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營養健康水產品的諸多秘訣
水產品包括海產品與淡水產品,除了魚蝦蟹貝、軟體類,還有海藻類以及其它海產品。沿海國家與島嶼國家選擇海產品為主,內陸國家基本上需要進口海產品,或者選擇淡水產品。從生產方式來看,水產品有天然(捕撈)水產品,以及人工養殖水產品。從產品保存方式來看,有新鮮、幹貨、罐頭、醃製、冷藏、冷凍。鑒於大多數人群並非居住在沿海地區,而且又對水產品有極大的需求,本文總結歸納了一些選擇健康水產品的方法和技巧。
1,購買常見品種,少買稀有品種:常見種數量多,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有較高的生態恢複力;稀有品種很少人買,很難說新鮮。當然,如果很想嚐鮮,比如鱘魚、鰩魚、胭脂魚、金槍魚等等,可以去高檔餐廳,確定之後,一般不會有假。
2,吃小不吃大,依循底食原則:許多汙染物(如:砷、甲基汞、多氯聯苯等),會隨著食物鏈累積。因此,食用海洋中的頂層掠食者,很容易吃進過多汙染物。建議選擇食物鏈中層與底層的魚種,對生態影響較小,也更安全。金槍魚有很多品種,汙染最嚴重地區的平均汙染度是汙染最輕微地區的36倍,比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工業化區域捕獲的黃鰭金槍魚(也稱鮪魚)。
3,選擇銀白魚,避免彩色魚:色彩斑斕的魚類,多定棲於岩礁或珊瑚礁,種類多而數量少,任意捕撈很容易破壞生態。銀白色的魚多屬於洄遊性魚類,種類少而數量多,繁殖力也較高。此外,食用珊瑚礁區魚類,也容易中毒!珊瑚礁區有一些含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s)”的藻類,毒素通過食物鏈累積於魚兒體內,人們誤食後會產生冷熱感覺顛倒的症狀,輕則造成腸胃不適,重則引發神經與心血管疾病,甚至會休克。
4,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漁法:即使是同樣的魚種,不同漁法對環境影響差異也很大,應選擇對生態影響較小的漁獲。可選擇有永續漁產標章的海鮮,例如:海洋管理委員會 MSC 標章、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的 ASC 標章,或船釣捕獲的水產。根據刊登在《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上的一項調查,在捕魚作業中,每年誤捕占全球海洋捕撈量的40.4%,對海洋資源是極大的浪費。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查亦指出,每年誤捕估計造成30萬頭鯨豚、25萬隻海龜、30萬隻海鳥的死亡。
5,選擇植食性養殖魚類:在養殖魚類中,應選擇成長快,對動物性蛋白質需求低的品種,而且汙染的積累會更少。因為肉食性的養殖魚類,飼料終究來自雜魚或魚粉,因為價格考量,有些地區甚至將原本就可食用的小型魚製成魚粉,來喂養價格高的養殖魚,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6,商業化的水產品:選擇新鮮的、鮮活的,是首選。但有些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往往有大量的抗生素或其它藥物,至於飼料問題就更難說了,因此,野生品種就是最佳了。其次是冷凍冷藏,在冷凍冷藏的水產品中,有頭有尾,並且去除了內髒的,是最佳的,因為內髒如果沒有去除,裏麵的微生物依然可以繼續繁殖,破壞水產品的質量。去頭的水產品,有些也是不錯的,但也有不健康的,因為這些精加工的水產品,會有更多的化學殘留。罐頭和幹貨,其實也是不錯的,因為無法判斷質量,即使是可以查詢輔料配料,但營養方麵、口感方麵,很難說。可以先少買一點,品嚐之後,然後再繼續買。
海藻類的選擇
