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藥的注意事項
中藥是中國乃至全球華人傳統藥物的總稱,是根據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由於其來源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椬物類藥比例最多,使用也最普遍,自古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古代眾多典籍和文獻資料均以本草命名,如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藥涵義廣泛,主要分為中藥材和中藥製劑,包含傳統臨床製劑、中成藥、供配伍用中藥顆粒等。
中藥的主要功能當然是治病救人,也有養生保健的功效。但同時,副作用也是有的,即使副作用比西藥少很多。中藥不良反應,是指中藥(包括中草藥,中藥飲片)及其製劑(中成藥)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況下,產生除治療作用以外的非預期且有害於機體的反應。不良反應的類型包括藥物的副作用,毒性反應,依賴性、成癮性、特異質反應,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變作用等。
中藥不良反應的類型
第一類:副作用
在治療劑量下所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對機體危害性不大的不良反應。如當歸有活血養血潤腸之功效,當用其養血活血功效時,潤腸則成為副作用,可引起輕瀉或使慢性腹瀉者症狀加重。常山有截瘧、湧吐痰飲之功效,當治療瘧疾時,截瘧為其治療作用。湧吐則成其副作用;麻黃有發汗、平喘、利水,升高血壓,中樞興奮等作用。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平喘為其治療作用,其它作用便成了副作用;相反,對低血壓思者,升高血壓是治療作用,其他又成了副作用。中藥的副作用可表現在多個方麵,這是由於其成分複雜,藥理作用多樣,因此其副作用是存在的,尤其是單味藥的應用更為突出,而中藥通過組方後,副作用可明顯減輕。
第二類:中藥的毒性反應
劑量過大成用藥時間過長所引起的機體生理、生化、功能和結構的病理變化。因劑量過大而立即發生的毒性反應稱為急性毒性,多損害循環、呼吸和神經係統,也可因長期用藥體內藥物蓄積過多而逐漸發生,稱為慢性毒性,常損害肝、腎、造血器官和內分泌器官的功能。致畸胎、致癌、致突變三致反應屬於中藥慢性毒性中的特殊毒性反應。毒性反應一般比較嚴重,應該盡量避免。
1、急性毒性反應
中藥劑量過大或誤用等均可引起中毒,據現代臨床觀察,因各種原因引起中藥急性中毒的發生率日益增多,致死病例也不鮮見。臨床表現在以下各方麵:
(1)心血管係統: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發紺,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失常,傳導阻滯,血壓升高或下降,循環衰竭死亡等。
(2)呼吸係統:主要表現為氣緊、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3)神經係統:主要表現為唇舌和肢體發麻、眩暈、頭痛、煩躁不安、牙關緊閉、抽搐、驚厥、意識模糊、昏迷、瞳孔縮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
(4)消化係統: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食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便秘、消化道出血、黃疸、肝大、肝功能損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5)泌尿係統:主要表現為腰痛、水腫、尿頻、尿少甚至尿閉,尿毒症、急性腎功衰竭甚至死亡。
(6)造血係統: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紫癜,甚至死亡等。
此外,從中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直接灌胃或采用注射給藥,所引起的毒性反應更為多見,且較嚴重。
2、慢性毒性反應
中藥或中成藥經長期服用或重複多次用藥所出現的不良反應,稱為慢性毒性或長期毒性。現代醫學臨床也確實發現有些中藥或中成藥反複應用或長期服用對機體可產生慢性毒性,其表現涉及麵也廣,如牛黃抱龍丸反複應用可致腹瀉;大活絡丸連服數日致上消化道出血;黃花夾竹桃等含有強心昔類中藥長期應用可導致洋地黃樣心髒中毒;雲南白藥連續服用可致血小板減少,皮膚斑痰點、牙齦出血或鼻衄等。
3、中藥的特殊毒性反應
(1)依賴性
由於反複用藥,長期用藥,患者產生精神依賴,一旦停藥出現戒斷症狀(興奮、失眠、出汗、嘔吐、震顫,甚至虛脫、意識喪失等),若給予適量藥物,症狀立即消失,這種現象稱為依賴性。有個別中藥和中成藥長期用藥亦可產生依賴性(或成癮),如有報道21例患者因患習慣性便秘,長期服用番瀉葉(5 - 9g開水池服,有的患者用藥長達11年之久),停服則出現戒斷症狀,表現為焦慮不安、失眠、瞳孔散大、厭食、體溫升高、呼吸加快、血壓升高、體重減輕等,其戒斷症狀類似嗎啡依賴性的前驅症狀,但程度較輕,此戒斷症狀可用其他藥物如潤腸丸等緩解或消除。因此對這些能產生依賴性的中藥、中成藥應嚴加控製管理。
(2)致畸、致癌、致突變
