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

音樂幾乎伴隨了我所有的文字,從音符中飄逸出的旋律有時比文字更能釋譯情感。
個人資料
廣陵曉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追夢-初訪東非(2):探訪馬賽人和馬賽村落

(2012-09-30 17:20:57) 下一個


【官方信息】(整理於書本、網絡知識):遼闊的東非草原上,走來一隊身披紅色披風、手持木棍的馬賽人(Masai)。這是坦桑尼亞北部和肯尼亞南部一道靚麗的風景。依然活躍在東非草原上的著名遊牧民族馬賽一直是東非原始遺留部落的象征。人口將近100萬的馬賽人主要分布在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的草原地帶,屬尼格羅人種蘇丹類型。他們以畜牧為生,終年成群結隊流動放牧,飲食主要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他們的村莊用帶刺灌木圍成一個很大的園形籬笆,環繞一圈泥屋構成,可容納的家庭及其牲畜數量不等,通常在10個家庭左右。馬賽人至今仍生活在嚴格的部落製度之下,由部落首領和長老會議負責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齡劃分等級。從事遊牧,牧場為公共所有,牲畜屬於家族,按父係繼承。馬賽人依然是一夫多妻製,娶親用牲畜做聘禮。

馬賽人雖然驍勇善戰,但是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這使得他們生活的草原和叢林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近年來,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定居務農,接受正規教育,以及與整體社會在更大程度上同化。現在已有一小部分馬賽人轉為半農半牧,並有少數人進入城市謀生。

【道聽途說】(來自於司機/導遊的話):離開阿魯薩,前往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的途中,我們經過一片山脈與草原連接之處。那裏牛羊成群,傳統的馬賽村落和被改進的“洋房”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廣袤的大地上。坦桑尼亞的司機/導遊托馬斯告訴我們:這個馬賽部落的現任首領非常富有,成千上萬的牛羊,36個妻子,161個兒女。托馬斯並且告訴我們:馬賽婦女非常勤勞,做所有家務活,養家糊口;而馬賽男人隻是放牧而已,不做家務,也不幫助教養兒女。因此,一夫多妻製的馬賽人家庭中妻子們通常是互幫互助、分擔家務,能友好相處。

我們在肯尼亞的司機/導遊傑克告訴我們馬賽人娶親的聘禮通常是6至10頭牛。即使傳統是一夫多妻製,並非所有男人都能娶多位妻子,必須比較富裕,有許多牲畜才行。傑克還說馬賽人傳統是大男子主義,丈夫支配妻子的一切。不過,現在這些傳統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一些馬賽人已經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現代社會。因此,傳統的婚姻和家庭製度也開始發生變化,尤其在年輕人中。

【我們的經曆】:不少遊客遠赴東非欣賞草原美景和探尋動物的同時,也被生活在那裏的馬賽人吸引,我們也不例外。在坦桑尼亞阿魯薩郊區和肯尼亞馬塞馬拉國家公園附近,我們見到了許多已經定居、半農半牧的馬賽人。而在坦桑尼亞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我們則見到許多依然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以及傳統馬賽村落,並且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有許多感觸。


從阿魯薩前往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的沿途見到的傳統馬賽房屋。這種圓環狀茅草屋以樹木、泥土、和牛糞搭建而成,隻有門沒有窗。




部分馬賽人放棄了他們生活在大草原和叢林的傳統原始遊牧方式,選擇了定居、半農半牧。這些馬賽人在主流社會現代生活影響下,製坯、燒磚、砌牆,再在房屋扣一個鐵皮頂子,或者用水泥築牆,建起了“洋房”。




坦桑尼亞的司機/導遊托馬斯告訴我們:這些戴麵具、批黑色“束卡”的人是接受了割禮後的年輕馬賽男子。割禮後過一段時間(注:忘記了是幾個月),他們就可以摘除麵具、批色彩鮮豔的 “束卡”。馬賽人有許多父係氏族集團構成兩個等級或部落分支,其中社會結合的基本製度是年齡組製。按照這種製度,相同年齡的集團在相同時期接受割禮進入成人生活。馬賽人都隨身攜帶一根圓木或長矛用於防身、趕牛。




在坦桑尼亞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見到不少的傳統馬賽村落,大概有10戶左右的家庭組成。每個家庭擁有一間小圓環狀茅草屋。村落裏的這些小屋成圓環狀排列。為了阻擋野獸的入侵,村落的外圍是以樹枝和帶刺灌木構成的圍牆,圍牆有開口供人和牲畜進出。那裏有些地方的土非常紅。




這是我們在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探訪的其中一個傳統馬賽村落。




司機/導遊托馬斯將我們介紹給這個村落裏負責接待遊客的一位馬賽小夥子。這位小夥子英文非常流利。與我們同時到達探訪這個村落的還有其他3位遊客:來自德國的一對年輕情侶和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年輕女士。那位正在與馬賽小夥子握手的澳大利亞年輕女士用6天完成了攀登位於坦桑尼亞境內非洲最高山乞力馬紮羅山。




