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20種食物的發現或起源

(2022-06-12 05:52:33) 下一個

20種食物的起源


1,豆腐的起源

豆腐別稱黎祁,相傳是漢武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由親弟淮南王(煉丹家)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鹵水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袁翰青以為是五代才有豆腐。日本豆腐製作工藝源自中國。

2,牛奶的起源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1米餘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人們喝牛奶的最早記錄,出現在公元一萬年前,利比亞馬斯多斯的岩畫上。法國最新研究表明,6000年前古巴比倫一座神廟中的壁畫,便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於人類獲取和飲用牛奶的最早曆史記錄。猶太人的舊約聖經記錄著耶穌出生前的大事及猶太人的曆史,其中也常常描寫到牛奶,約在4000年前寫下的約伯記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你不是把我倒出來像倒奶,又使我凝結像乳酪凝固嗎?甲骨文考證,中國古代商朝(公元前16世紀-11世紀;即前1600年 - 1100年)已經普遍開始圈養牛羊,有了畜牧飼養,就有了乳的利用。

3,奶酪的起源

人們認為奶酪是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首次發現的,當時羊剛被馴化。而凝乳酶,一種用來製作奶酪的酶,自然存在於反芻動物的胃中。人們用動物的胃和其它類似膀胱的器官來儲存和運輸牛奶和其它液體。在沒有冷藏的情況下,炎熱的夏季加上殘留在胃裏的凝乳酶,牛奶就會自然凝固,形成最早的奶酪。公元前7500年,亞美人(即蒙古人種,黃種人)即開始畜牧活動,擠取飼養家畜的乳汁,甚至將乳汁加工成發酵乳,作為飲食與醫藥的聖品。2014年,中國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科學家發現了公元前1615年的奶酪實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古老的奶酪。

4,茶葉的起源

關於茶樹的起源地,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但現在一般認為它起源於東南亞的中部,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和中國西南部的交界處。茶葉,首次記載於公元前59年的中國,但可能起源更早。在中國,根據商代(公元前1500-1046年)史料的記載,人們飲茶已經有幾千年之久。最早在雲南,人們將茶當作藥品飲用。茶文化發源於中國,普遍認為茶樹發源於四川或雲南,曆史上是中國南方,日本,東南亞北部,朝鮮半島南部等濕潤丘陵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

5,奶茶的起源

牛奶與茶的融合,就產生了奶氣茶香的奶茶。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也門,中亞國家,印度,英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都有奶茶的芳香。奶茶的起源有兩種,一是與文成公主有關,還有一種是和蒙古族有關。相傳唐代文成公主和親入藏後,最初生活很不習慣。每天婢女端來牛羊奶,不吃不行,吃了胃又不舒服,於是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先喝半杯奶,然後再喝半杯茶,果然感覺胃舒服了些。以後她幹脆把茶汁摻入奶中一起喝,無意之中發覺茶奶混合,其味比單一的奶或茶更好。

6,咖哩的起源

咖哩的起源是南亞和東南亞的料理調料(曆史十分悠久,據說距今已經有千年的曆史了),以及受它們影響的新世界美食,如特立尼達,牙買加和斐濟。其共同特點是香料或草藥,通常包括新鮮或乾的辣椒,複雜的組合而成。從咖哩樹上葉子做成的咖哩料理可能會辣,但許多咖哩沒有這種成分。但現代意義的咖喱是由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定義及歸類。目前,咖喱的品種產地有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日本、香港、英國、台灣。黃咖喱的顏色來自薑黃,紅咖喱來自紅色的幹辣椒,至於青咖喱則是在製作中用新鮮的青辣椒替代了紅辣椒。

7,麵條的起源

關於麵條的最早文字記錄在中國東漢時期,2005年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的喇家遺址中發現了距今4,000年以上曆史的麵條,長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根據最早的史料及實物佐證,因此通常認為麵起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意大利麵條(spaghetti)又稱意大利麵、意大利粉(簡稱意粉),是意式麵食,亦是西洋麵食,由小麥品種中最硬質的杜蘭(durum)磨粉於義大利中南部製成的粗麵條。

8,麵包的起源

麵包最早的考古學證據來自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地層,大約距今3萬年前。那時的麵包隻是發酵的糧食餅。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尚生活在狩獵收集者社會中,主要能量來源是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糧食的地位不如今天重要。小麥和大麥是新月沃土上最早實現人工培育的植物之一,用它們做成的麵包在大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為主食。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製作發酵麵包的技術。西式麵包傳入中國的時間大概在19世紀末,然而製作麵包的基本方法——發酵法,卻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東西。

9,米飯的起源

米飯是中國、日本和朝鮮等東亞地區最主要的糧食,口味香甜,可與五味調配。米飯的問世,可追溯至上古時期,華夏民族掌握了不同水量時的烹煮效果,就發展出較飽滿的米飯。根據曆史記載,中國有7000多年的水稻種植曆史,早在長江下遊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存在稻米的證據。大米真正出現被人類用以果腹的社會現象並非是在7000多年前,而是更久遠的時間。稻米的野生草本祖先是從100多萬年前的瓦崗納大陸進化而來,到了大約公元前500年的時候,在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地區就開始了廣泛種植。這些地區用了大約4000年或更長時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種植和食用體係。

