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式茶道

(2009-04-21 14:48:09) 下一個
記者◎王愷 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09年第11期                   好綠茶的出處  北京馬連道,龐大的茶葉城一路蜿蜒了下去,那些或燦爛或暗淡的招牌背後,都有大大小小的茶葉公司在想方設法銷售茶葉。可是真正的茶商高手,並不會掛出招牌做生意,他們也在馬連道區域活動,隻有熟門熟路的老茶客才能找到隱藏在那些樓房中的好茶葉。  吳海峰就是這麽一個不掛招牌的茶葉商人,據說他所銷售的茶葉,基本上是自己監督製作的,所以被許多茶客所牽掛。聽說我們找到了他,很有幾個隻聽說過他的人會好奇地問:“你們怎麽把他找到的?”  吳海峰坐在自己那間陳列簡單的辦公室裏,泡一壺據說現在已經瀕臨失傳的岩茶石乳給我們喝,深黃色的茶湯清冽異常。也不是專泡給我們喝的,據說是昨天來了個領導,現泡了杯,可惜隻喝了兩泡就走了。而他的這泡石乳,至少可以泡100遍,價格據他說也高得離奇,少於幾十萬元不賣。他告訴我,不用打聽了,因為打聽到了也沒處買去。  “我是在武夷山的荒山裏找到這幾棵老茶樹的,然後找了幾個老師傅加工,別處都沒有賣的。結果有的茶商想找到這幾棵樹,上次我去武夷山,硬是被人跟蹤了。”半真半假的故事聽起來就很吸引人,估計不少買茶的人第一次見他,就能被這些故事所震動。  不過據吳海峰的朋友、有10多年茶齡的畫家林曦告訴我,多數茶商都會講故事,吳海峰大概也不例外。可是他的不同是,那些人光講故事沒好貨色,吳海峰講完故事還能拿出好東西,他的茶之所以能賣高價,是因為別處拿不到。  吳海峰拿出兩個評比茶葉時專用的白色塑料盤,裏麵都是龍井茶,一個是去年的,一個是今年的,讓我們看。按道理說,今年的龍井應該勝過去年,可是聞起來,陳茶卻遠比今年的所謂新龍井香。  一眨眼,他已經用兩個小瓷盞分別泡好,去年的那杯龍井香甜異常,喝完後,嘴裏的味道像凝固了一樣,而新茶相比之下反而淡寡。“之所以這麽對比,就是為了說明,好綠茶現在越來越少,成為珍稀物種。”吳海峰說。原來,去年的龍井是他在杭州梅家塢叫老師傅手工製作成的;而今年的所謂龍井新茶,不僅茶種不好,是烏牛早茶種,而且工藝也不好,“就是為了趕早上市而製成的”。  他給我們上了關於綠茶的第一課:綠茶各有時節,趕早喝到的新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10多年前,本來在福建寧德一個小城做骨科醫生的吳海峰到北京闖蕩,“結果發現閩東人在北京的基本都做茶葉行,沒辦法,就改行當了賣茶葉的”。最早在北京各家單位遊走著推銷茶葉,很艱辛,“一天走下來,再冷的天都濕透了腳”。為了充場麵,還非要穿皮鞋,“腳都快凍掉了”。  幸運的是那時候茶葉市場相對規範,茶葉等級分明,他又遇見了好師傅,對茶葉的辨別本事就是那個時候學成的。“當時我師傅是福建一家國營大茶廠的供銷經理,對我的訓練方式很簡單,先從最初級的玉蘭花茶喝起,那是品級最不好的花茶,有苦澀味,每天喝,不間斷。”半年下來,基本上已經能分辨所有的茶葉品種和等級,“甚至連茶葉采摘自雨天還是晴天都能分辨出來”。  師傅還傳給他一個更大的財富。