1,海藻一般以鮮品和幹品形式售賣。購買新鮮海藻產品時,應選擇形態完好、色澤均一、韌性強的,並需低溫或鹽漬保存。購買幹品海藻製品時,建議購買預包裝產品,放置在清潔、陰涼、避光處保存,防止吸潮和營養損失。海藻幹製品一般浸泡複水後食用,如果軟糯沒有韌性,說明已經變質。
2,海藻食品種類繁多,如紫菜、海帶、裙帶菜、麒麟菜、發菜等,但市場上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建議通過正規渠道購買。
3,海藻食品一般含有豐富的碘,對於甲減和良性腫瘤類的甲狀腺結節,是可以正常吃海藻的。如果孕婦在孕檢中查出甲狀腺激素偏高(甲亢),宜少食海藻,減少碘的攝入,或選擇脫碘類海藻食品。
4,海藻能有選擇地清除汞、鎘、鉛等重金屬致癌物。同時,海藻類食物所富含的纖維素也難以被消化吸收,食後使胃腸蠕動增加,腸管及時排空,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更有利體內有害物質的排泄。但海藻類產品容易被海水中的砷等汙染,如果在食用之前,采用醋浸泡,可以除去大多數的有害元素(比如砷)和有機物,也可以軟化海藻。
5,針對海藻類的嘌呤問題,除了裙帶菜和紫菜含有較高的嘌呤(每100克紫菜含有591.76毫克總嘌呤,屬於極高含量食物;裙帶菜含量也高達262.4毫克)之外,其它海藻類的嘌呤是比較低的,一般的痛風患者,還是可以吃的。
6,海藻類不僅含有碘,還有大量的鈣、鐵,以及粘多糖。經常食用海藻食物可有效地調節血液的酸堿度。因為,海藻是含鈣質極為豐富的堿性食物,有利於調節體液的偏酸性,避免體內的堿元素,如鈣、鋅等因酸性中和而被過多消耗。女性由於生理原因,失血較多,往往會造成缺鐵性貧血,多食海藻類食物不失為補鐵的好方法。海藻對排腸道內的毒素,也是十分有效果的。
不該吃的12種魚類和海鮮
1. 鯊魚
鯊魚處於食物鏈上端,容易累積較多的汞汙染。許多種鯊魚成長緩慢,繁殖量小,一經濫捕需要很長時間才可能恢複。此外,一個地區如果缺乏頂級掠食者,次級掠食者會繁殖過量,吞噬其它魚貝類,造成生態係統崩潰。循環農場聯盟(Recirculating Farms Coalition)的執行董事瑪麗安·科芬(Marianne Cufone)提醒,有時鯊魚會被切碎,冒充為扇貝出售。如果分切扇貝的大小和形狀相同,有可能是鯊魚肉。另外,被稱作岩鮭魚(Rock salmon)的炸魚條,實際上魚肉來源於數種鯊魚,如:白斑角鯊(spiny dogfish)、斑點貓鯊(bull huss)、寬鼻星鯊(starry smooth-hound)等。由於歐洲人喜歡吃“岩鮭魚”,因此白斑角鯊東北大西洋的種群已經頻臨滅絕。
替代選擇:可以改吃太平洋大比目魚、大西洋鯖魚等,並盡量購買沒有分切的扇貝。
2. 進口鯰魚(Imported catfish)
鯰魚因為價格實惠,蛋白質含量高,裹粉油炸可以當作主餐,也可以夾入漢堡,近幾年成為廣受美國人喜愛的魚類。美國的進口鯰魚中,將近90%來自越南,其中可能使用了美國不許可的抗生素。盡管去年起,FDA已開始加強對進口水產的管控,要求外國的供應鏈,必須符合美國規範,並接受稽核。但是,這些水產還是較有安全上的疑慮。
替代選擇:可以多食用美國本土養殖的鯰魚,這些鯰魚生產過程往往更安全。此外,也可以食用亞洲鯉魚(Asian carp),這是一種外來的淡水魚,和鯰魚、羅非魚有相似的口感。過去,美國人以為亞洲鯉魚不幹淨,事實上亞洲鯉魚富含蛋白質,並且汞含量低,是很好的食用魚。
3. 中國養殖的羅非魚(Tilapia,非洲鯽、吳郭魚、金鳳魚)
中國出口的羅非魚,曾被驗出抗生素殘留、違禁藥品超標等。羅非魚不是一個品種,是慈鯛科十幾種魚的統稱。羅非魚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水產之一,消費量僅次於蝦、鮪魚和鮭魚。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因雜食易飼養,且生長快速,在狹小的水域就可生長,在135個國家都有養殖。目前羅非魚的年產量約600公噸,中國約占160~180公噸,在強大的市場需求下,養殖場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出現,部分養殖場缺乏適當管理,環境十分惡劣。許多中國羅非魚養殖場,習慣使用腐敗食物、家畜糞便作為飼料。中國出口的羅非魚,也曾被驗出抗生素殘留、違禁藥品超標等。