10,燴飯的起源

燴飯是一種食物,也就是巴渝人常說的“懶飯”,在某些地方又稱為“燴飯”引。 這種飯曆史悠久,據傳最早起源於漢代,其創製發明者為樓護。 “燴飯”容量較大,冷菜、炒菜、燒菜、炸菜、醃菜、鹵菜等等,全都可以入鍋與飯同燴。米飯與蔬菜和肉蛋一塊翻炒,可說是國際化的米料理,幾乎世界各地的華人餐館都有賣炒飯,在中國最著名的有揚州炒飯。幹飯煮好以後,淋上以太白粉勾芡的醬汁。如牛肉燴飯、豬肉燴飯或雞肉燴飯;淋上咖哩醬汁的就叫做咖哩燴飯。燴飯亦常見於香港。手抓飯:中亞和阿拉伯地區常用胡蘿卜、蔥頭和羊肉加米和水一起燜飯,熟後淋上羊油翻炒食用,就叫做手抓飯。

11,馬卡龍的起源

馬卡龍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的修道院,是的,馬卡龍來自意大利。 當時有位名為Carmelie的修女為了替代葷食,而製作這種由杏仁粉製成的甜點,因此又稱為“修女的馬卡龍”。馬卡龍(法語:Macaron,法語發音:[maka????]),又稱作瑪卡龍、法式小圓餅,這是一種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所做的法式甜點,通常在兩塊餅乾之間夾有水果醬或奶油等內餡。它的由來可追溯至19世紀的蛋白杏仁餅;這種甜食出爐後,以一個圓形平底的殼作基礎,上麵塗上調合蛋白,最後加上一個半球狀的上殼。

12,巧克力的起源

巧克力(英語:chocolate,粵港澳譯為朱古力)來自中南美洲巧克力的鼻祖是“xocolatl”,是像聲詞,意為超可力的意思,是以可可做為主料的一種混合型食品。主要原料可可豆,產於赤道南北緯線18度以內狹長地帶。巧克力進入人類的食譜至少有700年了,也可能幾千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能製作可可飲料,但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麽好的味道,這麽受歡迎的。巧克力起源於南美洲,傳到中美洲後成了阿茲提克人心目中“眾神的食物”,現在則成了全世界的“愛情魔藥”。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巧克力還含有許多有益健康的成份。 走出南美洲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樹的種子(通稱為可可豆)。

13,咖啡的起源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是世界三大飲料(可可、咖啡、茶)之一。咖啡樹很可能就是在埃塞俄比亞的卡發省(KAFFA)被發現的。後來,一批批的奴隸從非洲被販賣到也門和阿拉伯半島,咖啡也就被帶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也門在15世紀或是更早既已開始種植咖啡了。根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記載:大約紀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看到每隻山羊都顯得無比興奮,雀躍不已,他覺得很奇怪,後來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這些羊群是吃了某種紅色果實才會興奮不已,卡爾代好奇地嚐了一些,發覺這些果實非常香甜美味,食後自己也覺得精神非常爽快,從此他就時常趕著羊群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後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裏,便順手將這種不可思議的紅色果實摘些帶回家,並分給其他的教友們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傳開來了。

14,冰激淩的起源

冰激淩(英語:ice cream),港澳慣稱之為雪糕,新加坡、台灣慣稱之為冰淇淋、甜筒,冰激淩、冰淇淋、雪糕皆通行,但似乎當地用法有所區別,統稱“冰激淩、冰淇淋、雪糕類、甜筒”,是一種冷凍的甜品,通常以鮮奶油或奶油等乳製品為原料,並加入水果或其他成分和香料混合製成。大多數冰淇淋含糖,但也有一部分是使用其他的甜味劑。某些時候在天然成分之外,製造過程中也會加入人工香料或食用色素。混合後的原料會在降溫中同時攪拌,以混入空氣並防止冰晶產生。成品會呈現表麵平滑的半凝固狀態,並可塑型或用勺子挖取。

冰淇淋的起源說法很多,西方傳說公元前4世紀左右,亞曆山大大帝遠征埃及時,將阿爾卑斯山的冬雪保存下來,將水果或果汁用其冷凍後食用,從而增強了士兵的士氣。還有記載顯示,巴勒斯坦人利用洞穴或峽穀中的冰雪驅除炎熱。在各種說法中,最具說服力的還是始於中國。1292年,在馬可·波羅遊曆中國後,記載他將在北京最愛吃的凍奶的配方帶回威尼斯,並在意大利北部流傳開來。東方的傳統冰凍食品經馬可·波羅傳入西方,並得到進一步發展,實現了產業化,從而誕生了今天的冰淇淋。