當時國營茶葉廠尚未倒閉,各種名茶中最高的等級都由它們提供,“師傅帶著我去進貨,把各地專做名茶的老師傅都介紹給我認識了”。有了這張聯絡圖,就讓吳海峰即使在茶葉市場混亂的階段,也能找到最正宗的做茶老師傅,通過他們弄到傳統的名茶。“獅峰龍井我弄不到,但是梅家塢的我能保證。不僅僅茶樹是那幾棵老樹,做茶的手藝也非常好。碧螺春是蘇州西山來的,那位師傅我每年給他幾十萬元,保證他隻給我一人做,而他也保證能拿到最好的鮮葉。”吳海峰說,那幾棵茶樹周圍都是果林,是最傳統的碧螺春生長環境。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渠道保證,他的每斤綠茶價格甚至都要數萬元,遠比別人家貴,可是不乏買家,“他們唯一的要求是拿到市場上的最好貨色”。  這些茶葉他都隻有幾十斤的量,基本上沒存貨。“現在好綠茶之所以稀少,很大程度是因為體製造成的,專家和茶廠基本都追求產量,很少有專心保留老茶種和老工藝的。而各地最好的那批綠茶數量稀少,有很多曆史名茶現在都隻有幾百斤的產量,又通過各種渠道進了送禮的單項通道,所以市場上難以尋覓到最好的那批綠茶。”  他泡自己的碧螺春給我們喝,由於茶葉極細,所以先倒水後放茶葉。茶葉本身內質好,很快都沉了下去,幽靜地在水底舒展開來,瞬間茶湯碧綠。“在蘇州喝碧螺春講究用粗瓷大碗,因為茶葉很細,這樣就碰不壞葉子。”不過,現在還那麽講究的很少了,“北方人因為對綠茶少了解,隻知道龍井和碧螺春,也以為這兩種綠茶屬於特別香的類型,可是他們喝到的,往往是按照這兩種工藝製作的類似的綠茶而已,並不是正宗的原產地茶”。  在原產地去尋覓好茶,肯定是一種相對可靠的方式,吳海峰說他自己周圍的一幫朋友都這麽做,不過前提是你要懂茶。“現在去杭州龍井村買茶的人那麽多,可是有幾個能買到真正的好龍井?大多是各假冒地拿過來銷售的。”  吳海峰的朋友林曦是個女畫家,平時生活在草場地自己設計的大房子裏,喝茶,玩沉香,也彈古琴,用定製的毛筆宣紙作畫,雖然還不到30歲,可是生活得渾然如古人。早上起來不把茶喝透不出門,特製的茶桌上,放了10多個茶杯,泡不同的茶喝。  她的茶齡非常長,從12歲就開始自己在家泡茶喝,拿出照片,梳著長辮子的她正在給濮存昕一家泡茶喝,似模似樣地擺了一桌茶具。她告訴我,她和母親各有自己的一套茶具,從她小時候開始,兩人就各自泡各自的茶喝,這已經成為家裏的重大習慣。“我男朋友第一次去我們家,就看見我和媽媽整天對坐泡茶喝,別人家是玩麻將度日,我們家是喝茶過日子。”  從小時候開始,林曦就有到原產地找茶的經曆,很多美好印象也都發生在找茶的過程裏。“十幾歲的時候,和父母親到杭州,別的地方都不去,隻奔龍井村,早上就去了打聽好的幾家茶農家裏,一家家地喝過來。”那次泡的龍井清澈得近乎透明,不是那種不好看的綠色,喝一口,香濃得至今難以忘記,這是綠茶留給她最美好的印象。去武夷山更是這樣,因為相比起清爽簡單的綠茶,老茶客林曦現在著迷的是岩茶。  現在沒那麽多時間去外地了,“基本上就在北京各個熟悉的茶葉商人那裏晃,一般坐下說幾句,別人就能夠根據你的談吐判斷你的需求,不會拿很差的茶給你喝”。她的標準是,一定要喝過才決定是否是好茶。在林曦看來,太多人是用耳朵和眼睛喝茶,不是喝茶葉本身。圈子混熟了,就有茶商經常主動打電話過來,“剛到了一種好茶,你快來幫我品評一下”。這種混圈子是保證能喝到好茶的基本功。                  