替代選擇:盡量選擇美國、厄瓜多爾、秘魯、哥倫比亞、墨西哥、台灣或印尼生產的羅非魚。台灣自行育種的羅非魚稱為“台灣鯛”,其中頂級的“潮鯛”味道鮮美,已通過日本進口的120項藥物檢驗,成為高級料理店使用的生魚片。
4. 大西洋鱈魚(Atlantic Cod)
從殖民時代開始,捕捉鱈魚就是新英格蘭地區的傳統產業,此地鱈魚產量之豐,讓早期的探險家命名為鱈魚角。當地漁民曾開玩笑說:“我們可以踩著鱈魚橫渡大西洋。”然而,由於過度捕撈、氣候暖化,大西洋鱈魚的數量自1995左右開始急劇下降,目前在緬因灣、喬治海岸等處,都在執行為期10年的複育計劃,對捕撈量、漁具進行限製,也會在繁殖期季節性禁漁。大西洋鱈也曾是英國名菜“炸魚薯條”中的魚肉來源,多年的過度捕撈,讓北海一帶的大西洋鱈數量大減。
事實上,鱈魚是底層水域的高級掠食者。它們的壽命超過20年,體長可達51英寸(約130公分),需要2~4歲才能開始繁衍後代。近來瑞典、挪威的學者們更發現,雖然鱈魚的卵或幼體,會隨著海洋飄流,但成年後,鱈魚和鮭魚一樣,會遷徙到出生的種群中繁殖。因此,如果一地的鱈魚數量遭受重創,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恢複。
替代選擇:可選擇阿拉斯加鱈(Alaska pollock)或太平洋鱈魚(Pacific cod)。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在2018年的調查,目前這兩者的數量都很充足。
5. 大西洋大比目魚(Atlantic Halibut,又稱大西洋庸鰈)
大西洋大比目魚重達700磅,長度可達15英尺(4.57公尺),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目魚。因為肉質鮮美細嫩,在中國與台灣,常被誤稱為“冰島鱈魚”或者“扁鱈”。被大量漁獵後,大西洋大比目魚一度在野外瀕臨滅絕。自1996年以來,大西洋大比目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目前,市場上買到的大西洋大比目魚,都是在複育計劃下有限度的捕獲。然而,大西洋大比目魚壽命可達50歲,成熟期慢,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可能恢複數量。且經過生物累積,大比目魚體內汞含量可能較高,建議減少食用,每周最多不超過18盎司。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太平洋大比目魚(Pacific Halibut)或擬庸鰈魚(Flathead Sole)這些數量充足的比目魚。
6. 野生魚子醬(Wild Caviar)
隨著數千年的漁獵,許多種為人們提供魚子的鱘魚,數量都岌岌可危。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就曾紀錄,鱘魚魚子醬深受古希臘人喜愛。古羅馬人與古波斯人更認為,魚子醬有醫療功效。隨著數千年的漁獵,許多種為人們提供魚子的鱘魚,數量都岌岌可危,尤其是最知名的歐鰉鱘(Beluga),在野外已瀕臨滅絕。
歐鰉鱘又稱黑海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是一種大型的晚熟魚類。成熟後體長可達7公尺,重量約1500公斤,壽命可超過100年。雄性在12~16歲時性成熟,而雌性在16~22歲時才能開始繁殖,且要4~7年才會產卵一次。漫長的生命史,讓它們的數量很難恢複,加上繁殖期雌魚會逆流而上,到上遊產卵。但許多河流都建起水壩,幹擾了他們的產卵路線。因此,任何野生的魚子醬都應避免食用。
替代選擇:可以選擇美國湖鱘(Lake sturgeon)的魚子醬,或是在美國養殖場繁殖的鱘魚魚子醬,利用循環水缸可以控製水質、減少病害,魚子醬也更為健康。
7. 智利海鱸(Chilean Sea bass,桂花魚)