村落裏的部分村民們。馬賽人的服飾色彩鮮豔獨特。男人批“束卡”,實際上就是兩塊布(通常是紅底黑條),一塊遮羞,一塊斜披在一邊的肩上。女人穿“坎噶”,頸上套一個大圓披肩,戴著精細彩珠串成的頭飾和項圈。




村民們開始聚集,用簡單的舞蹈和悅耳的和聲對我們表示歡迎。見到村落裏的馬賽兒童們,我禁不住詢問那位馬賽小夥子:在這荒郊野外,村落裏兒童們的教育怎麽解決?他介紹說:我們馬賽人曾流傳著一個古老的說法“我們右手持長矛,左手持圓棍,就不能再拿書本了”。因此,在過去,很少馬賽人接受正規教育。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一些習俗已發生了變化,現在許多兒童都開始上學。這個10戶家庭組成的村落總共有120人,我們有自己的幼兒園;但是,上小學和中學,孩子們必須走很遠、很遠的路到有學校的村落裏讀書。




因為傳統馬賽房屋隻有一個低矮的門(成人必須彎腰才能進入),沒有窗,屋子很黑暗,因此,他們白天基本不進屋子,而是在村裏和村口附近活動。村裏的廁所也是在外麵,用樹枝遮掩。




在探訪村落附近,我們見到一位正在趕路的馬賽兒童。馬賽人身材普遍高挑消瘦,尤其是小腿格外結實,適合於從事長跑等耐力運動,大概就是這樣從小煉出來的。在這次與馬賽人交往過程中,我了解到對於那些堅守著自己家園,堅守著傳統生活方式的馬賽人:他們依然以牛羊肉及其奶、血製品為主要食物;他們的主要財產就是每家每戶所擁有的牛等牲畜;他們居住的房屋狹小黑暗、嚴重缺水。馬賽人世世代代這種生活方式在我看來是很原始的,並且是極為艱苦貧困的。我敬佩他們的勤勞、勇敢、和頑強的生命力;我羨慕他們簡簡單單、所求甚少、隨遇而安的生活心態;但我很擔心他們的醫療衛生服務,特別是孩子們的醫療衛生健康狀況。




離開探訪村落不久,我們見到馬賽人的牛群與一群野生長頸鹿和平共處在一望無際的草原。馬賽人相信萬物有靈,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這使得他們生活的草原和叢林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當我們的車沿著盤山土路進入恩戈羅恩戈羅火山盆地探尋動物時,我們見到一個馬賽村落以及4位馬賽人正在放牧一群牛,而不遠處可見恩戈羅恩戈羅火山盆地裏的鹽湖。我驚訝地問我們的司機/導遊托馬斯:“這裏是著名的野生動物生存活動區,有獅子等野佘。難道這些馬賽人就不害怕獅子嗎?”托馬斯回答說:“馬賽男人的束卡披風之所以選擇紅色,就是為了趕走獅子等野生動物,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牛群;另外,他們身上還配帶長矛、圓棍。所以,極少發生馬賽人被獅子傷害的事故。這裏是他們祖祖輩輩與野生動物共同生活的世界。”數百年來,遊牧馬賽人就這樣流連於非洲遼闊的草原,逐水草而牧,和那些野生動物一樣餐風露宿。








在肯尼亞安布塞利(Amboseli)國家公園入口處有不少的馬賽人向我們兜售一些手工製品。這是我們向這位馬賽小夥子購買的木雕等手工藝品。在馬塞馬拉(Masai Mara)國家公園入口處不少的馬賽人更是一窩蜂撲上來、纏著要我們購買紀念品。而在坦桑尼亞卻比較少見這些現象。在這次旅行過程與馬賽人交往中,我們了解到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放牧不再是馬賽人謀生的唯一手段:有些人到附近的山上開墾土地、半牧半農;有些人走出馬賽村,到城市謀生;有些人則利用靠近自然保護區的地利條件,加入到旅遊服務業。我既希望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改善生活,但又不願意看到他們在商業化現代生活的誘惑中失去自己,很是矛盾。其實,這不僅是馬賽人麵臨的選擇和挑戰,也是我們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麵臨的選擇和挑戰。







音樂《African Soul Compilation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Farmersc 回複 悄悄話 美文美樂
廣陵曉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nbeam的評論:

再次謝謝欣賞配樂,很開心遇到“知音”。也謝謝你的鼓勵,這個周末如果有時間就整理出新一集。
sunbeam 回複 悄悄話 音樂配得真好,尤其後半部分。讀你的帖子,比身臨其境還要“享受”。謝謝花時間製作和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