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海外學子創業周6月29日在大連舉行
最新的一份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現有七成海歸主動選擇回國就業,他們提出的月薪要求從3000-10000元不等,有多達46%的海歸在民企找到了職業發展平台。據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63.22萬人,估計“十二五”期間,留學回國新增人員將達到50萬人以上,這也預示著海歸的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增加。在新一輪留學申請高峰來臨之際,不少人感慨,海歸“吃香”的日子一去不複返。
“3000元起薪”七成回國 海歸就業理性回歸
報告顯示,目前順利步入職場的海歸們身居要職、拿高薪的為數不多。海歸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薪金在3000-10000這個區間的占受訪人群71%。58%的受訪者工作職位是普通員工;月薪上萬的人僅15%,一般在企業中擔任主管、經理級別的職務;而真正的高薪人群少之又少,僅約6%的受訪者是企業主、合夥人或CEO等。受訪者透露,現在進入世界500強和國內科研機構以及大型國企的難度越來越大。
據調查,59%的“海歸”留學時的專業是經濟管理類,但回國後從事的行業趨向多元化,主要分布在金融業(21%),文化體育教育娛樂業(18%),商業服務如谘詢、法律(15%),電信及電子信息服務業(9%),製造業(5%)
在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熱門留學移民國家,現在都出現了華人華僑“回流”的現象。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出國人數是18萬人,回國人數是6萬人;2009年出國人數是23萬人,回國人數是8萬人;2010年出國人數是28.3萬,回國人數是12萬人。
現在有七成“海歸”主動選擇回國就業。萬先生2008年申請到英國的聖安德魯斯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確實想過在英國工作一段時間,當時在英國的工作是做了9個月的廚師,還做過清潔人員、服務生等。“當時覺得工作非常艱 苦,體會到了現實的艱辛。當初做出回國的決定是正確的,在國內有更多的機會,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國內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從事教學。”
山西的李先生是帶著父母的“博士情結”去日本留學的,一去就是8年,辛辛苦苦考上博士,才發現不是他 所期望的生活。“當時研究室裏麵有很多博士,現在博士已經不是高就業率、高收入的代名詞了。所以在讀了不到一年的時候,我就決定回國,”如今,李先生很慶幸當初選擇了回來,“現在在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做日本業務,工作環境和待遇都比較滿意,能和妻子及家人在一起,這一直是我特別想得到的。
創新環境差異大 海歸回國創業存顧慮難做決定
由於社會文化製度環境的差異,海歸回國創業適應情況也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有專家稱,國內在人才、投入兩個方麵逐漸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環境方麵則成為國內最弱的環節。
“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美冠科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越博士表示,“在矽穀,每個人都那麽強,你再拔尖,也就那麽回事。”吳越說,而在國內還未形成類似於矽穀那樣的頂尖人才集聚區,人才競爭相對沒有那麽激烈。如果在海外做出一些成績之後回國,很容易受到重視,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在科技投入方麵,國內盡管起點不高,但每年的增量卻“很讓人震驚”。
“國內最弱的環節是在環境方麵。”吳越分析說,一方麵受製於教育體製,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中,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獨立人格、自由發揮的環境。另一方麵,整個科研體係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體係。
也有專家指出,國內對創業缺乏係統的支持。“對創業的支持,說到底是要有大量的資金資助,別的都是次要的。”國內不少地方吸引人才還停留在幫忙解決戶口、給配偶安排工作、幫助小孩入學、稅收優惠等層麵。同時,國內金融環境也不樂觀,如果沒有資產作為抵押,那基本就是貸款無門。對於風投,他更是語氣激越:“國內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風投。而等你企業快要做到上市了,他們又都來了。”
與此同時,剛畢業的年輕留學生創業也步履維艱。創立企業的留學生管理團隊學曆普遍較高,其中以碩士以上學曆為主,所創立的企業規模較小,皆為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多數集中在政府引導的留創園內,企業模式或技術都較為先進,所涉及的行業集中在互聯網、新材料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行業。據統計,在廣州市留學服務中心近年來接收的留學人員中,約有1/10的人選擇創業。然而,這其中卻有超過60%的留學生創業企業處於勉強生存甚至破產邊緣。因為留學生回國創業有自身的缺陷,他們所創辦的企業有的水土不服,對國內的社會環境和市場運作缺乏理解,適應性較差。同時,過於迷信技術和模式,對市場營銷和資金管理不熟悉、不重視,這些導致了多數企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