中藥長期應用亦可產生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作用。如雷公藤為免疫抑製中藥,廣泛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炎和紅斑性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但長期接觸,可使人體外周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動物試驗也證實,雷公藤的劑量超過25mg/kg可使小鼠染色體畸變。細辛揮發油有致突變作用。黃樟醚、半夏、板藍根,喜樹、花椒等均可引起染色體畸變。
第三類:中藥的過敏反應
由於機體受到某些中藥或中成藥成分刺激後,體內產生了抗體,當該藥再次進入機體時,發生抗原抗體的結合反應.造成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中藥、中成藥亦可產生過敏反應,發生率與日俱增,有報道能引起過敏反應的中藥、中成藥已達210種以上,其表現有輕有重,輕者表現皮疹、斑丘疹、紅斑等,重者表現為剝脫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等,致死者已不鮮見。
中草藥成分複雜、品種繁多,其中不少具有抗原性,如動物藥中的蛋白質、植物藥中的多糖以及小分子物質、黃柏等中的小檗堿,金銀花中的綠原酸,茶葉中的茶誠,顛茄中的莨菪堿等,均可誘發不同類型的過敏反應。其中以注射劑所致的過敏反應發生率最高.並以過敏性休克最嚴重,死亡率高。從以上看出,中草藥中隻要含有生物活性基團的化學成分都有致敏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麽中草藥過敏反應屢有發生,而且每年都有新品種引起過敏反應報道的主要原因。
引起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一)藥物因素
1、品種繁多
經曆代本草不斷增加,至今已逾萬餘種,這些藥材來源複雜,其中同名異物或異物同名的也不少。因此,品種混亂的現象較為普遍,不少藥材的基原有數種甚至幾十種,加白頭翁就有16種,石斛有20多種植物來源,不同基原的藥材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所出現的生物活性及毒性也就不同。
2、劑量過大
當今社會不少人片麵認為中藥無毒或毒性很小,在服用中藥過程中認為用量多一點,時間長一點無關緊要。就目前資料所見,超劑量服藥是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3、劑型改變
中藥隨劑型的改變,其理化性質以及藥效,毒性也可能隨之而變。一些中藥,在其有效成分、藥效、毒理、療效等不很清楚的情況下,尤其在缺乏科學的、有效的質量控製情況下製成針劑,應用時常發生不良反應。
4、炮製不當或未經炮製
中藥通過炮製可以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增強療效。中藥若不經炮製或炮製不當入藥.也是產生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
5、藥物不純或受汙染
中藥材本身來自高山或農田、來源廣而雜,包裝和儲運等都不根規範,容易造成黴變,蟲
蛀、發酵、發芽、泛油等變化;中成藥加工亦不夠規範化,生產過程中控製不佳就易造成汙染,這些被汙染的中藥服用後易導致不良反應。
6、方劑配伍不當
中醫臨床用藥,多以方劑為主,一個方劑所用藥味,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其功效應當是該方劑中所有藥物的群體效應,若配伍不當,不僅降低療效,還可能增加毒性。
7、中西藥聯用不當
近年來出現中西藥共同伍用的製劑,由此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已時有報道。盲目的聯用中西藥物,不僅可相互產生拮抗,降低藥效,而且還可引起嚴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8、用法不當
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藥物有寒熱溫涼之性,藥物不同,使用方法則異,用法不當,就會導致不良反應。
9、藥不對症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即指用藥要因人因病因證因地因時而異,對症下藥,隨證加減,這是中醫中藥治病的精髓。同一藥物,對證使用,可以治病,若不對證使用則可導致不良反應。
(二)體質因素
1、個體差異重視不夠
由於患者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如種族、年齡、性別、體質、生理狀態、病理狀態、精神狀態等均存在著差異,因此對藥物的敏感性、反應性、耐受性均有所不同。同時,病人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病程的長短以及有無兼證等都與中藥的性味功效密切相關,若在用藥時不加注意,也易引起不良反應。
2、免疫缺陷
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藥物時,也可導致一些特殊的不良反應。
(三)其他因素
除以上因素可影響不良反應的產生外,還可收到地理條件,氣候寒暖、飲食起居、給藥時間、給藥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患者使用中藥需要怎麽避免副作用?
