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

音樂幾乎伴隨了我所有的文字,從音符中飄逸出的旋律有時比文字更能釋譯情感。
個人資料
廣陵曉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2018秋婆家行:漫遊六都風景區、又訪西山下

(2020-01-03 12:27:40) 下一個



音樂《故鄉的原風景》


1. 徒步漫遊六都風景區

星期五上午先生和我徒步健行32華裏左右,主要是沿著六都風景區的巧溪水庫。據相關介紹,巧溪水庫是一個狹長型水庫,長大約5公裏,寬1000米至2000米; 兩邊為群山,水庫裏的水是山上的溪水存積而成,清澈涼爽。從婆家山村出發,來到蘇溪鎮;然後,繼續向東大約3公裏就到達巧溪水庫起始大壩附近的翁界村;沿著依山彎曲漫延的山路,直至水庫盡頭的山村--屏風石村。2015年的秋天,我們也曾經沿著這條線路徒步健行,當時所見是水庫盈水充足,周圍環境清幽,風景秀麗;而這次(2018年秋)所見則與上次有很大的不同。

照片1-3:到了巧溪水庫起始大壩附近的翁界村,看到了水庫大壩,但進不去,被攔阻保護了。30多年前,我第一次探訪婆家時,先生和我各自騎一輛自行車,來到這裏玩遊,那時,水庫大壩是可以自由上去的;後來,帶女兒回去探親時,也到這裏來玩,我們上了水庫大壩後,又下到大壩臨水一側乘水中竹排遊玩。如今保護飲水資源,那些活動都被取消了。

照片4-8:我們必須從大壩附近的翁界村出發,沿著依山向上彎曲漫延的山路,繞道到達水庫大壩的上方,這是沿途所見的一部分風景。

照片9:即使到達了水庫大壩的上方,但還是被攔阻保護了,不允許遊客閑人出入。好在我們本來目的就不是參觀水庫大壩,而是徒步瀏覽整個水庫及其周圍的自然風光和村莊。

照片10-16:巧溪水庫大壩及其附近的水位,非常令我驚呀,這一切與我們幾年前到此徒步健行時所見大不一樣;沒有林木覆蓋、暴露出來的山體原本應該是在水下被水淹沒的。雖然事先已經從家人那裏了解到2018年的夏天極為幹旱,隻是我沒想到旱情這麽嚴重。

照片17-19:穿越到2015年秋探親時在一個晨霧彌漫的早晨,我們徒步漫遊六都風景區見到的巧溪水庫及其周圍風景,渾然天成的青山綠水,水量充盈(《2015婆家行(2):徒步漫遊於六都風景山水間》)。

照片20-24:穿越返回此行(2018年秋),水位如此之低,使我第一次見到被淹沒在水下的曾經的一條條山路,令人觸目驚心。

照片25-27:在接近水庫的末端幾乎完全幹竭,正因為低下的水位和幹枯的河床,使得因築壩建水庫而淹沒在水底的山村遺址清晰可見,令人感慨。我在為消失的村莊感到震撼時,先生提醒我多年前我們探訪千島湖時所見所聞(千島湖的形成主要是因建新安江水壩所致,淹沒了多個村莊、鄉鎮、以及一座縣城)以及建設三峽大壩所淹沒的鄉村城鎮。我不是水利專家,雖然為失去家園的人感到遺憾和傷感,但我猜想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必定是利大於弊、造福更多的百姓吧。

照片28:在如今的盤山公路一側有一個石碑記載水庫的建設和搬遷的村莊。

照片29-34:沿著依山彎曲漫延的山路,我們徒步直至水庫盡頭的山村--屏風石村。我們注意到這個深山裏的村莊別墅較少,更多的是原來的老房屋。與村民們交談得知,大多數村民都搬走了,到山外買房置業;留在村裏的大多是一些不願離開的長者以及經營農家樂食宿的村民。

照片35-36:眺望更遠處山穀裏的房屋。先生和我都有興趣進一步前往深山裏的其它村莊探訪,但一看時間來不及了,因為約好與公公婆婆下午前往婆婆的娘家西山下村給外公外婆掃墓,於是我們沿著原路折返。

照片37:進入深山和出深山是同一條路,並且隻有這一條路。我非常好奇在沒有建築盤山公路之前,深山裏的村莊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村民們又是如何與處界保持交流。

