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個建議僅需三億五億,遠比幾千億買美債對中國的影響深遠

(2010-03-08 20:48:52) 下一個
翻譯海外大學教材與否,對中國發展影響的分析



1. 為什麽要翻譯西方大學教科書

我國大學教材知識老化, 於現代知識理論嚴重脫節。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從日文翻譯成漢文一些書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我國曾一邊倒地翻譯前蘇聯一些書籍。我們的大學教科書基本建立在這些日俄文翻譯的基礎上。且日俄文的許多東西也是從西方翻譯而來,當時來講在世界上已不算先進,況且又經過這麽多年。 盡管不斷的零星翻譯幾篇文章, 打補丁一樣加入我們的教科書裏。 但因為整個知識體係的老化與不係統, 牽強附會的加入一些東西, 使整個教科書更加缺乏條理, 晦澀難懂。

翻譯世界水平的大學教科書, 是我們大學教育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最快, 最直接方法之一。我國大學教育現狀是,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而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又極度缺乏。這就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與當代企業標準脫軌的具體表現。 同樣的投資與辛苦培養出的人才,卻不能當人才使用。其中教科書理論知識的陳舊,起碼要負一半責任。我國每年約畢業500萬大學生, 如果這些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當今世界先進的知識水平相一致, 這個力量相比較每年派出的留學生而言, 大得多了。

我們的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急需一個體現當代最新知識水平的平台。站在這個平台上, 我們對世界先進技術的理解,學習及引進就容易的多。因為視角和起點高度都相同了。有了這個平台, 也相當於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各項研究發現就會具有當代的先進水平, 再不用閉門造車,少走彎路。目前, 許多大學或科研單位裏的研究項目,不少早已寫入國外的大學教材。而這些人還在做著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一旦有了翻譯之教材書,就會杜絕這些低水平的,浪費性重複勞動。 他們會站在一個新的,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起點上去搞科研。我們經常聽到某項研究與國外相比又填補了一項空白,其實有些空白已經寫入了國外的大學教課書,不需要研究填補,拿來就行了。

在充分消化吸收翻譯教材的基礎上, 幾年之後, 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教科書, 既包括先進的知識體係, 也包括合理的條理結構。但不要指望沒有全版的翻譯就能達到這個水平。 因為裏麵的知識點,條理結構,需要時間去吸收消化。不同讀者看,有不同的視角。所以要讓所有的人, 都有機會接觸原文原貌,而不是僅讓幾位專家學者有機會接觸, 才會對以後各種相關書的出版發揮深遠影響。

一旦擁有這個知識平台, 我們就可以永遠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之上。 有人說書翻譯出來很快就過時了, 其實不然。因為第一步翻譯是最難的(以至於翻譯了上百年, 也找不出幾本完整係統的譯書)。 以後要跟進國外的新版本, 隻需稍稍改動,要簡單的多。反正新版本,舊版本都需要付版費。當科學理論有新的進展,零星的文章翻譯, 就可以跟蹤世界的最新動向。 因為整體站得高了,相關理論都明白。

相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知識交通管道不暢。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大學教學使用英文,甚至是西方的原版教材。他們的發展盡管整體水平低,但高端技術人才卻是自然地跟著西方走。我們則不一樣,由於語言的隔閡, 我們的高教相比較而言,是在自己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裏, 不能及時趕上世界腳步。即使有一批人留學, 使用外語, 甚至請西方外教,但這個接觸麵仍十分小,是用一些“點”與西方“麵”的接觸,知識傳播速度慢。但如果我們的學生和科研人員擁有與他們相同水平的知識背景,那情況就完全改觀了,那就會變成麵與麵的接觸,知識交流會快且暢通。

我們的教育改革包括兩個方麵, 理論體係和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與國家具體情況聯係較緊密, 人才培養及方法探索需要較長時間。 但理論體係則更具普遍性。 將當今最先進的理論體係選出來,實行拿來主義,可謂是一種最廉價、最直接也是最快實行普及的方法。