拋除創新環境的差異,不少海外高層次人才對於是否回國舉棋不定,主要還是對現實問題的重重顧慮。不少人主要在報酬、家庭等因素上難下決心。最嚴重的是,有些人對國內企業內部的創新文化充滿擔憂。“把你招進去後,是否能夠兌現給你的承諾?是否給你環境,讓你把創新發揮到極致?”也有人擔心國內的科研資源問題,害怕回來不容易出成果,白白折騰一場。而在國外有現成的體係,做事情相對順利,容易出活。
求職際遇各不同 “大海歸”吃香“小海歸”需等機遇
海歸的薪酬狀況呈現出總體不高且分化嚴重的特征,在其背後,海歸內部的兩大“陣營”已隱然成型,業界將其分為“大海歸”和“小海歸”。
“大海歸”指的是那些在海外或是在出國前曾有數年的工作經曆,他們往往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或者是一些職場人士選擇在國內工作一段時間後出國去充電。月薪在10000元-30000元甚至在30000元以上的那部分受訪人群都是“大海歸”。而“小海歸”指的是那些“從校園到校園”的畢業生,他們雖然在語言及跨文化背景的知識結構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由於缺乏工作經驗,所以很難獲得高薪。
不僅如此,“大海歸”的優勢還在於其職業發展方向一般比較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和未來想幹什麽,無論是留學國家、院校還是專業都有充分的考慮,也有意識地在國內外積累相關的經驗,這樣的人回國就能獲得理想的發展自然在情理之中。
“小海歸”則與國內應屆畢業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職場上必須麵對人際關係、企業文化等“新鮮人”共有的煩惱。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錄用“小海歸”的理由並不會更為充分,“成活”的概率也未必高過“小土鱉”。其實,海歸不過是人才市場上的一類“商品”,大小海歸不同的際遇是人才在質素上的區別,而歸根結底也是兩種職業規劃所帶來的不同結果。目前,海歸已經不能單純以海外的經曆而受到重視了,不少公司對待海歸的態度與對待本土人才無異。也就是說,要想將海外背景作為職業優勢發揮出來,則必須想辦法將其充分強化,而海外工作經驗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國內的用人單位早已更多地關注留學究竟對個人能力有多少的提升,而留學經曆究竟是“鍍金”、“鑲金”還是“合金”,完全要看留學生自己的修行。
中國大舉海外引才 專家建議:放低姿態做足準備
中國人社部在近期頒布《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未來5年內國家對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的具體部署。設立了未來五年圍繞五大領域吸引50萬海歸回國的目標,這標誌著中國未來五年對於引進人才的強烈渴望,向海外有回國意願的人才釋放了善意信號。
有人社部官員稱,“十二五”期間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具體的目標是,留學回國人員新增人數達到50萬人以上,吸引留學人員為國服務30萬人次;新建各級、各類留學人員創業園50個,全國總量達到200個,其中人社部與地方政府共建留創園50個以上,入園企業總量達到1.5萬家。同時,將在裝備製造、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財會、國際商務、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經濟重點領域,大力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和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這或將成為海歸回國的一次新機遇,但也有專家建議,海歸回國創業應避免非高薪高職不接受的誤區。勇於將心態歸“零”,放低姿態敢於尋求幫助,這將大大提高創業的成功幾率。
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招聘事業部經理李可亞認為,“對於‘新海歸’,相對於本土人才而言,依然在語言溝通、跨國文化方麵有優勢”。他們雖然沒有經驗,但經驗是可以慢慢積累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崗位,他們可以漸漸地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北京明達富源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監鄭明暉稱:“新海歸”回國發展,由於經驗缺乏,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把心態歸“零”,即必要的時候放低姿態。
他表示,放低姿態,首先是敢於尋求幫助。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太快,“新海歸”回國之後對國內的就業形勢可能不太熟悉。“這個時候,不妨交一些在獵頭公司工作的朋友。”其次,薪水和崗位的期望值與現實之間有落差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身段,先抓住身邊的機會。“如果總認為自己是海歸,就必須追求高薪高職,很有可能畫地為牢,把自己給拴住了。”在鄭明暉看來,海歸擁有外語優勢和國際化視野,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合適 的發展平台,完全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創造價值。(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