1、掌握藥物性味
患者如果想要單獨使用中藥,首先就要了解中藥的性味,因為中藥性味就直接決定了藥效以及存在的不良反應。在中醫使用藥物的時候,一般是需要根據藥物性味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判斷藥方是否起效的。所以首先想要起到養生效果,就要根據藥物的性味來選擇使用方法。
2、熟悉藥物配比
大部分時候中藥單獨使用的效果往往有局限性,而且臨床之中的病症表現或者是不良反應都比較複雜,並沒有理論上那麽單純。所以患者如果自行使用藥物,不論是進行護理或者是選擇藥膳,都需要熟悉藥物的配比,這不僅僅能夠充分發揮藥物作用,還能夠避免錯誤的藥物配比引起中毒。
3、注意藥物的炮製
目前臨床中直接購買的各種中藥,一般都是炮製之後的,所以患者就要注意藥物的炮製方法。在炮製之後,藥效會有一定的改變,就比如有一部分藥物在炮製之後,可以更好的發揮活血補血的效果,而有一部分藥物在炮製之後則是容易導致患者上火。因此要注意藥物炮製方法,再選擇使用方式,這樣才能避免副作用。
4、注意藥物的使用方式
大部分藥物並非是單純的服用就能取消的,所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時候還要注意藥物的使用方式,否則就很容易引起不良反應。比如有部分藥物需要碾碎後服用,而有部分藥物則需要首先進行煎煮來去除毒性,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用法以及時間,往往就會導致毒性大大增加。
5、注意藥物的清洗
患者如果是自行采摘藥物來使用,則需要注意藥物的清洗,因為有一部分藥物可能會存在化學物質或者是農藥殘留,如果不能清洗的話,炮製過程中就會存在毒素風險,患者在服藥後的副作用往往會更加嚴重。
如果患者要自行使用中藥,往往就要注意中藥使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各種中藥在單獨使用或者是進行烹飪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變化,患者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用法,就更容易給身體帶來影響。
中藥副作用案例
女,34歲。看中醫:坐月子期間,頸椎受風,排寒氣中藥。
喝了五天排寒氣的中藥,就突然失眠了;喝中藥過程,全身發熱出汗,上火;月經提前一個星期多;喝完五天中藥;來月經後,經期沒喝;經期吃了咳嗽藥,抗生素消炎止咳類的;還喝了點五紅湯,自己熬的,其它沒什麽變化的;已經20多天了,剛開始特別興奮,完全睡不著,現在好點,隔天能睡著一次,隔天又睡不著,入睡困難,白天戶外活動很充足(之前睡眠還可以,總感覺覺不夠睡;本身虛弱,有點肝氣鬱結,但不至於影響睡眠);以前手腳涼,喝了藥,手心腳心很熱。
點評:
1,可能醫師方子的熱藥和散寒藥過頭了;
2,中醫:先把藥物停了,看看症狀和效果;建議采用逍遙丸(中成藥名。為和解劑,具有疏肝清熱,健脾養血之功效。用於肝鬱血虛,肝脾不和,兩脅脹痛,頭暈目眩,倦怠食少,月經不調,臍腹脹痛);
3,營養療法:色氨酸、GABA、維生素B、鈣鎂、輔酶Q10。
吃中藥總流汗與發熱的原因
1、 吃中藥總流汗,全身非常熱,有可能是服藥不善而造成的。患者一定要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吃藥,幹萬不要到一些中藥店拿藥來服食,那樣有可能會出現服藥不善,而造成的一些出現意外狀況產生,一定要重視了。
2、 吃中藥總流汗,全身非常熱,有可能是劑量過猛而造成的。因此,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終止服食。也可能會給人體導致一些傷害,僅有恰當的服食,才會做到最好的實際效果。
3、 吃中藥總流汗,渾身發熱,有可能是一切正常狀況。假如患者喝的是一些滋補養生的中藥材,這可能是中藥材藥力充分發揮的情況下,便會造成 患者出現流汗,並且渾身發熱的狀況,因此不必要太過擔憂,它可能是一種一切正常的狀況。
幾類和發熱相關的中藥材:
1、紫蘇葉
行氣,和營。治療感冒寒症,惡寒發熱,咳嗽,喘氣,胸腹脹痛,胎動不安。並可解魚蟹毒。用以發燒感冒寒症,發熱畏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氣短不舒者。常搭配甜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具氣滯血瘀胸悶氣短者,多搭配香附、茯苓等,如蘇散。
2、薑片
