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輝淡水

湊湊熱鬧,尋尋開心。打發時光是也。
正文

我們的語言危機?

(2009-09-16 08:42:14) 下一個

據說上海現在是內環線內說外語,二環線內說國語,三環線內外才說滬語。這與北京一環內是外語天下,二環內是“什錦”國語,三環線內外才聽到正宗“京腔”是一回事。最直接的社會文化結果是,在城市核心地帶,本地人不見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本地喜劇和戲曲難覓了。於是又有專家呼籲保護方言,搶救民俗;政府部門挖空心思,甩重金,尋對策。此乃政府政策的結構性問題。為何不先花點錢把相當數量的本地人留下,省得日後再花錢修補? 

不過,中國統一書寫語言兩千二百三十年,又統一口語近一百年,前者善當其功,後者則是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不外是教育體製和百姓生活的平衡與抵消。受過教育的大多會官話或普通話,平常百姓自然是鄉音繞口。就是官人或幹部們到了家,還不一樣是融入大家庭院的自然和溫暖中去?

縱觀天下,此乃不二法則。如此,語言便成了文化認同的重要原因。現代化縮小了人們溝通的距離,並提拉“強勢”語言的擴張力,如英語在所有領域的影響,英法語在外交場合的通用。然而,這並不妨礙在過去獨尊法語的比利時,人們推動爭取佛萊明語官方地位的不懈努力威爾士語同英語在同一個大不列顛帝國中的抗爭和共存;也絲毫未減加拿大魁北克以法語文化為標誌的獨立運動。

所以程乃珊說“上海話是活水泉,隻會發展,絕不會消亡”是有道理的。何以曉得?答案自然是語言所紮根的生活是不朽的,與地球永存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君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不想穿馬甲的評論:

不想穿馬甲君的觀察很有道理。舉一列為證 --- 非常好, 過去的上海話說成交關好,蠻好哦。到了我們這一代,會說成讚,老好噢,俠氣好,好的來佛得了,好的來一塌糊塗。再後來是佛要塌好嗷。當然關鍵字的“好”是不會變的,隻是前後的形容詞與副詞可謂麵目全非了。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身在國內的人會多少融會貫通,而我們這些人則會有些距離。謝謝。
不想穿馬甲 回複 悄悄話 “上海話是活水泉,隻會發展,絕不會消亡”.
是啊,語言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裏遇到一些以前去台灣香港的上海人的後代,其中有些人也會說一點點上海話,但聽上去就和以前弄堂裏外婆講的上海話一樣.再聽聽一些現在才來的80,90後小年青講的上海話也有點怪怪的,也許他們聽我們的上海話也會覺得怪怪的。
君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小媛的評論:
小媛說得挺對。偶然也玩兒點嚴肅吧?不過,語言是生活的需要。生活環境變了,這詞匯用語也自然多樣,豐富起來。 比如,滬語中的洋涇濱, 國語中越來越多的外來詞。
君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遇舟的評論:
同意遇舟的觀察。過去的相聲大師如候寶林,馬季; 上海的滑稽大師姚慕雙,周柏春,引人入勝之處靠得是妙語連珠。城然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語言功夫的積累。後來者的許多,則有使盡渾身解術,乃至於鬼哭狼嚎,捶胸頓足,仍不盡人意之嫌。想必是太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也。
小媛 回複 悄悄話 語言本就是個與時俱進和環境變化下的產物。工具的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
遇舟 回複 悄悄話 時代發展飛快,沒有了距離的世界,也就失去了神秘和期待。相聲和地方戲曲,曾經給普羅大眾帶來許多笑聲和回味。如今編的;演的搜索枯腸,汗流如注,台下笑聲另落。。。。所謂新詞語,不過是“跑跑”“靠靠”“貓貓”等等。。。。幽默???
君子 回複 悄悄話 謝首席讚同。地方戲曲,北方的餃子,南方的小籠包,其適用雖有局限性,卻是各地百姓的最愛,都與語言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有孤芳自賞者,自得其樂;有通吃天下者,則享萬福矣。
首席聊天師 回複 悄悄話 深有同感~

很多方言的魅力,不僅僅在我們欣賞相聲的時候,更是一筆財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