智利海鱸其實既不是鱸魚,也不產自智利,正確的英文名應是巴塔哥尼亞齒魚(Patagonia toothfish),居住於南極附近45~3850公尺的深海,體長最多可達230公分,超過100公斤。一般被捕撈的個體,體重大約7~10公斤。由於“toothfish”觀感不佳,一位名叫李·蘭茲(Lee Lantz)的水產批發商,在注冊時改稱“智利海鱸 Chilean Sea bass”。結果,這種魚遂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各地的餐桌上常見的食魚。
巴塔哥尼亞齒魚肉質鮮嫩,所以在亞洲也曾被稱為“圓鱈”或“南極鱈魚”。在美國亞洲超市買到的“桂花魚”中,有些其實也是巴塔哥尼亞齒魚。由於巴塔哥尼亞齒魚棲息於南極附近的深海,曾被認為肉質純淨無汙染。但近年來發現,這種魚的汞含量也越來越高,過度捕撈也破壞了極地海域的生態,建議避免食用。
替代選擇:可以改吃美國本地船釣(hook-and-line)捕獲的黑線鱈,這兩者的口感甚為相似。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在2017年的調查,鱈魚角一帶的黑線鱈數量充足,且黑線鱈生長快速,屬於食物鏈中層物種,累積的汙染物較少。再加上利用船釣,漁民可即時將誤捕的魚兒放回海裏,避免誤捕所造成的生態為害。
8. 鮪魚(Tuna,又稱金槍魚、吞拿魚)
鮪魚可以被做成罐頭,也是生魚片、握壽司常用的食魚,長期都是人們最愛吃的魚肉之一。然而,因為需求強勁,俗稱“黑鮪魚”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南方藍鰭金槍魚價格高昂,在日本豐洲市場,一隻售價動輒高達5~10萬美金。在高額利益下,長期被捕撈下數量都已相當稀少。如果需求持續增長,黃鰭鮪、長鰭鮪、大目鮪等其它鮪魚,終究也會陷入過度捕撈的困境。
鮪魚是海洋中的大型掠食性魚類,容易累積甲基汞,多次被驗出汞含量超過法定限製。因此,為了健康與生態,都應該減少食用鮪魚罐頭、鮪魚生魚片。
替代選擇:可以改吃鰹魚(Skipjack Tuna),鰹魚與鮪魚同屬鯖科,口感相當類似。但體型較小、生命史短,體內的汞汙染較少,生態恢複力高。製作沙拉時,沙丁魚罐頭也是很好的選擇。你甚至可選擇罐頭雞胸肉,來代替食譜中的罐頭鮪魚肉。
9. 鰻魚(Eel)
隨著蒲燒鰻的盛行,多年下來,不僅讓日本鰻瀕臨滅絕,連歐洲鰻、美洲鰻都十分稀少,急需保育。日本人是最愛吃鰻魚的民族,全世界生產的鰻魚中,約有70%成了日本人的盤中飧。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人就有在夏天吃鰻魚的習慣。隨著蒲燒鰻的盛行,日本鰻的產量也日漸稀少。日本料理店便把眼光轉向歐洲鰻、美洲鰻與東南亞的太平洋雙色鰻,這些各式各樣的鰻魚,被做成一道道蒲燒鰻料理。多年下來,不僅讓日本鰻瀕臨滅絕,連歐洲鰻、美洲鰻都十分稀少,急需保育。
鰻魚的生命史很特別,屬於降河洄遊(catadromous)的生物。成魚在海裏產卵,幼魚會在海中孵化,隨海流遊回出海口,溯溪而上在淡水中生長,成熟後再出海產卵,產卵後就死亡,完成一整個循環。由於生命循環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海中,因此沒有辦法人工繁殖,飼養場必須在出海口捕撈鰻苗,再進行人工飼養。再加上許多河流都有修築人工堰與堤壩,也增加野生鰻魚遷徙的難度。近年來,許多研究都發現,美洲鰻與歐洲鰻中,含有多氯聯苯(PCBs)等有機汙染物,不隻人們應減少食用,也影響了鰻魚的繁殖能力。
替代選擇:蒲燒鰻可用大西洋鯖魚,或是優良的養殖羅非魚、虱目魚(Milk Fish)來替代,口感依樣非常鮮美。
10. 進口帝王蟹(King Crab)
許多人不知道,阿拉斯加帝王蟹與進口帝王蟹,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品種。大部分進口帝王蟹都來自俄羅斯,當地的漁業缺乏適當管理,濫捕問題相當嚴重。相反地,阿拉斯加帝王蟹是受保護的美國漁業,管理完善,種群健康。