不問出處的好茶  用耳朵喝茶肯定是現在的流行病,葉羽晴川將他一個朋友的故事給我聽:“他從貴州那裏拿到了幾百斤上好的都勻毛尖,也是十大名茶之一,可是北京人大都不熟悉,結果很久賣不掉。後來有個似懂非懂的買家去那裏,問這是不是碧螺春,兩種茶看上去很像,結果我那朋友多了心眼,沒說真話,這批都勻毛尖陸續被當作碧螺春買走了。”  葉羽晴川原名葉朝武,本在四川一家出版社當編輯,10年前,被同事鼓動著寫了本關於茶葉的書,用了這個筆名,“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就此愛上了茶”。現在他已經有10本茶書問世。“主要辦法就是去產區喝茶,中國出好茶的地方就是幾大山脈,所謂的北緯30度地區,我幾乎是一座座山頭那麽摸索過去的。”他說自己的好處是,不會找茶葉商人索取什麽,最多就是一點茶樣,這樣就敢於在書裏任意表揚或批評某茶,建立了自己的公信力。  他不讚成一定去某地找某茶的想法,也舉了龍井村為例子:“現在的龍井村因為茶科所的推廣,基本上都是用的改良種,產量高,香氣差多了。所以即使是去那裏,也不一定可靠,還不如去認識一些可靠的人,那樣喝到好茶的機會更高些。”有一年,他喝到浙江大佛的一個老農送來的新龍井,“完全改變了我對龍井的印象,喝一口就呆住了,怎麽這麽好喝?是不是加了什麽東西?”大佛是龍井的新產區,一般人總是說那裏的龍井比不上西湖的。  所以,葉羽晴川讚成把視野放寬,“不一定非要在有限的資源裏麵去分一杯羹,應該去挖掘新的東西”。因為有限資源的理論而上當,買了很差的茶葉的人大有人在。  他讚成去蹭茶,“好在現在所有的茶葉店老板都會拿茶給你試喝,那些茶也許沒他吹噓的好,可是你要是有耐心,一家家慢慢品評,總能找到最好性價比的茶葉”。他現在在外麵講課,一直鼓勵聽講者學會“蹭”,“不靠自己的嘴巴,聽人家說的怎麽好都沒有用”。  因為四方遊走,也多了不少喝好茶的經曆。一次是在湖南湘西一個小縣城,主人是個退伍軍人,又去大學進修了製茶課,那年春天兩人碰上,主人精心做了幾兩好茶,“沒什麽名氣,也沒什麽花樣,結果一喝之下驚歎不已。主人一定叫我提意見,我喝了半天才說,我覺得好像你做到後麵太急於求成了,總想把這茶做到最好境界,所以火候有點小問題”。其實也是雞蛋裏挑骨頭,不過兩人越說越高興。主人告訴他,隻做出了幾兩,縣長來買,主人說是再高的價格也買不到,“不是故意想吊人胃口,而是極品好茶不是靠人力就能得到的”。  好茶多為可遇不可求。“上次在浙江一個小茶館,喝到極好的茶,問起來也是一個老師傅剛做出來的,隻有4兩,老板總共就1兩,我怎麽說讓他分我一點都不幹。”  這種好茶不問出處的道理,在台灣畫家羅建武那裏早就悟透,他對我說:“我買茶隻管茶好,也不問產地,也不聽人家任何宣傳,最好的茶,往往來自於意外。”  老羅被稱為“茶癡”,在台灣教學生的時候,因為一個學生的父親是台灣最著名的茶專家而與茶結緣。“那些年像得了病,四處尋找好茶喝,而且經常為了茶的好壞和人爭吵,結果別人笑我不是在找茶,是在找碴。”他的日常生活除了繪畫,基本被茶所占據,最極端的例子,是把連續幾年台灣拍賣的名茶冠軍都買下來了。外界說是會升值,其實他哪裏舍得賣?展覽給我們看,瞬間堆滿了桌子。  盡管四處尋覓,可是給老羅留下美好印象的綠茶也就是兩回。一次是在黃山上寫生,在湯口附近的農家喝到的野生毛峰,“外形很難看,根本不符合毛峰標準,可是喝起來才知道好”。