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時下流行節儉風

(2008-11-10 10:43:26) 下一個

《華爾街日報》
2008年11月10日

去十年經濟繁榮的時候,很多人對“需要”這個詞的定義都放寬了標準。他們把手表從Timex升級到了勞力士(Rolex)。當Jimmy Choo的高檔鞋標價到了800美元時,很多人仍說無論如何都“需要”這雙最新款的鞋子。

不過,隨著銀行接二連三地倒閉、朋友們不斷接到解雇通知書,“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問題又重新回響在耳邊。在多年的瘋狂購物後,放棄各種購買欲望似乎成了美德,比如把以前丟在一邊的東西拿出來用。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人都在誇耀自己正在自家衣櫥裏“購物”。

紐約一位從事美容和奢侈品行業研究的心理學家黛比·斯恩(Debbie Then)說,人們買了一大堆並不需要的東西;我認為人們過去的那種購物習慣已經終結了。

Jonathan Carlson
隨著消費文化的變遷,即使是那些並未感受到直接經濟壓力的人也開始削減開支。英美商會(British American Business Council)駐洛杉磯執行董事明迪·蓋爾(Mindy Gail)的衣櫃裏一直都有從來沒穿過的衣服,有些甚至還連標簽都還沒有撕掉,但最近發生的一些事讓她改變了:她有幾個在Wachovia Corp.工作的朋友丟掉了工作;一位開餐館的朋友說可能不得不關門大吉了;過著悠閑退休生活的父母也不再下館子吃飯了。

所以,蓋爾自己也開始減少購物。她說,當我看到周圍那些節衣縮食、心驚膽戰的親戚朋友時,感覺現在真不是購物的好時候,這太不合時宜了。

周一,在加州貝弗利山的高檔購物區Rodeo Drive,Michael Kors精品店的一位店員告訴我說,人人都有一種負罪感。

揮霍無度不再像過去那樣讓人感覺良好了。在紐約上東區的高檔配飾店Shoe Box,店員傑西卡·丹霍茲(Jessica Denholtz)說,最近有位出手闊綽的顧客買了3,000美元的鞋子和靴子,五分鍾之後,這位顧客又回來把東西都退掉了,她說“我不能再這樣做了”。

丹霍茲說,最近該店有好幾次碰到這樣感覺羞愧的顧客來退貨。她說,人們害怕了,我們可能麵臨又一次大蕭條。

我從未想過這輩子會親身經曆一次“大蕭條”,而曾經曆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我的母親(她那時還隻是個小姑娘)養成了回收利用舊扣子、甚至是舊拉鏈的習慣。但是,這個秋天的經濟動蕩的確對公眾的消費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精打細算,削減開支成了一種時尚。如今,值得誇耀的事情是在Target百貨商店花30美元買個Anya Hindmarch人造革手提包,而不是在Hindmarch精品店裏花500美元買個同品牌的高檔貨。數字營銷公司Zeta Interactive通過研究折扣零售網站流量和博客發貼量,發現此類網站的業務在明顯升溫。比如,根據Zeta的調查,10月份折扣網站BlueFly.com的發貼量較9月份多了25%,而同期全價網站Netaporter.com的博客和網站發貼量則少了19%。

丹霍茲說,Shoe Box在紐約曼哈頓和長島,以及佛羅裏達州博卡拉頓的店賣出了更多的MZ Wallace手提包,這些包多為尼龍製成,標價在325美元左右,而價格2,000美元的包則在貨架上無人問津。她還說,顧客在試穿鞋子之前都要先仔細看看標價。她說,人們不再買800美元一雙的鞋子了。

現年41歲的梅勒尼·高丁(Melanie Gording)是個家庭主婦,丈夫是驗光師,他們有兩個孩子,一家四口住在加州。她最近不再像往常那樣去高級百貨店Nordstrom為丈夫買襯衫,而是在倉儲式連鎖店Costco以單價16.99美元買了兩件白襯衫。她說,或許人們會決定不必去驗光了,我們這是在未雨綢繆。

高丁說,她甚至放棄購買像黑色牛仔褲這樣的時下流行服裝,像即將舉行的孩子成年禮等特殊場合也不會讓她亂花錢了。她說,在這場危機發生之前,我女兒央求我給她買件新襯衫,我買給她了,沒有問題;現在,我會說“不行,你什麽都不缺”。

她補充說,“需要”才是關鍵問題。

Christina Binkley


2008年7月《華爾街日報》的另一篇文章:揮霍有益健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