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文題目純粹是為了嘩眾取寵。確切的題目應該是“觀看和閱讀《巴爾紮克與小裁縫》的前因與感想”。如果您覺得是因為上當點擊了這篇文章,那麽,我的標題和您的好奇心都要負責:)))。認真地說,故事確實與二位少年知青和一位少女小裁縫有關。
上個星期,我讀到一位網友在我的遊記《
隨筆(4): 英格蘭的巨石陣》 留言:“根據湯瑪斯.哈代的小說‘德博家的苔絲’拍攝的電影‘苔絲’,結尾時就是在巨石陣。神秘的巨石群,陰霾的天空和悲劇的結局,其震撼力之大,使人難忘。”我給這位網友作了如下回複:“湯瑪斯.哈代是我很尊重的一位英國作家。年輕時,不韻世事的我不是太喜歡他的一些悲劇性作品以及對殘酷現實的描寫。長大成熟後,我越來越欣賞他的寫實。不止一遍地讀過‘德博家的苔絲’,但隻看過一遍‘苔絲’電影,沒有注意到結尾。過幾天,到圖書館尋找一下,借回來看看。”
周末,去我家附近的圖書館查詢,沒有借到電影《苔絲》。企鵝先生卻在無意中發現了一部中文電影《巴爾紮克與小裁縫》(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這部2002年的電影改編自旅法華人戴思傑同名暢銷書,由作者自編自導。周迅、劉燁、陳坤演飾電影中的3位主角。將之借回來,我與先生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很有感觸。電影激起了我對同名小說的好奇。找到了小說,我將之一氣嗬成讀完。原文小說是用法語寫的,在全球被被翻譯成25種文字出版,包括中文和英文。作者戴思傑一反知青文學的常規,沒有用寫實主義來描寫知青,而是用一種浪漫、幽默、溫馨、和感懷的方式描寫。使讀者讀了小說或觀眾看了電影後,在淡淡的憂傷中感受文學的影響和知識的力量,甚至使人在蒼涼中感受到美和希望。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中國。一個肺科醫生的兒子馬劍鈴(劉燁飾)和一個牙科醫生的兒子羅明(陳坤飾)上山下鄉來到湘西的一個小山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年,他們分別是十七歲和十八歲的少年。在這偏遠閉塞的天鳳山,鄉下貧乏的生活使他們感到壓抑,隻有村子裏活潑開朗的少女小裁縫(周迅飾)帶給他們一些歡樂。有一次,他們從另外一位知青那裏發現和偷到一隻裝滿“禁書”的皮箱。那箱子裏的一本本巴爾紮克的小說擴展了二位知青和小裁縫的世界。二位少年知青在不知不覺中以不同的方式愛上了少女小裁縫。知識給他們都帶來了變化。巴爾紮克的小說使少女小裁縫明白“一個女人的美是一件無價之寶”。最後,少女小裁縫放棄對少年知青的愛,選擇離開他們以及那個生她和養她的小山村,到一個大城市去尋找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
電影基本上忠實於小說,盡管有一些差異。小說和電影的主題都是知識給人帶來變化。作者戴思傑生動地描寫了在那個特殊時代的小山村文化缺席但人性未泯。他敘述著知識與美以及青春與激情的交織,中間時而穿插著滑稽與黑色幽默。二位少年知青在到達小山村的第一天,他們的行李被村長和村民們搜查。羅明帶的書被村長查出來後扔到火中燒毀。當村長查出馬劍鈴帶的小提琴時,他也要將這“資產階級的玩具”燒毀。千鈞一發之際,機靈的羅明和馬劍鈴蒙了村長一把。他們將莫紮特的一段小提琴奏鳴曲改名為“莫紮特想念毛主席”,並且由馬劍鈴演奏給村長和村民們聽。村長和村民們都非常喜歡那首樂曲。心滿意足的村長並且發表評論“莫紮特永遠想念毛主席”,從而避免了小提琴被燒毀的命運。類似這樣的場景使人在心酸中發出微笑。
在看這部電影和讀這本小說時,不知為什麽,我的腦海裏不斷出現一些文學城網友們曾經寫過的知青生活以及我的女兒今年6月份在湘西一個偏遠山村小學做義工的經曆。那些網友們親生經曆的文章和我的女兒親生經曆的分享,使我更深地體會《巴爾紮克與小裁縫》。看完這部電影和讀完這本小說,我對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又多了一份了解和敬重,並且對文學作品又多了一份熱愛。忘記是誰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小提琴曲:愛的抒懷
謝謝晴的分享,不是你沒出息,是因為你年齡還小。我雖然沒有趕上上山下鄉,但是我有許多親人遭遇了。所以,我對知青文學、電影、和藝術都比較感興趣:))。
謝謝你,朋友。我們再一次有同感了!:))。也謝謝你在《隨筆(4): 英格蘭的巨石陣》的留言使我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祝周末愉快!
我的朋友告訴我,你給她的文章留言與你給我的文章留言一模一樣。好像你是對文學城的廣告太多有意見,就將相同的反對廣告留言放在許多博客中。我和我的朋友一開始還以為你認為我們的文章是廣告呢。我們都納悶是怎麽回事呢:))。
歡迎你來我這裏做客。不過,建議你對文學城有意見最好向文學城管理階層提。謝謝你的分享,問好!
Good point! 當時的戶口製度應該是很嚴格的。You are very sharp.
謝謝你的分享,問好!
有時間值得借來看看,電影中景色也不錯。謝謝你喜歡這首小提琴曲,它不是那部電影的插曲,是我以前聽過和喜歡的一首小提琴曲,從網上下載的。
問好!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