知識的引進比文化出口重要。我們現在提倡弘揚民族文化,這很好。 但引進更重要。 文化輸出可以提高我們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是軟實力。但引進文化知識卻可以使我們的文化知識更具生命力,更與國際接軌。它的直接結果是轉化成了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硬實力。而最終的話語權是硬實力。引進教科書就可以提高我們的硬實力。

如同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樣, 把先進東西引進來,加以吸收, 在這個基礎上, 在加以創新,才有了我們製造業的今天。我想對外國的先進理論知識也是一樣,我們在他們高等教育知識體係的最高處,齊刷刷地平著一切,全部搬過來,再加以吸收創新,搞出自己的體係。我們的大學生將從此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其影響力將達幾十年, 上百年。

2. 為什麽選擇大學教科書,而不是其他高科技著作

教科書的理論知識多為定論的、成熟的。
它具有普及性,是一個係統的、通俗的知識平台。可以作為各門類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不是僅為少數專家,學者做研究之用。整個高等教材的引進,可使我國的發展不再局限於某一項,某一點的引進、消化、發展,而是如同提速的火車,整體的、方方麵麵的齊頭並進,快速發展。
我國每年有500萬大學生畢業,而大學生又處在國際間競爭的最前沿。用先進的知識普及他們, 是最直接的著力點,力量強大。

3. 可能遇到的阻力

首先是那種打著民族及民族自尊的旗號, 盲目排外者。這些人思想保守, 會情緒化地、盲目地排斥外來的東西。其表現形式是自尊與愛國,其結果則是不折不扣的誤國。他們認為直接拿來是丟臉的事,或認為是外來文化的侵入,什麽事情都從頭再來就好。這不是明智之舉。但這股勢力有很有市場,會延誤我國的發展步伐。知識, 特別是自然科學, 是世界性的, 是全人類的,不存在外來不外來,隻存在你得到了還是沒有得到的區別。正如當今各國互相實施技術封鎖,都是竭盡全力的挖掘對方的知識技術最高點。如果明天它把今天的新技術寫進教科書廉價處理時,你就不要了嗎?我們應當知道,許多西方已經寫進教科書的東西,我們今天還沒有掌握, 還在攻關和填補空白。我們吸收眾長是為了發展, 吸收別人先進的東西,是為了超越別人。 不能讓這些毫無益處的民粹的東西去阻礙國家的正常發展。

認為浪費。 與其翻譯教科書, 不如買點專利實惠。花幾個億買幾項專利,買幾架飛機,都很難與給每年500萬大學生打造一個與國際先進知識體係接軌的高教平台、使整個知識體係向前平推幾十年相提並論。這關係到我國的後續力量與核心競爭力。節省, 省不來國家實力。曆史會證明, 這筆錢花得會像一粒種子與萬頃良田一樣具有戰略性的、深遠的曆史意義。

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目前所使用的教科書的編者,留過學或能讀懂一些外文資料的各科權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教科書編者的身份可以使他們成為權威,海外留過學或能讀懂一些外文資料, 然後提出一些與國內同行不同的見解,也可使一些人成為權威。因為一旦翻譯教科書的到來, 大家水平的同步提高, 可能會使得一些權威不再權威,他們難以接受。當討論高等教材引進與翻譯的時候,這些人又是主要發言者。阻力應當不小。

自是自滿者,得過且過者。他們認為我們的水平已經夠高了,頂多需要修修補補,不翻譯外國的教材也能過。這些人不認為有必要去吸收別人的長處,他們沉醉於過得去的水平, 而沒有想著去博取眾長,使自己出類拔粹。
盲目樂觀者。他們認為零星的、不係統的翻譯,加上留學人員與部分外教,還有部分高校已經部分采用外國原版教材,這些會使我們的知識體係很快趕上。其實這些人低估了語言的隔閡,不要說國內高校的學生,就是在海外呆幾年的留學生,讀起外文來也相當吃力。(我當護士幾年,英文在華人中算好的了,尚覺如此)所以留學生應付考試基本上都是著重課堂筆記,通讀課本的幾乎沒有人。這樣直接的後果是,國內學生或學者,即使英文資料擺在麵前,也基本上接受不了太多東西。而留學人員或外文較好者,讀的量比較起母語來講,也少的多。但如果有漢語譯本, 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4. 為什麽要國家主導