照片38:雖然是秋天,但早秋中午的陽光依然是火辣辣的,我即使戴太陽帽,感覺還是太熱,更不用說出門時忘記了戴太陽帽的先生。於是,他靈機一動,在途中向一位村民討要了兩片南瓜葉,用那位鄉親家門前的竹枝自製了一頂太陽帽。他做的帽子還挺講究,一片瓜葉做帽頂,一片瓜葉用兩根細竹枝撐著,在額前做了一個帽舌,仿佛為臉撐起了一個涼棚:-)))。看到先生的滑稽模樣,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戲稱他是名符其實地戴了一頂“綠帽子” :-)))。聽了我的話,先生笑著罵了我一聲“二百五”。我們的一位才貌雙全好友看了照片後則文雅地誇了L大哥的帽子是organic的健康有機帽:-)))。走完這第4條戶外徒步健行線路,先生和我成功地將自己曬得比幾年前去非洲旅行還要黑:-)))。

照片39:因為太熱,返程時看著滿目青山基本上也是無感。

照片40:看到在一個山坡上的這兩隻山羊,覺得好可愛,先生和我對它們的抗曬能力也感到奇妙和佩服。

照片41-42:看到了水庫大壩,知道勝利在望。

照片43-44:終於回到了水庫起始的村莊翁界村;相比於水庫盡頭深山裏的屏風石村,這個山峽入口處的村莊看上去更大和更多富裕。看來,交通是否便利是影響一個村莊或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又訪西山下

在徒步健行漫遊六都風景區的那天下午,我和先生陪公公婆婆去婆婆的娘家西山下村為婆婆的父母(我們的外公外婆)掃墓。據婆婆介紹,解放前,西山下村是義烏的一個富有大村,剛解放時村裏有14家被定為地主成份。婆婆的爺爺開設了典當行等小商業,並且置辦了產業,除了購地,也購買了村西邊的伏虎山。出生在這個殷實之家的婆婆被家人送去上學。然而,在她上小學時,她的父親被日本鬼子逼瘋;因為這場家庭變故,家道中落。作為4個孩子中的老大並且是唯一的女兒,她上完小學四年級後被迫綴學。那時年僅30歲的她的母親(我們的外婆)一邊照顧瘋了的丈夫,一邊獨自撫養4個兒女成家立業;在那過程中,外婆遭受了許多的苦難,包括幹農活時不幸出事故將左手的一根手切斷。但外婆將三個兒子都培養成才:我們的大舅舅和二舅舅辦廠做生意都挺成功;小舅舅做了多年的中學物理老師,直至退休。外婆老人家直至88歲高齡去世。我很敬重先生的外婆,她的人生使我想起我自己的外婆,另一位慈祥、勤勞、堅韌的中國女性。

照片45:87歲的慈祥外婆。這張照片是在老人家去世的前一年我們回國探親時先生為她拍攝的,沒想到次年回國探親時已天人相隔。年長的老人們身體變化很快,因此,好幾年前我建議先生每年回國兩次看望年邁的父母。這些年來,先生皆是如此,每半年回國一次探親,雖然辛苦了他,但父母非常開心,給了老人家們極大的盼望和精神支助。祝福我們所有的長輩親人們。

照片46:婆婆說那片山巒中的一座山在解放前曾經屬於她的娘家,由她的爺爺購買的。聽到婆婆說“買山”,尤如當初在婆家聽說有“自留山”一樣,對於來自平原的我來說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但仔細想想也可以理解,大概就是所謂的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吧。

照片47:據相關介紹,如今西山下村依然富足,有2000名村民左右,外來到此打工居住人口卻有3000人左右,超過本村居民人口。

照片48:我們下午到達婆婆娘家村莊時恬好遇到孩子們放學,學生們和一位不知是老師還是家長的成人每人都戴一頂醒目的小黃帽,據說是為了交通安全。

照片49:村裏的課後輔導及興趣班很興旺,有專門的一幢樓。

照片50:村裏幾乎都是獨立的別墅,這一棟建在水塘邊的別墅位置特別好。

照片51:前往外公外婆墓地途中,經過保留下來的舊村。我個人很喜歡白牆黛瓦的舊民居,至少喜歡它的外觀。

照片52:外公外婆安息在這片青山綠水中。我摘下太陽帽,對著老人家們的陵墓三鞠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