15,餅幹的起源

餅幹的詞源所謂餅幹的詞源是“烤過兩次的麵包”,即從法語的bis(再來一次)和cuit(烤)中由來的。是用麵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來的,作為旅行、航海、登山時的儲存食品,特別是在戰爭時期用於軍人們的備用食品是非常方便適用的。初期餅幹的產業是上述所說的長期的航海或戰爭中的緊急食品的概念開始以HandMade-Type(手工形態)傳播,產業革命以後因機械技術的發達,餅幹的製作設備及技術迅速發展,擴散到全世界各地。餅幹類包含餅幹(Biscuit),曲奇(Cookies)和蘇打餅幹(Cracker)等等。

真正成型的餅幹,則要追溯到公元七世紀的波斯,當時製糖技術剛剛開發出來,並因為餅幹而被廣泛使用。一直到了公元十世紀左右,隨著穆斯林對西班牙的征服,餅幹傳到了歐洲,並從此在各個基督教國家之中流傳。到了公元十四世紀,餅幹已經成了全歐洲人最喜歡的點心,從皇室的廚房到平民居住的大街,都彌漫著餅幹的香味。現代餅幹產業是由19世紀時因發達的航海技術進出於世界各國的英國開始的,在長期的航海中,麵包因含有較高的水份(35%-40%)不適合作為儲備糧食,所以發明了一種含水份量很低的麵包——餅幹。

16,植物油的起源

植物油的加工利用,是在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時期。漢代已有專門從事脂油買賣的商人。據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釋飲食》記載:“柰油,以柰搗汁塗繒上,暴燥取下,色如油也。”這是利用植物油製作雨傘布的最早史料記載,如果把這條史料看作是對植物油的加工利用的話,那麽,我們即可從中看出當時人們對植物油僅僅是剛有認識,加工也非常簡單。在飲食方麵,東漢末年雖無直接利用植物油的史料記載,但從宮廷飲食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出植物油被利用的影子。《續漢書 》載:“漢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胡餅這種從西域傳到中原的食品製作是需要植物油的。此外,古代人應該是在三代時朝開始(夏商周)發現油的,不過那時候的油都是動物身上的油,像牛油,豬油,羊油之類的,這些動物油基本上都是通過火烤提煉出來的。

17,食糖的起源

追溯到一萬年前,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的蜘蛛洞裡(Arãna caves)所發現的史前壁畫洞穴中,展示了正在收集蜂蜜的婦女,她們就像我們一樣,將蜂蜜用來烘培、製作蜜蜂酒和清潔傷口。古人所使用的第一類蜂蜜,是取自於野生蜂巢的野生蜂蜜。後來,人們才開始馴服蜜蜂,把蜜蜂養在蜂箱中。公元前8000年前,甘蔗或蔗糖最早於新幾內亞,由巴布亞人馴化種植的,而這最初的發現,隻是人類簡單的咀嚼了甘蔗,以享受當中的甜味。同時他們也用甘蔗來作為豬的食物。公元前3000年
,甘蔗在南極島傳播及種植,並由南極貿易商把蔗糖帶入到中國及印度,而首個提煉糖的國家是源自於印度。印度利用甘蔗熬煮,製作冷卻糖漿。這是人類開始步入早期的製糖時期。

18,食鹽的起源

在羅馬尼亞一個鹽泉水旁邊的考古遺跡裏,發現一個非常古老的製鹽廠。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6050年,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就已經用一種叫“briquetage”的陶器煮鹽泉水製鹽了。製鹽技術出現以後不久,在這裏生活的部落人口快速增長,這也許與他們提取鹽的能力有直接關係。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墓穴裏可以發現鹽。埃及人用鹽醃的鳥和魚供奉逝者,作為陪葬品的一部分。

19,煎餅的起源

煎餅曆史悠久,起源甚早,由餅鏊的產生可以追溯煎餅起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 晉代《述征記》、唐代《唐六典》、明代《酌中誌》以及說清代《煎餅賦》等古籍均有對煎餅的記載。考古證實仰韶文化居民已經創製有烙餅的陶鏊,年代最早的餅鏊是在5000年前的遺址中發現的,那時用陶土燒成了標準的餅鏊。煎餅從原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玉米煎餅、米麵煎餅、豆麵煎餅、高粱麵煎餅,還有地瓜麵煎餅。

20,可可的起源

可可樹起源於南美,是一種熱帶長綠植物,屬於梧桐科,隻能生長在南緯20度到北緯20度之間,年平均溫度需要在18-28℃之間,需要高濕度,海拔應低於300米,所以目前可可樹被廣泛種植在拉丁美洲、東南亞、非洲。 可可豆是可可樹的種子,美洲的瑪雅人稱其為cacau,並將可可豆烘幹碾碎,和水混合成一種苦味的飲料。最新的考古學研究發現,早在 5,300年前南美洲的厄瓜多東南部高原、亞馬遜河上遊地區的人們,就懂得製作巧克力飲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