替代選擇:在購買帝王蟹時,請認明來自阿拉斯加,避免購買進口帝王蟹。
11. 劍魚(Swordfish,又稱旗魚)
劍魚以烏賊和魚類為食,遊速可達每小時100公裏,是海中遊速最高的魚類之一。因為肉質柔軟脂肪多,不僅可做成魚排料理,也常當作生魚片的材料。然而劍魚食量大,且是大型掠食魚類,體內汞含量容易超標,應盡量避免食用。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野生捕獲的阿拉斯加鮭魚(Alaskan Salmons)。研究發現,野生鮭魚體內的有機汙染物含量,明顯低於養殖鮭魚,可補充Omega-3脂肪酸。
12. 深海橘鱸(Orange Roughy)
人們曾認為,深海魚為了抗凍,體內有較多的油脂,可以讓人攝取更多健康魚油。較高的水壓造就出細膩鮮美的肉質,是不可多得的佳肴。符合以上兩點的深海橘鱸,在1970年代開始商業捕撈後,深獲市場歡迎,短短40年間,就麵臨了過度捕撈的危機。在剛開始捕撈時,人們認為深海橘鱸的壽命大約隻有30年。然而,隨著采集樣本不斷打破紀錄,如今科學家已發現,深海橘鱸是一種擁有超長壽命的魚類。透過研究它們的耳石(otolith,脊椎動物內耳內裏的碳酸鈣結晶),發現深海橘鱸的壽命可超過200歲,需要生長到20歲以上,才有繁殖能力,一旦過度捕撈數量極難恢複。超長的壽命,容易讓它們體內累積大量的汞,因此不適合經常食用。
替代選擇:建議可以改吃大西洋黑鱸魚(Black Sea Bass),在2017、2018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的種群評估中,都顯示這種魚類數量穩定,可供食用,且肉質口感細膩。
市場上有5種魚是人工無法養殖的野生海魚,便宜又好吃,下麵和大家分享。
1,帶魚
帶魚是我們經常見的一種海鮮,價格便宜,一般在15~30元左右,它是野生的,人工無法養殖。帶魚生活在60~100米深的海底,屬於深海魚。海底壓強大,出水後因“減壓症”很快就會被放入凍庫,所以我們看不到活帶魚,也無法在淺水裏養殖,可以放心購買。
2,銀鯧魚
常見的鯧魚有2種,即金鯧魚、銀鯧魚,它們的區別很明顯。金鯧魚個頭大,顏色金黃,而銀鯧魚個頭較小,顏色銀白。主要區別還有一點,就是市場上流通的金鯧魚都是養殖的,而銀鯧魚卻很難養殖,棲息於水深30~70米的海底,並且季節性洄遊,所以基本上都是野生的。
3,黃花魚
黃魚也有兩種,一種叫大黃花,一種叫小黃花。黃花魚是集群洄遊魚類,生活在水深60米以內的近海中下層,每當繁殖季節時會從外海越冬區向近海作生殖洄遊,是我國名貴經濟魚類。目前黃花魚無法人工養殖,因為過度捕撈,所以現在也很少了,但要注意市場上假冒的黃花魚。真黃花魚的顏色是自然生成的,不會掉色,假黃花魚是人工染色的,容易掉色。真黃花魚的魚嘴是圓形的,而假黃花魚的魚嘴是尖尖的。真黃花魚的魚鱗是圓形的,假的不是圓形。
4,鮁魚
鮁魚也叫藍點馬鮫,性凶猛,魚身呈紡錘形,一般長0.3~0.5米,最大能長到1米,背部為藍黑色,布滿藍色斑點。它也是洄遊型魚類,所以人工無法養殖。鮁魚肉質厚實肥嫩,有彈性,小刺很少,味道鮮美。選購時要注意:魚肉有彈性,用手按壓後馬上能恢複原狀。魚身完好無損,肉質緊實。魚眼飽滿,清澈透亮。
5,秋刀魚
秋刀魚又稱竹刀魚,主要產於秋天,所以叫秋刀魚。它是表層洄遊性魚類,生活海域為0~230米,壓強同樣很大,所以人工無法養殖。秋刀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等。購買秋刀魚也要注意:魚身又長又直的最佳;魚身微微濕潤,但不發黏;魚肉有彈性,按壓後能迅速恢複;沒有異味,如果有異味可能是用藥水浸泡過,不能買。
吃海鮮禁忌:
1、海鮮生吃先冷凍,澆點淡鹽水。牡礪和某些水生貝類中存在—種“致傷弧菌”細菌。對腸道免疫功能差的人來說,生吃海鮮有潛在的致命危害。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將牡蠣等先放在冰上,再澆上—些淡鹽水,能有效殺死這種細菌,吃起來更安全。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80℃以上才能殺滅。 除了水中帶來的細菌之外,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汙染。