這項事業十分龐大, 沒有國家強有力的扶持,幾乎不可能成功。上億元的資金投入, 成千上萬的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的參與,整個國家範圍裏跨行業,跨學科標準的製定, 從版權到翻譯出版, 需要數年時間的長周期,以及最後出版發行上的政策扶持,沒有政府強有力的參與,實在難以想象。許多書部頭非常大,如醫學的內外科, 使足以讓幾十上百人忙活幾年時間的。還有一些學科本來就冷門, 投入大, 回報少,需要國家政策扶持。這麽宏大複雜的事情僅靠民間或個人,是不現實的。大的學科,民間及個人能力有限, 譯不出來。零散地譯出一點東西, 多會是取一丟九, 標準不一,水平參差不齊。隻要看看我們幾百上千年的曆史上有沒有, 有多少係統譯來的大部頭的學術書籍, 就會明白。過去沒有完成的, 僅靠民間,再過100年, 200年, 我們還是不會有。現在就是我們結束這個宿命的時候。

國家參與不但可以迅速地完成,而且是統一標準地,將各學科門類的教科書,斷層般的、齊刷刷的平移到中國來。

從世界曆史上看,成功地大規模翻譯國外教科書的,我國五十年代中期從前蘇聯翻譯應當算一個。盡管水平不算太先進,但至少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另一個成功的例子當屬日本的明治維新,當時的日本看到自己的落後, 奮起直追,從自然科學和教科書開始, 大量地翻譯, 持續了十多年(一說二、三十年),終於成就了一個發達的日本。中日在曆史上大規模的翻譯外文書籍, 都是在強有力的政府的主導下完成的。 今天這個有時效性的曆史機遇, 有落到了我們的強有力的政府頭上。

在這裏我想分析一下政府權力相對分散的國家。 就拿最強的美國來說, 大規模去翻譯其他國家教科書也難以想像。大學都已私有化, 對於教材的選擇, 每個學校, 包括每個學生的選擇都不同, 都是市場驅使。如果想來個用幾年時間,聚集成千上萬的不同學科專家學者去譯書,幾乎不可能, 更不要說其他的國家。所以說這是一個有時限性的機遇。 如果有什麽顧慮,想“摸著石頭過河”的話,可以翻譯了放入各大學的圖書館。 但不能沒有這些教科書的中文譯本。 隻要有中文版本在中國,一切都好辦。也算抓住了曆史機遇, 給曆史一個交待。

再來美國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人才,這些人才使用世界各地的語言,加上發達開放的社會環境, 他們的知識體係也是集世界之大成。他們的科技與核心競爭力不言而喻。他們是經過200多年充分吸收歐洲與世界文化精華發展而成的。也許100-- 200年之後中國也會達到這個水平,問題是如何讓這個過程能快一點, 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5.不這樣做的後果分析

有沒有翻譯西方教科書對中國發展, 是提前幾十年或是滯後幾十年的影響。不借助這一推力, 中國仍在慢軌道上發展。

中國可能會永遠地失去這樣一個曆史機遇。我國目前的政製體製, 可以使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並且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內外環境,一旦我們的國家也象其他的所謂民主國家一樣,中央權力下降,不再具備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到那時,這種短時間,係統地大批翻譯的機會可能再也沒有了。即使有人想做,有人出錢,也未必能辦得到。所以這個事情拖不得, 一拖很危險。

其他的語言和知識體係更世界化的國家,可能會奪去我們的發展優勢。比如說印度, 大學是英語教學,直接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目前印度的一些人才與科技優勢已有所顯現。一旦當中印這兩個人口大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所孕育的製造業發展階段過去之後,印度的後發人才優勢, 有可能將中國遠遠地甩在後麵。到那時候我們還有奮起直追的機會嗎?