問起來才知道,這些茶來自最高檔的毛峰核心產地的邊上,“也是終日雲霧繚繞之地”。  還有一次是喝碧螺春。老羅自己手上有些好碧螺春,據朋友說是蘇州市領導送的,轉贈他一點,結果拿給另外一個朋友喝,那朋友當即斥責,說你這算什麽好茶!老羅當然不服輸,去朋友那裏見識他的碧螺春,一喝之下,“也沒多說話,因為知道天外有天的道理”。  講究產地出處的吳海峰也宣傳一些無名之茶,他抖落自己手中一些不怎麽好看的炒青,在他家鄉被叫做菜茶的(因為不值錢,就像菜一樣),這些年沒人精心栽培倒越來越好,10多塊錢一斤的茶葉,居然和幾百塊一斤的龍井不相上下。“關鍵還是要看自己的需要。”  茶葉專家、農業部研究員資格評審委員會的委員李傑生告訴我,好綠茶基本上都很難成規模,尤其是所謂名茶中的頂級品。他是曆年來全國名茶評選中的評委,他說“好茶要色、形、勻、淨全部符合標準”。這就對生產地區有了嚴格要求,“海拔、植被都有嚴格要求,至少700米以上的高度,可是太高又不行;周圍的植被要豐富,茶園既要有太陽,又不能太曬,最好是山的陰暗麵。所以名茶的茶園都不大,出產量本身就不高,加上現在能做好茶的師傅越來越少,所以,真正能稱上頂級好茶的茶葉,每個品種都數量有限。除去送禮的、運往國外銷售的,真正散發到市場的頂級茶葉確實數量不多”。  綠茶是各種茶葉中茶多酚和氨基酸成分最全麵的。“綠茶的工藝形成得最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殺青工藝,盡量讓鮮葉停止發酵,這是和其他茶最不同的一點。”所以,多年來李傑生一直在鼓勵大家多飲綠茶,“說到各種功能,它不比任何茶種差,尤其是所謂減肥,綠茶和別的茶一樣好。可是好綠茶本身價格就高,因此缺少炒作的功能,所以這兩年風頭最勁的茶反倒不是綠茶”。  極端的好茶更是不可能流通。有一次做評委,他喝到安徽嶽西的一種無名茶,“噴香,我一喝就知道不是成規模種植的茶葉,一問拿茶參賽的農民,果然是野生茶樹上采摘來的茶葉。這種茶我們不給評獎,因為完全不能生產,評選了也沒意義”。                 水與器:一杯好茶的伴侶  鄭毅伸出手來,一雙手保養得潔淨、紅潤,年近60歲的人了,可是“指甲每天都要剪”,他告訴我。這是必修課,為的是能專心致誌地泡茶——“不能讓外在的東西來汙染茶。”黃山市迎接大小領導的時候,他經常要出場泡茶,原因是他泡的茶好。  同樣的茶,不知道為什麽他一泡就不一樣了,據說色、香、味都到了最高境界——盡管很多時候泡完茶,改由專門的服務員端上去,他連領導是什麽樣都沒看見就退場,可他還是很自豪,因為這是對他的“茶人”稱號的肯定。  他的正職是工會幹部,和茶界微有聯係,如果不親眼見他泡茶,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當地的普通幹 部,甚至手裏拿著的不鏽鋼杯子都像。可是打開杯子,就聞到不一樣的香味,淡黃色的茶湯散發著蘭花香。沒有茶葉,“是用濃茶湯泡的,最適合外出飲用”,他輕描淡寫地說。  他自號是“徽州茶人”,覺得茶人這個稱號比什麽“專家”之類要聽起來更讓自己坦然。年輕時候他並不喝茶,一次在外麵出差,在車站的長椅上病得躺都躺不住,正好看見手中的報紙上有“綠茶能治病”的小百科,當場就試驗了一下,結果立刻見效,就此愛上了茶。  “很正式拜了兩個茶文化的老師,其中一個是研究茶業史的,他對我說,你不能像我這樣,隻有理論沒實踐,一定要會喝茶,會泡茶。”