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翻譯海外大學教材與否,對中國發展影響的分析- 之一

(2008-07-03 23:57:46) 下一個
我們給兩會提建議之一: 為什麽要翻譯西方大學教科書

我國大學教材知識老化, 於現代知識理論嚴重脫節。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從日文翻譯成漢文一些書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我國曾一邊倒地翻譯前蘇聯一些書籍。我們的大學教科書基本建立在這些日俄文翻譯的基礎上。且日俄文的許多東西也是從西方翻譯而來,當時來講在世界上已不算先進,況且又經過這麽多年。 盡管不斷的零星翻譯幾篇文章, 打補丁一樣加入我們的教科書裏。 但因為整個知識體係的老化與不係統, 牽強附會的加入一些東西, 使整個教科書更加缺乏條理, 晦澀難懂。

翻譯世界水平的大學教科書, 是我們大學教育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最快, 最直接方法之一。我國大學教育現狀是,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而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又極度缺乏。這就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與當代企業標準脫軌的具體表現。 同樣的投資與辛苦培養出的人才,卻不能當人才使用。其中教科書理論知識的陳舊,起碼要負一半責任。我國每年約畢業500萬大學生, 如果這些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當今世界先進的知識水平相一致, 這個力量相比較每年派出的留學生而言, 大得多了。

我們的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急需一個體現當代最新知識水平的平台。站在這個平台上, 我們對世界先進技術的理解,學習及引進就容易的多。因為視角和起點高度都相同了。有了這個平台, 也相當於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各項研究發現就會具有當代的先進水平, 再不用閉門造車,少走彎路。目前, 許多大學或科研單位裏的研究項目,不少早已寫入國外的大學教材。而這些人還在做著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一旦有了翻譯之教材書,就會杜絕這些低水平的,浪費性重複勞動。 他們會站在一個新的,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起點上去搞科研。我們經常聽到某項研究與國外相比又填補了一項空白,其實有些空白已經寫入了國外的大學教課書,不需要研究填補,拿來就行了。

在充分消化吸收翻譯教材的基礎上, 幾年之後, 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教科書, 既包括先進的知識體係, 也包括合理的條理結構。但不要指望沒有全版的翻譯就能達到這個水平。 因為裏麵的知識點,條理結構,需要時間去吸收消化。不同讀者看,有不同的視角。所以要讓所有的人, 都有機會接觸原文原貌,而不是僅讓幾位專家學者有機會接觸, 才會對以後各種相關書的出版發揮深遠影響。

一旦擁有這個知識平台, 我們就可以永遠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之上。 有人說書翻譯出來很快就過時了, 其實不然。因為第一步翻譯是最難的(以至於翻譯了上百年, 也找不出幾本完整係統的譯書)。 以後要跟進國外的新版本, 隻需稍稍改動,要簡單的多。反正新版本,舊版本都需要付版費。當科學理論有新的進展,零星的文章翻譯, 就可以跟蹤世界的最新動向。 因為整體站得高了,相關理論都明白。

相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知識交通管道不暢。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大學教學使用英文,甚至是西方的原版教材。他們的發展盡管整體水平低,但高端技術人才卻是自然地跟著西方走。我們則不一樣,由於語言的隔閡, 我們的高教相比較而言,是在自己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裏, 不能及時趕上世界腳步。即使有一批人留學, 使用外語, 甚至請西方外教,但這個接觸麵仍十分小,是用一些“點”與西方“麵”的接觸,知識傳播速度慢。但如果我們的學生和科研人員擁有與他們相同水平的知識背景,那情況就完全改觀了,那就會變成麵與麵的接觸,知識交流會快且暢通。

我們的教育改革包括兩個方麵, 理論體係和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與國家具體情況聯係較緊密, 人才培養及方法探索需要較長時間。 但理論體係則更具普遍性。 將當今最先進的理論體係選出來,實行拿來主義,可謂是一種最廉價、最直接也是最快實行普及的方法。

知識的引進比文化出口重要。我們現在提倡弘揚民族文化,這很好。 但引進更重要。 文化輸出可以提高我們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是軟實力。但引進文化知識卻可以使我們的文化知識更具生命力,更與國際接軌。它的直接結果是轉化成了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硬實力。而最終的話語權是硬實力。引進教科書就可以提高我們的硬實。

如同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樣, 把先進東西引進來,加以吸收, 在這個基礎上, 在加以創新,才有了我們製造業的今天。我想對外國的先進理論知識也是一樣,我們在他們高等教育知識體係的最高處,齊刷刷地平著一切,全部搬過來,再加以吸收創新,搞出自己的體係。我們的大學生將從此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其影響力將達幾十年, 上百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