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佛的目的-1

(2011-07-03 08:30:43) 下一個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一集 學佛的目的 (一)

正源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 們「佛法三乘菩提」的講說,在上一個係列當中,為大家說明了「三乘菩提」的意涵以及學佛的知見,這個係列我們要為大家來解說念佛法門。 「念佛」對一個學佛人來講是很重要的觀念,也是很普通的觀念,幾乎每一個學佛人都會自認為知道什麽是念佛,但是念佛也是佛門當中普遍被誤解的一個觀念。一 般人總以為說念佛是老公公、老太太他(她)們念的,會認為說自己是有學識、有經驗,自己的聰明智慧不屑於去念佛,所以他們輕視念佛法門;修學淨土的人通常 會以為說口中或者是在心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不斷的去唱誦就是念佛,不知道念佛法門當中,其實還有其他更勝妙更善巧的;至於學禪的人又大多以為學 禪就是要打坐、要數息、要能夠一念不生,所以他們排斥念佛法門。可是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要來探討這個觀念,為什麽不正確,就要從探討「為什麽要念佛」開 始。那麽要探討「為什麽要念佛」之前,我們必須要先探討學佛的目的是什麽。

很多人在學佛,學佛的目的是為什麽呢?通常學佛的人會告訴你 說:是為了要了脫生死,是為了要消除煩惱。那為什麽要了脫生死呢?為什麽要消除煩惱呢?無非是因為死亡的那個恐懼;無非是因為這個恐懼所帶來的內心的那個 苦痛;又無非是因為種種貪、瞋、癡的煩惱,它會帶來種種的苦。好比說,有了貪就會有求不得苦,這個求不得苦:比如說錢財求不得;比如說身體的健康求不得; 比如說眷屬求不得;比如說事業的順遂、家庭的和樂求不得… …因而有苦!講到這個學佛要了脫生死,說因為對於死亡的恐懼有苦,然後想要來學佛。為什麽會有死亡的恐懼呢?因為死亡之後要離開自己的家人、死亡之後要離 開自己努力奮鬥了幾十年的事業家產,還有一點就是死亡之後到底是什麽?會到哪裏去?死亡之後還有我的存在嗎?這一些對於死亡之後的那個不可知、不可預測的 這些未來,就會讓人產生恐懼,所以說想要來學佛。那我們就要先了解這個死亡的恐懼是為什麽而來,要了解為什麽會有這些種種煩惱的苦。其實我們可以這樣來 講:死亡的恐懼是因為對生命的認知而來,種種煩惱的苦是因為對於「我所」的認知而來—所謂我所,是我所有的財富、身體,還有我所有的眷屬、事業等等—這些 所謂的恐懼跟苦,它都是一種情緒,以心理學上來講的話,它就是一種情緒。

那麽我們要告訴大家,在心理學上他們認為:認知會影響人的情緒。 心理學他們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他們找了一歲的嬰兒、找了三歲的幼童、找了七歲的小孩子,另外找了一位成年的小姐。那麽這個實驗,首先他們拿了一盤東 西,端到這個一歲的小嬰兒麵前,盤子裏麵放著狗屎。結果這個一歲的小嬰兒看到這盤子裏麵的狗屎,他伸手就抓。然後,這位實驗的專家再把這盤狗屎端到三歲幼 童的麵前,結果這個三歲幼童看了這盤狗屎他就說:「哎呀,好惡心啊!」那當然三歲的幼童知道狗屎很惡心。七歲的小孩當然就不用試了。那麽第二個試驗:他們 端了一杯飲料,把這杯飲料拿到三歲的幼童麵前,他們拿這個飲料放到三歲幼童的麵前,然後跟這位幼童講說:「你還不能喝」,這個實驗的專家去夾了一隻蟑螂, 把它丟到這杯飲料裏麵,然後問那個三歲的幼童說:「你可以喝嗎?」結果這個三歲的幼童看了以後,他搖搖頭,他說:「不行!我會吃到蟑螂。」這個實驗的人就 再把這個蟑螂夾出來,結果這個三歲的幼童他拿了這個飲料就喝了。接著這個做實驗的人再把這一杯飲料放到七歲小孩的麵前,然後同樣的方式也是先丟了一隻蟑 螂,再把蟑螂夾出來,然後要這位七歲的小孩來喝這個飲料,結果這個小孩子說:「哎呀,好惡心啊!這個飲料已經被汙染了,好惡心!」這個是第二個實驗。第三 個實驗:他們去拿了一個小孩子用的那種小馬桶,而且是新的小馬桶。那麽這個實驗的人把這個小嬰兒用的馬桶放到七歲小孩麵前跟他說:「這個是什麽你知道 嗎?」七歲的小孩說:「這個是弟弟妹妹用的小馬桶!是弟弟妹妹尿尿、還有大便用的馬桶。」這個實驗的人跟他講說,這個馬桶是新的、是幹淨的。然後他把飲料 倒到馬桶裏麵,跟這個七歲的小孩說:「你想喝嗎?」結果七歲的小孩把這個馬桶拿起來喝飲料。然後實驗的人同樣的情形,拿去對那位成年的小姐做試驗,請這個 成年的小姐問她要不要喝這個馬桶裏麵的飲料。結果這個成年的小姐她就說:「哎呀,好惡心啊!馬桶怎麽能夠喝飲料?!」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惡心的 情緒,是受實驗者他的認知影響,所以心理學上他們說,認知會影響情緒。

