國不斷上漲的汽柴油價格,加上不知何年才是盡頭的收費公路,無論從時間上來講,還是從物流成本上來講,都不可與沿海相提並論,況且,這“工資福利也不少”的成本增加,以及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開始加速直追一線城市的現實,能讓這些西遷企業在西部支持多久,都成了未知的問題。中國的變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2011年下半年開始,全球通脹的蔓延。中國企業成本的增加,不可能不體現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之中。以中國廉價產品來維持全世界人們尤其是發達國家人們美好生活的時代,隨著富士康們的西遷,隨著中國農民工的調薪,隨著中國房價的不斷上漲,隨著中國各種能源和資源價格的不斷上升,從此一去不再複返了。全球通脹的後果,就是迫使實行低利率政策的歐美國家被迫升息,而升息的結果就是收緊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從而大幅度降低大宗商品的價格,從而加速熱錢從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的股市和房市回流,刺破這些國家的資本泡沫。大潮即將退去,裸泳何人即將知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