薑片溫性,其獨有的“薑辣素”能刺激性腸胃粘膜,使消化道血腫,消化吸收工作能力提高,能合理地醫治吃寒涼食物過多而造成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 吃過薑片後,人會出現全身發熱的覺得,這是由於它能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係統加速,促進的身上的皮膚毛孔伸開,那樣不僅可以把不必要的亞熱帶走,另外還把身體的病原菌、涼氣一同帶出。
3、茯苓中藥材
茯苓中藥材其主要成分是茯苓,茯苓解肌降燒,生津解渴,透疹,生陽治腹瀉,舒筋活血,醒酒毒。用以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幹,解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腦中風,胸痹心痛,消毒殺菌傷中。衝調服食,一次1~2克,一日2~3次,可反複衝至無氣味時連在殘渣一起服食,可與別的藥品搭配應用,或遵醫囑。
4、玫瑰花茶
玫瑰花茶 甘、寒,有活血祛瘀、通脈,散血祛毒,兼具益氣養血功效功效,用以胃病、調理月經、麻疹、發熱、黃膽、脾大等的醫治。玫瑰花茶最普遍的食用方法便是泡水喝,比較簡單好用,隻需要取下適當的玫瑰花茶大約3到8根上下,添加沸水開展衝調就可以。
中藥材不可以和什麽同喝?
1,濃茶水:一般服食中藥材時不必喝濃茶,由於荼葉裏帶有單寧酸,濃茶水裏含的單寧酸大量,與中藥材同服,會影響身體對中藥材中成分的消化吸收,降低功效。
2,籮卜:服食中藥材時不適合吃生蘿卜(服行氣化痰藥以外),因籮卜有助消化、破氣等作用,吃蘿卜會消弱滋補功效,減少藥力而達不上醫治目地。
3,刺激性食物:性熱刺激性食物性多濕熱,耗氣量動火作業。如服食清熱解毒敗毒、滋陰增液、散血補陰等中藥材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內,須禁吃辛辣食物。
4,涼性食物:生冷食物類食材易刺激性消化道,影響腸胃對藥品的消化吸收。
5,腥臊食材:一般中藥材均有芬芳味道,帶有很多的揮發油,賴以生存充分發揮醫治功效,這類芬芳物質與腥臊味道不兼容。例如魚、蝦、海貨腥味兒,牛羊膻味。對這些過敏性皮炎病人,在服食中藥材期內務必禁吃腥臊的東西。
6,高熱量食物:高熱量食物性多黏膩,助濕生痰,潤腸滯氣,不容易消化和吸收,並且高熱量食物與藥品混和,更能阻攔腸胃對藥品成分的消化吸收,進而減少功效。
7,吃中藥不可以加糖:放糖服中藥材會減少藥力。首先,多食用糖會助熱,假如患者有腹脹中滿、舌苔厚膩等寒濕內停的症型時,一般禁止放糖,以防止副作用,喉嚨有痰者也不適合服食。次之,白砂糖性涼、老紅糖溫性,假如把白砂糖添加濕熱藥物中,或把老紅糖添加寒性藥物中,都是變弱藥效,阻攔藥力的充足消化吸收,影響功效。
4種異常出汗一定要警惕
出汗是人體的體溫調節方式,天熱或活動的時候,機體通過汗液的蒸發把體溫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太多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傷及津液而損心血。尤其是老年朋友,夏季常常有出虛汗的症狀,此時更要警惕。
(1)手心腳心出汗多。平時手心容易出汗,腳汗、腋窩汗也出得厲害。《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這種出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如果伴有口幹、牙齦腫痛,可服用清胃熱的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如果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礬或者葛根煎湯泡腳,或者用黃芪防風煎湯來洗手,時間久了,也會有所改善。
(2)頭麵部出汗多。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頭頂出汗,宜滋腎清肺,可用麥冬等泡水喝;適當吃一點百合粳米粥,可以潤肺止汗。每當吃飯時,就頭汗淋漓,身體發熱,這種要以瀉胃火為主,並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多吃新鮮蔬菜,清淡飲食。也有人是因為濕氣太重,額頭部位愛出汗,平時要多吃利水排濕的食物,如薏米、山藥、地瓜、冬瓜。
(3)白天動一動就大汗。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就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飲食上多食用山藥、豆漿、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推薦一款黃芪紅棗湯,黃芪30克,紅棗20枚,豬瘦肉100克,水煎服。適用於氣虛不固之自汗。
