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住房問題的根結是什麽?
據人民網《今日關注》報道:有專家稱,目前中國住房問題的根結就在於房地產市場經濟與住房保障製度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今日關注》幽默地問大家信不信,我說我信,因為我傻呀!
《今日關注》提到:自從1998 年中國開始市場化住房體製改革以來,人們的居住空間和生活方式就發生著巨大的變遷。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在中國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福利分房製度徹底變成回憶。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員綜合部部長楊紅旭說,中國的住房製度改革是伴隨著中國的經濟社會改革一起推進的。
本來,房地產市場經濟與住房保障製度兩者之間不應該存在矛盾,你改善型住房搞你的市場化,我保障性住房繼續保持其福利性質,幾乎井水不犯河水。但一提住房市場化,窮凶極惡的地方政府認為機會來了,要在住房市場化中撈取財政空轉的救命稻草了,要在有償用地這一塊敲骨吸髓了,這才使矛盾產生了。一開始,地方政府膽子還不大,怕越過了政策紅線,怕地賣多了沒辦法收場,可就在這時,《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下來了,關於這份通知,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做過評價。
用一套政策,把人全部趕到沙漠裏,讓你饑渴難耐,然後再向你兜售麵包和水。要想活著,麵包一萬塊一個你也得買。人家賺足之後,還可以高喊是你們這些人如此旺盛的購買力推高了麵包的價格。吃了你,還讓你心甘情願,還讓你有口難辯有苦難言。這就是權力吃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政策導演出來的“旺盛需求”。中國的房地產“需求”,就是這種逼上梁山式的典型。開著權力的戰車,打著“政策”的旗號,明目張膽大鳴大放地吃人,就是中國房地產的真實現狀。幾萬塊錢一畝從農民手裏強征來的土地,一轉手就能賣幾十萬幾百萬。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每一寸土地屬於人民,任何機構和個人都無權出售土地,但現在各地都在賣了,並且賣地的收入不知去了哪裏,而地價的負擔卻實實在在全落到了買房的民眾頭上。土地財政,房地產商把政府綁架了;官商勾結,把官員綁架了;房地產泡沫,又把銀行綁架了。而銀行綁架的則是千百萬儲戶的存款。在這個以官商腐敗為主要特色的吃人行當裏,坑、蒙、拐、騙、霸道、黑道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房改政策規定了企業單位自己不能蓋房給職工分配,居民個人更沒權力自蓋房屋,剩下的出路隻有租房或買房。租房,政府不造,或嘴上講造保障房,實質是玩畫餅充饑,隻見忽悠不見房。買房,買經濟適用房,價格也不低,權勢們還在裏麵窮攪和,讓想買的買不到,買到的轉手賣。剩下的出路隻有一條,就是買高價商品房。什麽支柱產業,什麽拉動經濟,什麽需求旺盛,說穿了就是能用房子吃人!
既然一套房子能吸盡你一生的血汗,假如你是個教師,你能不挖空心思向學生推銷“教輔”,能不利用周末晚上為學生“補課”?作為醫生,你能不想法設法多給患者開藥拿回扣,多向患者索要紅包。作為個體經營者,能不更加肆無忌憚克斤扣兩,注水使假?作為社會無固定收入者,能不偷拿拐騙,鋌而走險?為了一套像樣的房子,一名立誌清廉的公務員可能很快成為貪官,一位清純可愛的少女可能突然選擇墮落而去做“二奶小姐”。在你我他的購房攀比中,任何一個行當的從業者都會拿自己的收入和高企的房價比較而對自己的收入充滿不滿,由此導致對事業的灰心和失望,從而大大降低社會工作效率。許多行業的老板現在憂心忡忡,因為自己所處的行業收入始終偏低,無法滿足員工的收入企望,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根本無法調動起來。可以說,這些年來的高房價,已經徹底摧毀社會道德底線,讓人們對未來的生活失去基本信心和追求快樂的依據。
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品,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國家及地方政府將其作為所謂“支柱產業”來看待,完全是不計民生甚至是壓榨民生,這樣的政策已失去基本社會良心。正如網友們分析:房子透支了一家幾代人的財富,也透支了後代人的人生,透支了寶貴的土地,透支了基本的社會公德,也在透支著中國的未來。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本來就比例不高,目前畸高的房價成為財富過度集中的一種典型體現,高房價導致貧富分化加劇,中產階級尚未成型形就已崩潰。高房價也在顛覆著中國的經濟,它已經終結了消費的增長,同樣終結了一切生產的擴大。中國經濟最大的矛盾是產能過剩而消費不足,房價漲幅巨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在中國經濟急需消費的時候,高房價剝奪了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產能過剩的局麵還將持續,生產不可能興旺。實質上是高房價已經摧毀了經濟增長。
這麽一分析,很容易看出來,中國住房問題的根結就在房地產政策的偏差上,太多的黑道白道借著人被趕到沙漠上的住房政策,要在百姓的身上榨出血肉,這樣的惡政不除,高房價何時能解決?你不是還要“推進”嗎?好呀,推吧,推到所有的人的血都榨幹了,看你還再往哪裏推?很快,神州大地上將出現鬼屋比人屋多的局麵,指望高房價挽救經濟敗局,做夢吧!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128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