他說老師這話對他影響深遠,他花了大量功夫研究泡茶之道,“最便宜的茶,一樣被我泡得香氣四溢”。  他經常給初次見麵的朋友泡一種當地的廉價綠茶,這種茶對感冒很有作用,可是味道苦,不知道怎麽被他泡出來是香的。  我們麵前放著普通的黃山毛峰,本身等級就不高,又是去年的陳茶,鄭毅準備泡回好茶給我們喝。麵對杯子的時候,他忽然鄭重起來,把滾水倒進去,然後在手上滾動玻璃杯,水把杯子燙得透徹晶瑩——這手還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的,至少高溫就讓人受不了,這才想起見他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們,鄭毅的功夫不僅在嘴上,更在手上,“他能拿著滾水泡的玻璃杯耍來耍去”。  見人拿來開水瓶,他二話沒說讓人重新去燒,至於水本身,在黃山地區,“用自來水就很好”。  在北京,一般用純淨水或者礦泉水泡茶,可是鄭毅說他也用自來水泡過茶。“非常簡單,水快開的時候,把水壺蓋打開幾分鍾,讓裏麵的氯氣揮發。上次我在北京用自來水燒開泡茶給人喝,喝完沒人相信我是用自來水泡的。”  在鄭毅看來,與其玄虛地像很多茶人那樣宣揚“對水說話,可以使水質變好”等理論,不如認真研究水的特性,“自來水有自來水的好處,桶裝水有桶裝水的好處”。有時候泡茶,還使用桶裝水和自來水的搭配水,“例如泡鐵觀音,那樣效果很好”。  這次是用黃山的自來水泡毛峰,除了水質,還要講究水溫。剛開的水遞上來,幾乎沒怎麽等待,鄭毅就把水往杯裏倒。“別人總說毛峰細嫩,要用80℃的開水泡,我覺得不對,用90℃或者更高的水溫很合適,那樣香味和湯汁出來很快,大量的營養物質也可以在第一泡中出來。”不過第一次隻倒了1/3杯開水,深色的茶葉慢慢活起來,變成嫩綠,然後再倒進更多開水。  據說要是用蓋碗泡會更好,“過去沒有玻璃杯,全都是用蓋碗泡綠茶,一是不燙手,二是杯蓋有妙用,可以撇去表麵的泡沫。最好的綠茶也會有泡沫,所以給人泡茶身手要快,一定要打去沫後再遞出”。還有辦法就是泡半杯,“那樣沫不怎麽顯眼”。在鄭毅看來,茶永遠要泡半杯。  與鄭毅一樣,專門研究綠茶泡法的葉羽晴川也試驗過許多種泡茶之水。“一般在最初喝到某種茶的時候,肯定會用純淨水,因為最能展現茶的本來味道。可是研究到一定階段,就開始用各種水了。”  水的直接口感還不一定能作為選擇標準,“有的礦泉水白口喝很好,可是泡茶不好;有的空口喝有點苦澀味,可是泡茶很不錯”。甚至同一品牌的水,水源地不同表現也不同,而這些水的選擇,隻能依靠每個人的多次試驗,“隻有自己覺得好,那就是真的好了”。葉反對道聽途說地選擇水,“不能用耳朵喝茶,關鍵還是要用自己的舌頭”。  與鄭毅把開水高高吊起不同,葉羽晴川的手法更複雜,他說一定要視茶葉決定倒法。“有次和一個朋友喝碧螺春,他開始凝神靜氣地等水溫降至80℃,可是倒的手法又很粗枝大葉,結果那杯茶的湯色渾濁不堪。”細嫩如碧螺春這樣的茶葉一定要從杯邊將水緩慢倒入,“對茶葉要溫柔”,他開玩笑。  葉羽晴川喜歡用各種不同類型的茶具泡綠茶,在他看來,與不同的器皿麵對麵很有趣。玻璃杯很好,瓷蓋碗也不錯,甚至一般人反對用的紫砂壺他也覺得可以使用。“大家總覺得紫砂壺吸香味,把綠茶之清香吸走了,其實泡一般外形不太好的中檔茶用紫砂壺很好,既可以擋住葉形,也可以集聚一定的味道,把苦澀味道減輕。”