同樣的情形前麵我們講過,生死的恐懼是一種情緒,煩惱的苦是一種情 緒,可是我們對於生死的認知、對於煩惱的認知正確嗎?既然學佛要了脫生死,那麽佛法對於了生死的看法是什麽呢?學佛要消除煩惱,佛法對於消除煩惱的看法是 什麽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訶般若波羅密」!什麽叫「摩訶般若波羅密」呢?我們簡單的講,就是說大智慧到彼岸。摩訶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當於我 們所說的智慧,那波羅密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渡過生死大海到達解脫的彼岸。那麽佛法對於生死以及這個煩惱的看法,說要摩訶般若波羅密,意思就是說要依著 大智慧去改變認知,然後來了生死、來除煩惱。因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認知會轉變,所以說要依著摩訶般若波羅密來了生死、來除煩惱。

那麽這 個也許大家還有點疑問,我們再舉一個譬喻來加以說明。好比說每一個人每天都在使用鏡子,我們都知道,鏡子當中的影像是不實在的。但是動物學家拿猴子來作實 驗,結果猴子看到鏡子中的影像,其實那個影像是自己,它看到鏡子中的影像,結果張牙舞爪,要跟鏡子中的那個影像,好像要跟它打架。拿著香蕉的猴子看到鏡子 中那一隻猴子手上拿著香蕉,它竟然把自己香蕉丟掉,要跟鏡子中的那隻猴子去搶它的香蕉。所以這就表示說,猴子它並不知道鏡子當中的影像它不是真實的。但是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說,透過觀察這個鏡子上麵的影像,是生生滅滅的、是起起落落的,知道說鏡子上麵的影像不可能永遠存在的,是會有生滅的,有生滅那就不實 啊,所以說他知道鏡子當中的影像是生滅不實的,但是他沒有看到那麵鏡子。其實這個情形不難理解,假設有一麵很大很大的鏡子,大到我們看不見它的邊緣,那這 個時候,鏡子裏麵的影像常常就會被人家誤以為是真實的影像。那麽這第二種的情形就像這樣子:他看了鏡子裏麵的影像,他沒有看到鏡子,他知道影像是生滅的, 但是他不知道鏡子在那個地方。那麽還有第三種是什麽?第三種就是,他看到了影像也看到了鏡子,然後他知道這個影像其實是這個鏡子所顯現出來的。那麽以這三 種情形來看的話,我們假設把它比喻作人,那麽大家應該就可以了解,這三種人當中當然第一種人是最愚癡、最沒有智慧的,因為他連鏡子當中的影像是不真實他都 不曉得;那麽第二種人跟第三種人:第二種人就像什麽?就像佛法當中說這個人他知道鏡子裏麵的影像是不真實,他可以說是有解脫的智慧,他不會執著鏡子裏麵的 影像,但是他沒有實相的智慧,因為他沒有去找到那麵鏡子,他不知道鏡子的所在,這是第二種人。那第三種人呢?就是說他不隻知道鏡子裏麵的影像是生滅不真 實,他更實際上去找到那麵鏡子,知道鏡子在什麽地方,他也知道說鏡子上麵的影像其實是鏡子所顯現出來的。當然這第三種人,這最後一種他就是不隻有解脫的智 慧,而且有實相的智慧,因為他找到那個鏡子。

那麽我們以佛法上來講,祖師這樣講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 得。」祖師的這句話,我們把它拿來用在剛剛譬喻的那個鏡子上的影像加以說明,大家就能夠比較清楚:我們這個生死的是我們的五陰身,也就是我們這個肉體的色 身,還有我們見聞覺知的這個心,這個是有生死的,那麽這個有生死、有生滅的五陰,其實它就好像是鏡子上麵的影像一樣,鏡子上麵的影像它起起落落、生生滅 滅,永遠不會不生不滅,永遠不會恒常的存在。但是前麵我們引祖師的那句話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他自己的那麵鏡子,自己 的五陰都是那麵鏡子所顯現的影像,那麽在佛法上說這麵鏡子,就把它稱作「摩尼寶珠」。說一切眾生都有一顆「摩尼寶珠」,由這「摩尼寶珠」來顯現你的色身, 你的見聞覺知心,然後你的色身、你的見聞覺知心就這樣子一生一世在這個「摩尼寶珠」的表麵,顯現了又消失了,然後又再顯現又再消失,所以說有生有死。同樣 的我們所執著的「我所」,前麵跟大家說明過,就是說我的身體、我的財富、我的眷屬、我的事業,乃至於說我所享受的一切,也無非都是在「摩尼寶珠」上麵生起 又滅謝,都是生滅的。那麽這樣子去認知生命的實相,知道說我們的五陰身,我們見聞覺知的心,還有我們所能夠擁有的一切的財富、一切的眷屬,無非都是在那個 恒不生滅的「摩尼寶珠」表麵生生滅滅、起起落落。這個五陰身有生滅,你的財富、你的健康、你的眷屬有起落,可是「摩尼寶珠」祂恒然存在,「摩尼寶珠」祂恒 是那麽清淨、那麽潔亮,如金剛一般永不斷滅。這樣子去認知之後,不是就能夠很自然的了生死、除煩惱嗎?因為你沒有必要,再去為那個本來就是會生滅的鏡子上 麵的影像,那個「寶珠」上麵的影像,而去恐懼它隨時將滅嘛!所以說就佛法來講的話,就是找到你的「摩尼寶珠」。

今天講到這邊,阿彌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3/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