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翻譯海外大學教材與否,對中國發展影響的分析-之二

(2008-07-03 23:59:18) 下一個
為什麽選擇大學教科書,而不是其他高科技著作

教科書的理論知識多為定論的、成熟的。
它具有普及性,是一個係統的、通俗的知識平台。可以作為各門類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不是僅為少數專家,學者做研究之用。整個高等教材的引進,可使我國的發展不再局限於某一項,某一點的引進、消化、發展,而是如同提速的火車,整體的、方方麵麵的齊頭並進,快速發展。
我國每年有500萬大學生畢業,而大學生又處在國際間競爭的最前沿。用先進的知識普及他們, 是最直接的著力點,力量強大。

可能遇到的阻力

首先是那種打著民族及民族自尊的旗號, 盲目排外者。這些人思想保守, 會情緒化地、盲目地排斥外來的東西。其表現形式是自尊與愛國,其結果則是不折不扣的誤國。他們認為直接拿來是丟臉的事,或認為是外來文化的侵入,什麽事情都從頭再來就好。這不是明智之舉。但這股勢力有很有市場,會延誤我國的發展步伐。知識, 特別是自然科學, 是世界性的, 是全人類的,不存在外來不外來,隻存在你得到了還是沒有得到的區別。正如當今各國互相實施技術封鎖,都是竭盡全力的挖掘對方的知識技術最高點。如果明天它把今天的新技術寫進教科書廉價處理時,你就不要了嗎?我們應當知道,許多西方已經寫進教科書的東西,我們今天還沒有掌握, 還在攻關和填補空白。我們吸收眾長是為了發展, 吸收別人先進的東西,是為了超越別人。 不能讓這些毫無益處的民粹的東西去阻礙國家的正常發展。

認為浪費。 與其翻譯教科書, 不如買點專利實惠。花幾個億買幾項專利,買幾架飛機,都很難與給每年500萬大學生打造一個與國際先進知識體係接軌的高教平台、使整個知識體係向前平推幾十年相提並論。這關係到我國的後續力量與核心競爭力。節省, 省不來國家實力。曆史會證明, 這筆錢花得會像一粒種子與萬頃良田一樣具有戰略性的、深遠的曆史意義。

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目前所使用的教科書的編者,留過學或能讀懂一些外文資料的各科權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教科書編者的身份可以使他們成為權威,海外留過學或能讀懂一些外文資料, 然後提出一些與國內同行不同的見解,也可使一些人成為權威。因為一旦翻譯教科書的到來, 大家水平的同步提高, 可能會使得一些權威不再權威,他們難以接受。當討論高等教材引進與翻譯的時候,這些人又是主要發言者。阻力應當不小。

自是自滿者,得過且過者。他們認為我們的水平已經夠高了,頂多需要修修補補,不翻譯外國的教材也能過。這些人不認為有必要去吸收別人的長處,他們沉醉於過得去的水平, 而沒有想著去博取眾長,使自己出類拔粹。
盲目樂觀者。他們認為零星的、不係統的翻譯,加上留學人員與部分外教,還有部分高校已經部分采用外國原版教材,這些會使我們的知識體係很快趕上。其實這些人低估了語言的隔閡,不要說國內高校的學生,就是在海外呆幾年的留學生,讀起外文來也相當吃力。(我當護士幾年,英文在華人中算好的了,尚覺如此)所以留學生應付考試基本上都是著重課堂筆記,通讀課本的幾乎沒有人。這樣直接的後果是,國內學生或學者,即使英文資料擺在麵前,也基本上接受不了太多東西。而留學人員或外文較好者,讀的量比較起母語來講,也少的多。但如果有漢語譯本, 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為什麽要國家主導

這項事業十分龐大, 沒有國家強有力的扶持,幾乎不可能成功。上億元的資金投入, 成千上萬的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的參與,整個國家範圍裏跨行業,跨學科標準的製定, 從版權到翻譯出版, 需要數年時間的長周期,以及最後出版發行上的政策扶持,沒有政府強有力的參與,實在難以想象。許多書部頭非常大,如醫學的內外科, 使足以讓幾十上百人忙活幾年時間的。還有一些學科本來就冷門, 投入大, 回報少,需要國家政策扶持。這麽宏大複雜的事情僅靠民間或個人,是不現實的。大的學科,民間及個人能力有限, 譯不出來。零散地譯出一點東西, 多會是取一丟九, 標準不一,水平參差不齊。隻要看看我們幾百上千年的曆史上有沒有, 有多少係統譯來的大部頭的學術書籍, 就會明白。過去沒有完成的, 僅靠民間,再過100年, 200年, 我們還是不會有。現在就是我們結束這個宿命的時候。

國家參與不但可以迅速地完成,而且是統一標準地,將各學科門類的教科書,斷層般的、齊刷刷的平移到中國來。

從世界曆史上看,成功地大規模翻譯國外教科書的,我國五十年代中期從前蘇聯翻譯應當算一個。盡管水平不算太先進,但至少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另一個成功的例子當屬日本的明治維新,當時的日本看到自己的落後, 奮起直追,從自然科學和教科書開始, 大量地翻譯, 持續了十多年(一說二、三十年),終於成就了一個發達的日本。中日在曆史上大規模的翻譯外文書籍, 都是在強有力的政府的主導下完成的。 今天這個有時效性的曆史機遇, 有落到了我們的強有力的政府頭上。

在這裏我想分析一下政府權力相對分散的國家。 就拿最強的美國來說, 大規模去翻譯其他國家教科書也難以想像。大學都已私有化, 對於教材的選擇, 每個學校, 包括每個學生的選擇都不同, 都是市場驅使。如果想來個用幾年時間,聚集成千上萬的不同學科專家學者去譯書,幾乎不可能, 更不要說其他的國家。所以說這是一個有時限性的機遇。 如果有什麽顧慮,想“摸著石頭過河”的話,可以翻譯了放入各大學的圖書館。 但不能沒有這些教科書的中文譯本。 隻要有中文版本在中國,一切都好辦。也算抓住了曆史機遇, 給曆史一個交待。

再來美國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人才,這些人才使用世界各地的語言,加上發達開放的社會環境, 他們的知識體係也是集世界之大成。他們的科技與核心競爭力不言而喻。他們是經過200多年充分吸收歐洲與世界文化精華發展而成的。也許100-- 200年之後中國也會達到這個水平,問題是如何讓這個過程能快一點, 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