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圓通之精義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億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為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由以上經文可知,大勢至菩薩從過去恒河沙數劫以來,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門修持至今,已是最後身菩薩,即將成佛了,仍以此法門自修及度眾生,攝歸淨土。此念佛圓通章之經文不長,但自前至後皆用憶與念,而不說執持名號,可見不是持名念佛,此其一。
佛說楞嚴經,目的在教人們修楞嚴大定而證五蘊空,得究竟解脫,是故先說究明心性的知見,七度征心,了不可得。然後令二十五位菩薩各自敘述修持楞嚴大定的圓通 法門,再命文殊師利菩薩評論。最後世尊再說明五蘊區宇及證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但憑修行者一心不亂的信願行力,往生淨土即可,不必從究明心性開始,不 厭其煩地說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區宇及證空之境界。而世尊不但殷勤述說,並且叮嚀菩薩們如何辨明諸魔境界。可見此法是由定而入之淨土法門,非持名淨土法 門。此其二。
又文中說:「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可知是直接以念佛之心,製心一處,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地步,因深入楞嚴大定而證入無生法忍,此則恐非持名念佛所能到,除非持名念佛者轉入此法。此其三。
茲分別說明於下:
一、大勢至菩薩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這一段經文不斷地使用「憶」字,並舉母子相憶之情形來說明。行者若是少年離家,別母十數年,常憶念慈母,當知憶時沒有姓名,亦不會從早到晚在心中稱念媽 媽,而隻知時時刻刻牽掛著慈母,唯有一念牽腸掛肚。行者若是為人父母,憶念留學外國或移民國外之子女時,亦隻是時時一念牽掛,心中並未不停地唱念子女名 字。若是年青男女,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浸浴在愛河之中,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日夜懷思,無暫時息;彼時亦未曾在心中不停地唱念對方之名字,而隻 是不停地想念他、憶念他。乃至憶到入神之時,渾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聲音。此一憶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圓通章之主要精義。
當我們憶念一佛或一菩薩時,心中沒有名號聲音形像,憶一佛、想一佛,而無他念,便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此簡單而又清淨,何樂不修;反而壘床架屋,頭上安 頭,非要執持名號才能憶佛念佛?所以念佛圓通章自始至終,不說持佛名號,而一再說憶說念。若是持名法門,必定如「佛說阿彌陀佛經」等,倡明執持名號,一心 不亂若幹日即得往生;或臨命終時執持名號若幹念而能一心不亂者得生淨土。是故「憶念」二字乃是念佛圓通章之根本旨趣所在。若善知識以持名念佛而解說念佛圓 通者,必屬權巧方便接引眾生。將來必會斟酌因緣,續說無相念佛,引導眾生進入念佛圓通章之根本旨趣。若已有持名念佛基礎者能采行此法,可以迅速調伏六根, 充滿法喜,做個快樂的無相念佛人。
二、楞 嚴經以極大篇幅來敘述世尊如何為阿難尊者等人究明心性,所謂七處征心,了不可得。使諸弟子們解知自性本空以後,再令二十五位無學菩薩各自敘述修習楞嚴大定 之圓通法門,複由智慧第一、七佛之師的文殊師利菩薩評論此二十五種法門之中,那些是最適合此世界眾生修習的法門。文殊師利菩薩評論之後,認為最適合此世界 眾生的法門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耳根圓通法門。評論完後,世尊再說四種清淨明誨,又細說修學此定之過程中,應當明了如何是色蘊區宇,如何是證得色蘊空;乃至 如何是受想行識區宇、如何是證得受想行識空。再為諸弟子們分辨魔事。若楞嚴經所說是持名往生諸佛淨土之法門,世尊隻需述說彼淨土之殊勝及持名發願,一心不 亂求生彼土即可。不必大費周章,苦口婆心,用那麽多的時間來說那麽多的知見。可見楞嚴經所說的二十五種法門皆是修楞嚴大定的法門,而念佛圓通正是僅次於耳 根圓通的修定發禪法門,所以這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唯心的淨土法門。
產業革命之前的社會是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忙之外的休閑時間多,人口也少。離城三裏、放牧聲絕,不聞市廛喧雜之音。水邊林下難得受打擾,修習耳 根圓通法門,再好不過了。時至今日,社會型態變化很大;往往日未出就得出門,緊張繁忙地工作了一天,太陽西沉了,還不能回家。現在別說離城三裏、放牧聲 絕,即便躲到深山裏都難得不受打擾。再要像以前的人那樣地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已經沒有那種時間和環境了。
