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
與宇宙和人類有關的12個問題
來源: 中國科技網
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1)
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2)
7.存在另外一個我嗎?
在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的電影《兩生花》中,少女維羅妮卡問道:“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外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在電影中,她遇到了另外一個自己。雖然這類文藝電影與科學無關,但現代物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和電影中非常相似的答案:是的,在廣袤的太空中,有可能存在一個一模一樣的自己。雖然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擁抱對方,但我們相互守望。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並不孤獨。
馬庫斯·尚恩在《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刊發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尚恩指出,在距離地球很遙遠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和銀河係非常相似的星係,其中有一顆看起來與太陽極其相似的恒星。而且,這顆恒星的第三顆行星看起來就像地球的雙胞胎姊妹。在這顆行星上,生活著一個人,她不僅與你外貌相似,而且過著同樣的生活。
有科學家認為,實際上,在一望無垠的太空中,存在著無數個像銀河係一樣的星係,其中包含無數個你以及你所愛的人的複本,直到此刻,她和你完全一樣。
這些平行世界的存在並非空穴來風。科學家們確實已提出很多奇特的理論,比如多重宇宙理論,來證實上述可能性的存在;也有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來解釋“多重世界”的存在,量子力學認為,宇宙會持續不斷地分叉。科學家們認為,多個平行世界的存在是宇宙標準模型不可避免的結果。
所有這些理論推演都需要一些合理的解釋。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遙遠的事物是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發出的光線。更遙遠地方發出的光還沒有到達我們的眼中,它們超出了我們的宇宙視界。
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很明顯地證實,宇宙經曆過一個轉瞬即逝的急速膨脹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暴脹時期。暴脹理論認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還存在著無數個宇宙。
我們可觀察到的宇宙就像泡沫一樣,在其外部,還存在著無數個其他的泡沫,這些泡沫也有同樣的宇宙視界。每個宇宙經曆和我們身處的宇宙遭遇過的同樣的大爆炸,也有同樣的物理學法則。然而,並不是說所有宇宙都能“存活”下來,隻要將大爆炸的各個“參數”進行微調,各種宇宙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比如,將我們身處的宇宙的膨脹速率調低一點,這個宇宙就不可能演化到今天的模樣,通俗地說,如果沒有一個精確的膨脹率,這個宇宙不是無限製地膨脹下去,就是早就坍縮得無影無蹤了,所以,重點是“恰到好處,嚴絲合縫”,隻要稍微出現一點偏差,輕則不會演化出星係和恒星,重則無法存在下去。
因此,發現另外一個和我們一樣的宇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量子機製卻並不這樣認為,它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
當我們將宇宙無限放大,我們就會發現,宇宙表麵布滿小顆粒,整個宇宙就像一個國際象棋棋盤。大爆炸之後的瞬間,我們可觀測的宇宙隻包含幾個“方塊”,隻有這幾個地方適合物質“居住”,正是這些物質演變為我們現在身處的星係。
我們身處的宇宙泡沫附近的泡沫包含有一些排列稍微不同的物質,它們的鄰居也是如此。依此類推。但是,最終,我們會窮盡泡沫中物質所有可能的排列方式,從而發現一個與我們身處的泡沫一樣的泡沫。結果,曆史能夠采用的方式是有限的。假定宇宙是無限的,必定存在著無限數量的就像我們的曆史一樣的曆史,加上無數個與我們不同的曆史。
另外,如果你能在任何方向行進得足夠遠,你也會碰巧遇到一個與我們身處的宇宙一樣的宇宙以及一模一樣的自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宇宙學家馬克斯·鐵馬克經過計算得出,為了找到最近的那個與你一模一樣的自己,你將要旅行101028米。
雖然我們得出了這個距離,而且,也可以通過這個途徑去尋找與自己身處的宇宙一樣的宇宙。但是,有一個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即使你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也將無法看到另一個宇宙中的“你”。因為,當你踏上這個旅程時,還會有更多宇宙出現,你每踏出一步,都將伴隨著下一個宇宙泡沫的出現,當你找到那個與你一模一樣的自己時,所有星星或許都已燃燒殆盡。
要想避免出現存在著另外一個與你一模一樣的人這樣一個結果,唯一的方式就是我們的宇宙標準模型和量子理論是錯誤。然而,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梅德福塔夫茨大學的宇宙學家亞曆山大·維連金25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他說:“我從來沒有為存在著無數個亞曆山大·維連金而高興過,不幸的是,我認為這很可能是真的。”
宇宙顯然被某種看不見的“手”精心諧調過,因此,剛好適合我們生存,這一事實可能告訴我們,存在著具有其他物理學法則的宇宙。而按照量子力學關於多重宇宙的解釋,所有可能的曆史和未來——包括你的曆史和未來都可能存在著無數不同的版本。如果情況真是如此,一定存在著一個宇宙,在其中,你是溫布爾登網球比賽的冠軍。
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知道是否存在這些宇宙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協調。多重宇宙是一個新興的正在慢慢成型的觀點和科研領域。塵埃還未落定,找到那個一模一樣的自己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旅程。
8.自我是什麽?
