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

音樂幾乎伴隨了我所有的文字,從音符中飄逸出的旋律有時比文字更能釋譯情感。
個人資料
廣陵曉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紀念鋼琴家Van Cliburn

(2013-03-03 10:36:30) 下一個


每天晚餐後,我和先生通常一起閱讀當天的華爾街報。他通常從有頭版頭條的第一部分讀起,而我從最後一部分Personal Journal讀起。星期四(2/28/2013),在華爾街報的Personal Journal閱讀到一篇紀念鋼琴家Van Cliburn的文章,我趕緊請先生讓我瀏覽報紙的第一部分,看是否有Van Cliburn去世的訃告。果然,在第5頁閱讀到當代美國鋼琴家Van Cliburn因患骨癌醫治無效於星期三(2/27/2013)逝世,享年78歲。

星期六早晨與馬拉鬆訓練團隊的朋友們跑步時,Jack也提到他注意到了Van Cliburn去世的消息。我們都為古典音樂界失去一位巨匠感到難過。謹以此文以及Van Cliburn在1958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演奏的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Mvt III紀念他。





音樂《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Mvt III》


Van Cliburn的一生具有浪漫傳奇色彩,中文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他(http://baike.baidu.com/view/1603433.htm?fromId=897336,注:百度百科將他的名字拚錯,應該是Van Cliburn,不是Uan Cliburn)

“範•克萊本(Uan•Cliburn,1934.07.12~2013.02.27),美國鋼琴家,生於路易斯安那州,4歲登台演出,13歲在德克薩斯州的鋼琴比賽上獲獎後受聘於休斯敦交響樂團,15歲進入紐約茱莉亞學院師從Rosina•Lhevinne學琴。1958年參加原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蜚聲國際樂壇。1978年宣布退出樂壇,1987年才應裏根總統之邀,在白宮為戈爾巴喬夫的到來重登樂壇。1989年曾重返蘇聯,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自此事業和名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2003年,獲總統自由勳章。2013年2月27日在得克薩斯州病逝,享年78歲。

範•克萊本(1934.07.12~2013.02.27),美國鋼琴家,二十世紀世界著名鋼琴家之一。克萊本一生充滿了傳奇式的浪漫色彩,1934年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士裏波特,十七歲前都由母親教授鋼琴——克萊本的母親是位鋼琴教師,曾經跟隨阿圖•弗利德海姆(李斯特的學生)學琴。

克萊本十二歲在美國國家鋼琴大賽青少年組獲獎,三年後進入紐約茱麗亞學院師從名師羅西娜•列文涅,1954年以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密特羅普羅斯指揮)首度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

1958年參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榮獲一等獎,蜚聲國際樂壇;因為他是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第一個美國人在蘇聯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為美國的寵兒,在他回到紐約時,像凱旋歸來的英雄一樣受到市民的夾道歡迎和總統接見。

克萊本在青年時期就掌握了紮實的演奏技巧,具有簡樸熱情的演奏風格,在他演奏的黃金時期,有著高妙無瑕的技術、如訴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樂表現力,擅長演奏浪漫派的作品。

1962年,在德克薩斯州沃恩堡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而遺憾的是,到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鮮感,往往單憑直覺而又矯揉造作,聲音也變得粗糙,以至他的本人的演奏,似乎隻是曇花一現已成了曆史陳跡。

70年代中期,克萊本忽然從音樂會舞台上引退,1987年在白宮歡迎戈爾巴喬夫的場合上演出後,克萊本成功的在莫斯科與列寧格勒舉辦音樂會,1994年開始中斷長達十八年之久的巡回演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廣陵曉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油炸響鈴的評論:

謝謝閱讀和分享。是的,1957年10月,蘇聯衛星上天,國家自信心極度高漲。那時是冷戰時期,美國因為在衛星上天方麵的落後而在精神上陷入低穀。然而,Van Cliburn獲得1958年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是靠實力,不是蘇聯方麵對他的憐憫。

根據華爾街報紀念文章報道以及我以前閱讀到的相關文章, Cliburn's 在決賽時演奏的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No. 1 和 Rachmaninoff's Piano Concerto No. 3 贏得了觀眾長達8分鍾的起立鼓掌。當時,鋼琴賽的裁判們分成兩派,一派要將一等獎給Cliburn,另一派為了政治目的要將一等獎給蘇聯選手,因為1958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重要目的是為了展示蘇聯在文化藝術方麵也比美國強。那些文章中報道說當時的裁判們陷入兩難:如果不將一等獎給Cliburn會使他們在觀眾麵前出醜,引起觀眾的強烈反對和影響鋼琴賽的信譽;如果將一等獎給Cliburn將會犯政治錯誤。所以,他們在宣布獲獎名單之前征求了赫魯曉夫的意見,“Is he the best?”赫魯曉夫問。得到裁判們肯定的回答後,他說:“Then give him the prize!”。後來,蘇聯為了挽回麵子,就強調Cliburn在Juilliard School受訓於Rosina Bessie Lhévinne,而Rosina Bessie Lhévinne是蘇聯培養出的著名鋼琴家(戰爭後到了美國)。
油炸響鈴 回複 悄悄話 他的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說實話也就是個政治產物,那時蘇聯衛星剛上天,國家自信心極度高漲,而美國因此在精神上陷入絕望低穀。這個第一名對蘇聯是可有可無,而對美國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最後還是赫魯曉夫說給他第一名算了,美國因此舉國歡慶,全國所有報章的頭條消息。可惜他自從得獎後就一直平庸。
廣陵曉陽 回複 悄悄話 複茅斌騷客的評論:

謝謝分享。英文很簡單,就一個字“pianist”。咱們中文真豐富,原來“大師”與“家”有很大區別呀。
茅斌騷客 回複 悄悄話 為何你不把他稱為鋼琴大師,我記得玉潔冰清把一位台灣在美國的女鋼琴家封作鋼琴大師,他這麽出名才是鋼琴家,她是誰我不知道,卻是大師,可惜。
廣陵曉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安娜晴天的評論:

確實可惜。正如你所說“他留給我們世人精彩藝術回憶”。
安娜晴天 回複 悄悄話 很可惜,不過他留給我們世人精彩藝術回憶。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