(4)半夜出汗多。這種情況多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入睡後,在半夜或黎明時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較多,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盜汗”。這些人常有失眠、手腳心熱、心煩、兩頰潮紅、口咽幹燥等特點,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注意勞逸結合。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晾曬,以保持幹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長期服用中藥,會給身體帶來副作用嗎?
適當喝中藥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還能將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並能減輕患病風險,對身體健康是很有益處。那麽為什麽有些人經常喝中藥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了呢?這類現象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長期服用中藥治療真的會給身體帶來副作用嗎。
如果你的身體比較虛弱,醫生通常會讓你選擇服用中藥來調理身體,因為中藥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時還能將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還能緩解身體上的不適症狀。
經常服用中藥的確會使身體越來越虛弱,但身體狀況可能也與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所以我們在服用中藥時,盡量吃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物,才能更好的幫助調理身體,減輕中藥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
長期服用中藥的副作用
1、肝髒受損:是藥三分毒,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其中都帶有毒素,長期服用藥物會對肝髒帶來刺激性,畢竟肝髒需要分解進入體內的藥物,長期以往容易使肝細胞受損,增加肝髒負擔。
2、腎髒受損:中藥中的毒素和垃圾會對腎髒功能造成負擔,而腎髒主要能幫助身體代謝毒素和垃圾,長期大量攝入中藥,會使毒素和垃圾在體內無法排出出去,更容易使腎髒負擔加重,長期喝中藥,還容易加大患腎髒方麵的。
中藥毒副作用的防治方法
1、合理用藥
由於一些藥物的副作用較大,長期攝入或服用時間較長,很容易出現中毒等不良現象,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一定要學會合理用藥。服藥前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更要根據自身症狀來對症下藥,切勿過量使用或濫用藥物。
2、使用合格藥物
在購買中藥時,一定要找到質量合格的中藥,才能更有效的治療疾病。中藥早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更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對於保證身體健康很有幫助。但我們絕不能因某一些重要的副作用就對重藥全盤否定,實際上隻要使用得當,副作用都是能有效避免的。
最後的話
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在服用藥物前不要盲目服用,一定要謹遵醫囑才能避免給身體帶來傷害,避免出現得不償失的效果。找到一個資深的健康管理師,既有中藥西藥的經驗,又有膳食療法和營養療法的經驗,還有運動療法與音樂療法的經驗,可以做全麵的全方位的全息營養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