若深入體究,二種法門其實沒有高下,到最後都一樣。依末學個人的看法,反而覺得念佛圓通比耳根圓通法門要來得直接。尤其是失去了不受打擾的潺潺水聲及吹樹的和風天籟的現代人。
耳根圓通法門是以耳根聽聞聲音入手。先是坐中細聽,使心安住而不攀緣他境,後來隨聽隨流,不留於耳。接著心境轉寂,從「入流」到「亡所」,也就是說:聲從何 來,已經與我不相幹;聲是聲,我是我,安住於自心內境,這時便已經由耳根回歸意根了。聽聞聲音之目的,隻是用它做為排除散亂的方法罷了。換言之,一切修行 的方法(指佛法內明及修定之學)皆需歸結到意根入手。耳根法門適合以前農業社會的人們修持。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居住在擁擠吵雜的環境中,潺潺水聲、和風 天籟,難可得聞。星期假日才有空閑,興衝衝地來到水邊林下,不料到處是人。大人呼喚、小孩叫鬧,無一處可以安心打坐。一路堵車、烏煙瘴氣,好不容易回到家 裏,又常是電鈴聲、電話聲、鄰居狗叫聲、小販擴音器販賣聲、汽車喇叭聲、機車呼嘯而過、以及消防車、救護車撕裂人心之聲、警笛尖銳之聲……。
今天張三來訪,明日回訪李四。才剛坐上蒲團,電話鈴聲又響。人們普遍生活在緊張繁忙的狀態下,每日能有一小時的時間打坐,就算很好了,那能奢求四、五個小 時,乃至八、九個小時呢?若無連續的長時間和安靜的環境,如何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呢?所以如果有一個法門能讓我們不論是在活動中或在靜坐中都能修持的話,那 就正是現代修定學禪和修淨土的人所夢寐以求的法門了。而無相念佛正是這樣的一個法門。而且它是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在什麽情況下,皆能憶佛念 佛。盡管是不停地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這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不受妨礙。這便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到這地步,要繼續修楞嚴大定也可以,發願 求生諸佛淨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參禪也可以,因為已經具備了動中工夫的緣故。
三、此 念佛圓通章的經文裏麵說以心憶佛念佛,最後則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可見不是「持名念佛」:如「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 遠。」又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是直接以心念起修。第一段是以憶佛念佛,不由稱名。第二段則是大勢至菩薩說自已是以念佛之心而證入無生法忍。
若人心中佛號不斷,欲入三摩地,相當困難;因為每一句佛號是由很多妄念或聲音組成的。心中記掛著佛號不斷,便不能入定。若此人煩惱極少,而有正確知見,懂得 在最後妄想不起時,也讓佛號不在心中出現,維持或安住在憶佛之一念中,心不執著於佛,漸漸便能入定。但終究是比較間接,何如直接以心念憶佛呢。
又如有人坐中出聲專心念佛號,更難以入定。若此人煩惱甚少,在唱念佛號到妄想不起時,使心不執著佛號;任由口中不急不徐地繼續唱念佛號,心不掛念佛號,一心 憶佛而不執著於佛,亦能在口中不斷佛號之狀態下入定。但是這種情況必須有更強的工夫,欲想到此境界更為困難;反不如直接以心念憶佛念佛,更易入定而又輕 安,且不傷氣,成就更快。
因為此法是直接由意根——心念入手,非由舌根耳根轉入意根,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可知此一念佛法門是無相的、是修定而入的淨土 法門。也就是去除形像、語言、文字、名號,而直接以憶佛之心來念佛。必須是以此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才能稱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若有其它任何念頭乃 至佛號出現,都不能算是淨念相繼。以此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故,最後能「入三摩地」,若上上根人,乃至證得五蘊空的究竟解脫境地,這是唯心的淨土,究竟的淨 土;此即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圓通法門。
綜上所述,可知此一法門是無相念佛,由定而入的淨土法門。行者勿因過去善知識以持名念佛為方便接引,尚未敘述到無相念佛之境界,便以為多數善知識皆認定大勢 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持名念佛,因而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排斥無相念佛。末學深信諸善知識於觀察因緣成熟時,必將繼續敘述憶佛念佛,無相念佛等念佛圓通之深 妙理趣,以圓滿其弘揚念佛圓通法門之廣大功德。
(摘自《無相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