當我們醒來時,它在那兒;當我們睡覺時,它又悄然離去,可能再次出現在我們的夢境中。它是一種感覺,就好像我們將其固定在自己的身體內,我們用它控製和感受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它是我們個體的感覺,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延展,從我們的第一個記憶延展到此時此刻此地再到可想象的未來。它是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它就是我們的自我。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什麽是自我?它是真實的存在還是隻是人們的一個幻覺?如果它是真實的存在,那麽,它究竟是什麽呢?我們在何處可以找到它呢?
不同的哲學傳統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其中最極端的當屬佛教中的“無我”這一概念,這個概念認為,你隻是想法和感受的集合體,而且很快就會煙消雲散。另一個極端的理解是二元論概念,這一概念與哈佛大學哲學家卡爾·波普和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科學家約翰·埃克爾斯有關。他們認為,自我以一個單獨的“場”而存在,這個“場”同大腦有關並控製大腦。
現代科學正慢慢向佛教靠近。科學家們認為,我們的自我意識不是實體,不是確實的存在,而是源於大腦的多用途處理過程。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塞思·吉莉安和瑪莎·法拉提出了一個與自我有關的觀點,該觀點認為,自我有三個層次:身體自我(源於人們對自身的感覺)、心理自我(構成了我們的自然觀、自我記憶以及區分自我和他者的能力)以及一個更高層次的主導感,這種感覺將身體自我的行為歸結於心理自我。
我們正在逐步揭示與這三個層次有關的大腦過程。例如,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奧拉夫·布蘭科和同事已經證明,身體自我集中在顳頂皮層,它會將來自於感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製造出一種具體感——一種在特定的地方置於一個特定的身體內的感覺。如果顳頂皮層接收到互相矛盾的輸入,這種感覺會被顯著地分裂,導致身體產生魂魄出竅的體驗。
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很難發現自我中的主導感(其為我們的行為負責)的位置。在科學家們進行的一個功能核磁掃描(MRI)研究中,手持操作杆的誌願者們在一個計算機屏幕前移動圖片。當誌願者們感到他們已經開始行動時,大腦的前島被激活,但當誌願者將行動歸因於經驗時,頂葉右下部皮層開始發亮。其他研究人員也借用不同的實驗,找出了更多似乎可以為主導感負責的腦部區域。
在大腦內部,自我似乎既無處不在又無跡可尋。德國美茵茨約翰內斯古滕貝格大學的認知哲學家托馬斯·梅岑格表示:“如果你列出‘自我需要什麽’,大腦中可能沒有一個區域能夠脫離幹係。”這表示自我隻是一個幻象。我們被自己的大腦愚弄,相信我們是真實存在而且沒有改變的。
精神紊亂也使這一點非常清晰,那就是,我們認為大腦未被“侵犯”,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例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會有一些妄想,他們認為,某人或某事正在將一些經驗和想法移植入他們的大腦內。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亞尼·塞特表示:“在某種情況下,這是自我發生了混亂,因為這些人正在做事情,但他們沒有感到自己正在做這些事情。那是主導感發生了紊亂。”
另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是自我感喪失症患者,這些人會持續感到他們的身體完全不受自己控製。
還有,從小到大,我們被反複教導,不斷積累自己的回憶從而逐漸形成所謂的“自我”,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傾向。研究已經證明,每次我們回憶過去的某個片段,我們記住的細節都不同,這些與自我有關的細節慢慢地改變了我們自己,這真是一個悖論。
因此,盡管自我似乎是恒定不變的,但實際上會不斷變化。我們與一年前的自己不同,與此同時,我們也將與一年後的自己不同。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唯一原因是大腦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自欺欺人。
9.我們的意識源自何處?
