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mbalsman的兩則小故事很有意思。雖然一個是虛構的,一個是聖經上的,兩者至少傳達了作者的想法。
是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但這是不是就是說人都沒有資格指出別人的過錯呢?是不是說我們大家都應當對錯誤(甚至罪惡)采取袖手旁觀,聽之任之的態度呢?很顯然,這種結論無論如何是很荒謬的。因為一個社會隻有通過指出錯誤(別人的和自己的)才能建立起社會準則。不通過指出錯誤也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準則。也就是說,一個社會如果隻有互相認同,互相容忍,沒有互相的批評,這個社會也就沒有是非之分,因為無論你做什麽都是對的。既然不論做什麽都是對的,也就沒有對錯。同樣,更嚴重一些,不通過指出犯罪,犯罪就不可能得到控製,社會也就不可能安寧。所以,是非之分是建立一個良好社會公德的基礎。打擊犯罪是保證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
那麽這兩個故事講的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這就是錯誤與犯錯人的區別,罪惡與罪犯的區別。
兩個故事裏,錯誤和罪惡都沒有被否定,而是坦然地被承認。一個是錯殺了好人,一個是賣淫,都沒有否定他們的罪行和錯誤。但是,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犯罪犯錯人的寬容。但這不是無限的寬容,而是在對方承認錯誤之後才有的包容。更確切地說,是在對罪犯實施懲罰的時候也給對方機會。懲罰與寬容,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社會如果對罪犯殘酷打擊,動不動就殺頭,甚至亂石擊死,是不給罪犯重生的機會。是對罪犯不寬容。同樣,如果一個社會對犯錯的人采取無情打擊,全盤否定,因為一個錯誤(即使是大錯誤)而讓犯錯的人永世不得翻身,就是不給犯錯的人改過的機會,是不寬容。那麽,這個社會就是不寬容的社會。
在一個不寬容的社會裏,人們害怕犯錯,更害怕承認錯誤。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結果就是拚命守住紡線,寧死也不承認,因為承認的代價實在太大。承認了錯誤意味著永世不得翻身,甚至會株連家人。
相反,在一個比較寬容的社會裏,隻要犯錯的人能麵對自己的錯誤,接受懲罰,社會會采取既往不咎。這樣,犯了錯的人隻有承認錯誤才有機會重新改過的機會。而,這樣的社會往往可以做到對錯誤(注意,不是犯錯的人)毫不留情,因為這樣做的代價是有限的,不至於毀掉犯錯人的一生。其結果反而是減少錯誤。所以,可以說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基督教確實有它的進步意義。
人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指出別人的錯誤是對錯誤對不正之風的不容忍。對接受懲罰過的犯錯人卻要寬容。也許這就是兩個故事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