當然,這壺最好用來專門泡綠茶,否則會串味。  對器具最著魔的要算台灣畫家老羅,初次見他,就被他桌上的古怪器皿所迷惑——幾尺長的方案上,羅列著無數的碗和盞。這些形製高古的碗盞全部是他一個愛茶的朋友燒製的結果,“仿宋代的官窯,而且是把幾大官窯都仿造了一遍”。  在老羅這裏喝茶,還要先接受試碗的考試,仿建窯的黑盞、仿青瓷盞和德化的白瓷杯中各倒入一點同樣的水,擱置一會兒後,再來品嚐水的好壞。奇怪的是,同樣的水,在不同的杯中,溫度和味道都不同,微妙的差別隻有靈敏的舌頭才有深感觸。  老羅聚精會神地看著你,看你的答案是否和他心目中的答案一致。很少有人能在首次試驗中就通過他的考試,我也不過是碰運氣,結果受到他連連搖頭的待遇。  原來他的朋友經過幾年試驗,研究出還是仿宋瓷的外觀和格製的瓷器喝綠茶最理想,於是燒了幾個不同大小的送給他,上麵打了自己的“圭軒”的款。因為出品少,加上外形清雅,所以在市麵上流通也很少,價格也高。“有人出1000多元的價錢想買個他燒的杯子。”上次景德鎮陶瓷學院的老師來,表示同樣的杯子他也能做,可是老羅搖頭大表不屑,“不懂茶的人,隻能模仿外表,根本不知道什麽樣的內質才好”。據說光這些陶土就不知道花了那位朋友多少功夫搜集得來。  老羅的朋友不僅僅燒陶盞,也玩小器皿,一個曲尺形狀的小勺是老羅專用的舀茶湯的器具,放進去,沉浮在碗中一會兒,老羅且先不舀茶,把勺底放在鼻子前大嗅起來。這種遊戲老羅玩起來毫不厭倦,一玩就是幾小時,甚至家裏人也都被他傳染了,大學學電子的侄兒來他身邊陪伴,沒多久就放棄了專業,整天到處和人去喝茶玩,名片上寫的是“私房茶人”。                   尾聲:放棄茶藝  幾乎沒有一個茶人認可現在四處可見的茶藝表演。老羅一個朋友對茶藝表演有刻薄的評價,說那是看姑娘,不是看茶藝,“會喝茶的人都不喝那樣泡出來的茶”。甚至他們一群人對日本的茶道也頗有微詞,老羅的說法是,那是隔靴搔癢,不是真正的喝茶辦法,“你試試看凝神靜氣一小時,再喝一口茶,肯定誰都會覺得那就是瓊汁甘露”。  日本人和韓國人到中國的陸羽墓時,常常會跪下,葉羽晴川對此的解釋是,中國人不喜歡時常把道掛在嘴邊,“太刻意的事情,本身就不是道”。越是繁瑣的規矩,在葉羽晴川看來,越不符合喝茶的心境,尤其是像綠茶這種以簡單、清素為美的茶類。  現在那種表演性的茶藝基本上是培訓班的結果,葉羽晴川看見那些培訓班7天就能培養一個初級的茶藝師,再7天就是中級。“就推廣茶文化而言,那些茶藝的女孩子吸引了一些本來不愛喝茶的人喝茶,這肯定也不錯。是真正愛茶的人,如果拘泥於那些程序,肯定泡不出好茶。”那些評審委員會,或者茶王競賽時候的評委們受他的嘲笑。“有時候我也去做評委,其實挺不幸的,因為喝的都是那些姑娘們泡的不夠出色的茶。”  葉羽晴川也經常去各地給大家培訓茶葉知識,他反複告訴學生,規矩就是用來破的,泡綠茶更不應該有一定的規矩,但是前提是,“你非常了解那些規矩”。他現在做的是了解各種茶葉的性格,“隻有了解每一種茶葉的特性,才能泡出好茶來”。  目前評茶會上的評委們對綠茶的評審程序是,統一用蓋碗泡3分鍾,然後再挑出各種缺點,“在這種挑剔下,隻有最好的綠茶才能經過考驗”。可是葉羽晴川現在反其道而行之,“我試著找各個綠茶的優點,千萬不要用千篇一律的心態去泡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