讓我們認真想想,在出生前的那一刻,你在什麽地方?然後再想想,在你死後的那一刻,你又去向何方呢?
答案很無情,沒有任何地方。你的生命隻是對地球進行的一次簡短拜訪,因為某個原因開始,也不可避免地會終結。
但是,你的存在是一個什麽樣的突然襲擊呢?就像整個宇宙一樣,你的意識從虛無中急急產生,並進化成一個充滿了各種好奇和神秘的豐富且複雜的實體。
深入思考這些會讓我們大吃一驚,頭腦中會立刻湧現出無數個令人驚詫的問題:我的意識真的存在嗎?意識這樣一個事物如何從虛無中產生呢?它是否能超越死亡而存在呢?意識究竟是什麽?
真的很難回答這些問題。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曾經問道:“作為一隻蝙蝠是什麽樣子的?”內格爾曾指出,關於心靈狀態的有些事實隻能從第一人稱的觀點才能知道,這種隻有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才能感受到的事實無法轉變成第三人稱的物理事實。以蝙蝠為例,蝙蝠通過生理上的聲呐或回聲定位係統來“看”或確定周圍物體的距離和形狀,我們可以了解蝙蝠的這種生理物理過程,包括其大腦的有關生理過程,我們甚至能根據其原理製造聲呐或B超儀來探知水下物體的形狀和人體內部的情況,但我們似乎依然無法知道當我們成為蝙蝠時,我們會有怎樣的經驗。就像一個天生的盲人可以有關於“紅”的所有物理學、光學甚至生物學的知識,但卻很難有明眼人關於“紅”的感覺經驗一樣。
內格爾想要強調的事情是,對於人來說,沒有辦法知道“成為一隻蝙蝠是什麽樣子”。從本質上來講,這就是意識之謎。
現在,神經學家和哲學家分成為兩大陣營。其中一方認為,意識是大腦的一個突生屬性,而且,一旦我們完全理解神經活動錯綜複雜的工作,意識將一覽無餘。另一方則懷疑,事情不會這麽簡單。他們也同意意識源於大腦,但他們認為,內格爾的問題可能永遠沒有答案:知道一隻蝙蝠大腦的所有細節並不能告訴我們,作為一隻蝙蝠是什麽樣子。這常常被稱為意識的“難題”,而且,從科學角度而言,現在似乎很難回答。
同時,“也還有一些所謂的簡單問題需要我們思考。”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安尼爾·賽思表示。其中之一是在大腦的活動中尋找意識的“簽名”,科學家們希望這些“簽名”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意識究竟是什麽。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當我們思考某些問題時,大腦的某些區域非常活躍;而當我們沒有思考問題時,大腦的這些區域則保持安靜,法國國家健康與醫療研究所的認知學家丹尼斯拉斯·代哈爾尼和同事已經在我們的額葉和頂骨葉發現了這樣的區域。
這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伯納德·巴爾斯提出的意識理論一致。巴爾斯提出了一個假設:最“非意識”的經驗由大腦內特定的區域(視覺皮質)來處理。當信息被發送到一個名為環球協作平台的神經網絡那兒(這一區域也由德哈爾找出)時,我們隻是意識到這個活動。
但是,其他人則認為,上述理論並不能回答一切問題。賽思質疑說:“環球協作平台理論真的能解釋意識?還是隻能告訴我們與意識有關的一些事情?”
至於個人意識能否在人死亡之後繼續這一問題,德國美茵茨約翰內斯古滕貝格大學的認知哲學家托馬斯·梅岑格表示:“大腦死亡之後,任何形式的自我意識幾乎都不可能存在。”
盡管非常不可能,但也絕非完全不可能。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基烏尼諾·托諾尼認為,意識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複雜物質同信息整合而成的產物。賽思表示:“根據托諾尼的理論,如果一個人可以建立能采用和大腦一樣的方式整合信息的一個設備或一套係統,那麽,這套設備或係統就能產生同樣的意識體驗。”這樣的一台機器能使意識在人死後存活,但它將仍然不知道作為一隻蝙蝠是什麽樣子的,正好應驗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