2、吃海魚要留神汞中毒。研究發現,多種海魚汞含量偏高,尤其是食肉性海魚,如金槍魚、鱸魚、鱈魚、大比日負、旗負、鯊魚、黑斑鱈等。經常吃海魚的人,血汞指數偏高。調查發現,一些心肌梗死患者有愛吃海魚的習慣,因此要盡量少吃這些含汞量偏高的海魚。
3、痛風與關節炎患者少吃海鮮。因為某些海鮮中含有較多尿酸,如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被人體吸收後可在關節中形成尿酸結晶,導致關節炎症狀加重。吃海鮮時,很多人都喜歡配上啤酒一起食用,其實這種做法十分危險。因為吃海鮮時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尿酸過多便會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中,進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海鮮同時也是高蛋白食物,患有肝炎、膽囊炎、高血脂、動脈硬化的人也要少吃。蛋白過敏的人吃海鮮也要謹慎,在過敏期絕對不要吃海鮮。
4、海鮮忌與某些水果同食。魚蝦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較多鞣酸的水果同吃,如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很容易致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
5、冰鮮蝦不可白灼著吃。任何海鮮都隻有在高度新鮮的狀態下才能做成清蒸、白灼之類的菜肴。水產海鮮與肉類不同,它們體內帶有很多耐低溫的細菌,而且蛋白質分解特別快。如果放在冰箱裏多時,蝦體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質也已經部分變性,產生了胺類物質,無論怎麽樣都達不到活蝦的口感、風味和安全性,當然也就不適合白灼的吃法了。不過,冰鮮的蝦可以高溫烹炒或煎炸,同時也能呈現出美味。
6、打包來的海鮮要冷藏。如果海鮮已經高溫徹底烹熟,那麽隻需馬上放入冷藏室,下餐加熱後即可食用。如果海鮮並未經過充分加熱,但已經死去,那麽應當放進冷藏室,下一餐之前化凍,然後徹底加熱烹熟,不要再貪戀生鮮口感。由於海鮮類食品的蛋白質質地細膩,分解很快,拿回家之後應當在一天之內食完,不要長時間存放。
7、盡量不吃蝦頭、魚頭。據專業人士解釋,一次性攝入50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30個梨或10個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綠葉蔬菜,才會大劑量地攝入維生素C。如果經過加熱烹調過程,食物中的維生素C還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吃海產品的同時食用水果或青菜,隻要不超過上述的量是沒有危險的。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盡量不要吃蝦頭、魚頭。蟹心,也叫蟹六角板,這個東西在蟹黃中,成六角形,黑色的,很顯眼;黑色的膜衣實際上就是毒素積累的地方。
8、水產品的蛋白質毒素。河豚毒素主要在肝髒和卵巢,其次是腎髒、血液、眼睛、腮、皮膚、精巢、肉。海產魚中的青皮紅肉魚的魚肉中,含高組胺魚類,也容易導致中毒。雪卡毒素(又名雪卡魚毒素、西加魚毒素),是由一種海洋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粘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麵,能耐受高溫,易被海洋生物誤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