不翻譯書,中國不僅沒有節省錢,相反的卻是極大的浪費。中國培養的大學生不具備國際化的知識體係基礎,畢業即失業。我國的企業的國際化步伐將減慢。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將會非常慢,事倍功半。國內許多科研機構仍在重複著早已被國外寫入教科書東西, 我們的留學人員, 也還是出國後先補習西方教科書裏基本理論。對國家, 對個人, 在時間和經費上都是巨大的浪費。以資金為理由,來否定這個問題,將使中國失去機遇,非金錢能衡量。

6. 操作過程的一點建議(想法)

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 由教育部組織,跨大學、跨學科人員的參與, 保證質量, 限時完成。
讓海歸人員充分參與。有許多人在國內讀完本科, 又到國外讀相同的或相近的本科。這部分人對中外教科書裏的概念異同, 優缺點,理解最透。他們的參與不僅能提高翻譯的準確性, 而且有利於新標準的製定(不必拘泥於過去的標準概念), 糾正一些不正確的、不恰當的,經過多種文字的多次翻譯搞出的大量晦澀難懂的概念和名詞。如果有可能, 盡量聽取一些港台專家的意見。一來華人世界裏有一個盡可能統一的標準,再來他們已有的名詞概念有許多比大陸原有的翻譯準確。科學與知識, 沒有必要來你我區別。

每個學科相同課本選擇, 不要少於兩本,最好三本。這樣一來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會使我們自己的知識體係及新教科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二, 國內教科書及其它出版物將來的引用,引證的過程,會大大減少版權糾紛。

對於首次的引進出版, 不讚成略寫或改寫。略寫或改寫的結果要麽是扭曲原意, 要麽使本來簡單明了的敘述複雜化。可能需要用幾句話,去說本來一句就能說明的意思。改寫可能會在版費上節約一點, 但後續由於多耗時間或誤解而引起的浪費將是巨大的。如果改寫僅僅為了提高“國產化率”和虛無的自尊, 就更是不足取。

盡早去辦,拖不得。一是由於這是個曆史性的機遇, 一旦政體有所變化就會失去機遇。二是我們的大學每年仍在產出幾百萬與現代企業及國際化脫節的算不上人才的畢業生。三是還有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在做著別人早已有結論的“科學”, 是社會的巨大浪費。所以是辦的越早, 越節省。

目前國內有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經濟科學譯叢》。十一年前由梁晶工作室與北大、人大、清華等共同發起翻譯了三本經濟學大學教科書。 在2005 年6月份,即慶祝三本書發行十周年的時候, 做回顧與展望,發現:“把過去一個世紀所做努力總結起來,《譯叢》當之無愧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100 多年的翻譯史中, “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僅僅三本教科書就起這麽大的推動作用,那如果是300 本書,1000本書呢?其實不論我們哪一個學科都非常的需要像這樣的“三本書”, 都會對該學科的發展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我們實有必要去推而廣之。

從該例可以看出,僅是依靠自然的“西學東漸”真是靠不住。經濟學本來是最活躍,東漸得最快的學科,尚且如此。等翻譯了西方的教科書10年後才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它學科更不用說了。

7. 結論
無論阻力有多大, 先“拿過來”才是硬道理。即使會有許多人反對, 反對的人又有許多理由。將已含著許多前沿理論的教科書放入中國的知識庫,又不會對國家造成傷害。 不去做,對國家潛在的傷害巨大。
考慮將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比如放入十一五計劃或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專款,專設立機構, 保證質量, 限時完成。
這件事隻有國務院,中央來拍板。這項宏大、複雜的工程,還有沒有其他的組織部門能做得了決定?答案是沒有。包括教育部,各高校及大型民間組織,他們都隻能是完成部分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