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09紀行--美不美家鄉的水(二)

(2009-08-25 11:37:49) 下一個

在火車上一覺醒來,沒多久就到了江南的小城無錫。

到了無錫當然得遊覽一下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在遠古時期,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由於河水流入而淡化,變成了內陸湖泊。據傳當年範蠡在越滅吳以後曾遊五湖,想必這裏是個拋卻世俗紛爭,隱居地好去處。 無錫太湖的景區首推黿頭渚,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其為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形狀酷似一隻巨大的探水神龜而得名。
 

在遊船上拍攝的黿頭渚全景,最右處為黿頭。
 

太湖邊的招待所,度假村。
 

遠處的太湖仙島,也稱三山島,為黿頭渚景區內一組湖中小島。
 

乘坐遊船到達太湖仙島,遠處亭閣為會仙橋。島上建有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洞、天都仙府、天街、太乙天壇、靈宵宮、大覺灣、仙佛洞以及老子銅像等景點。
 

仙島上看到的山水掩映下的太湖。
 

從太湖仙島返回黿頭渚,太湖邊的荷塘。
 

長春橋畔觀“具區勝境”。
 

長春橋,位於涵萬軒和絳雪軒之間,橋、河堤將太湖水分隔,另成一處天地。
 

太湖風景,攝於黿頭渚。
 

當地人說“踩踩黿頭,萬事不愁”,遊人在黿頭渚的黿頭上留念。
 
 
攝於黿頭渚,可以看到遠處臨湖峭壁上的“包孕吳越”和“橫雲”摩崖石刻。

前兩年曾聽說太湖水由於水資源環境極惡劣而造成藍藻汙染,到了太湖發現其水質雖不太好,但治理的還是卓有成效。本想在太湖再多待些,遊玩一會兒,看看太湖的黃昏和日落,但是黿頭渚公園下午六點就關了,那兒的公交車也竟然六點為最後一班車。公園內和園外的飯館也早早都打了烊,不得已隻好返城了。


早晨起來沿著城內古運河邊漫步,不時能看到拖船在運河中慢慢駛過,河邊綠化不錯,公園內晨練的人們悠然自得。城內及四周有山有水,景色宜人。人說小城故事多,雖不知這裏如今又有什麽新的故事,但具有千年曆史的無錫,由於曆史的積澱自然有不少動人的故事。想當年春秋戰國時期這裏的吳、越曾成為諸侯霸主,叱吒風雲,而如今這裏已沒有以往的霸氣,現在無錫以被稱作“小上海”及擁有天下第二泉為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看來這裏的人們早已習慣了生活的舒適和安逸。
 

古運河穿城而過。
 

沿著運河漫步時看到四麵環水的河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島十分獨特,其後為惠山。當時並不知道此島的來曆,過後才知此乃黃埠墩(*)。
 

無錫城,江尖公園內人們在晨練。


注(*):黃埠墩又名小金山。

傳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與齊國孟嚐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合稱戰國四公子)在無錫建城。在治理無錫湖(古芙蓉湖)時設立無錫塘,並在四麵環水之處修建了黃埠墩。

宋末元初,民族英雄文天祥抗擊元軍,戰敗被俘,在被元軍押解去大都路過無錫時,為防止被人劫奪,元軍將押解文天祥的船停泊在四麵環水的黃埠墩上。當無錫百姓得知文丞相經過此地,不顧元軍阻撓鞭打,在運河兩岸排得密密麻麻,持香跪送,哭成一片。

文天祥百感交集,吟詩一首《過無錫》:“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裏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從鼻欲辛。夜讀程嬰存國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清朝時期康熙以及乾隆皇帝在巡視江南時由於安全原因也都曾停靠、夜宿在黃埠墩。乾隆回京後還命人在昆明湖的南麵水中仿無錫黃埠墩而築成“鳳凰墩”。

1929年歲末,在無錫黃埠墩誕生了一個男孩,70年後他作為國際奧委會執委,為北京申奧奔波於世界各地。最後北京終於奪得2008年奧運的主辦權,他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就是何振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