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三尖瓣反流是個什麽病?
心髒彩超之後,經常會發現這樣的診斷結果: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或者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這是什麽東西?是不是很嚴重的心髒病?
三尖瓣反流的定義
三尖瓣關閉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當血液經三尖瓣倒流時便發生了三尖瓣反流。 在大絕大多數患者中,這一情況發生於心髒收縮期,但是右心室充盈壓顯著升高與舒張性三尖瓣反流(TR)有關。 三尖瓣反流可為原發性(瓣膜形態異常)或繼發性(瓣膜形態正常)。 在彩色多普勒成像中,一些程度上的瓣膜反流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偶發事件。 實際上,二維超聲心動描記術已經證實了,50%-60%無症狀的年輕成人存在輕度三尖瓣反流。更小比例的成年人(高達15%)存在中度三尖瓣反流。
二尖瓣、三尖瓣輕度返流,這種描述見於心髒彩超的報告。每個人的心髒內都有四個瓣膜。即連結左心室和主動脈的主動脈瓣、連結右心室和肺動脈的肺動脈瓣、連結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連結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它們均起單向閥門作用,使血液隻能從一個方向流向另一個方向而不能倒流。當出現二尖瓣、三尖瓣返流,說明這兩個瓣膜在心髒收縮時,瓣膜合攏不良,也就是有點關閉不全,使左右心室的血液有少許返流到了左右心房。
實際上,二尖瓣或者三尖瓣有少量的反流是非常常見的,有60-70%的人存在輕度返流或者微返流,不要一看到瓣膜返流就心存憂慮。輕度返流對心髒的大小和功能影響非常小。不同的超聲科醫生檢查結果可能略有不同。此外,在不同的心功能情況,不同的心率的情況下,檢查結果也是有一定的差異的。中老年人出現二尖瓣、三尖瓣輕度返流的比較多見,這是一種退行性病變。年齡越大,瓣膜出現生理性退化越明顯,就像門用久了,用舊了,閉合不嚴了。除了退行性變之外,導致二三尖瓣關閉不全的原因,還有風濕性的病變、細菌性心內膜炎、缺血性心髒病等病理性情況。這些心髒疾患引起的瓣膜病變會存在其他的相關症狀,與老年性瓣膜返流比較容易鑒別。
二尖瓣、三尖瓣輕度返流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危害,也不會影響患者的心髒健康,所以不用過於的擔心,也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沒有相應的藥物可以吃,隻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護理,減輕心髒的負擔,並且平時定期進行複查即可。
二尖瓣、三尖瓣輕度返流這種情況不會自愈,隻要沒有器質性心髒病,一般不會發展到重度返流。嚴格來說,輕度二尖瓣、三尖瓣返流根本算不算心髒病,因為很多正常健康人也會存在。主要現在檢查儀器太精準了,瓣膜之間的極微小的裂縫都能被發現,就像如今胸部CT發現了許多肺微小結節一樣,其實都對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影響。
三尖瓣反流的病因
與其它心髒瓣膜病不同,三尖瓣反流通常發生在受其他心髒疾病影響的正常瓣膜中。最常見的病因是右心室擴大和血液從右心室流入肺部的阻力增大。阻力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長期重度肺部疾病,如肺氣腫或肺動脈高壓
涉及左心的疾病
罕見情況下,肺動脈瓣狹窄
右室代償性增大而牽拉三尖瓣瓣膜,導致反流。
其它不太常見的病因包括心髒瓣膜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大多由於靜脈注射非法藥物所致)、三尖瓣出生缺陷、損傷、風濕熱以及二尖瓣組織薄弱(黏液瘤樣變性)。
三尖瓣反流的嚴重的情況
三尖瓣反流常繼發於引起右室增大的疾病。對於二尖瓣、三尖瓣中重度返流,如果伴有胸悶、氣喘、頭暈、乏力等症狀,需要查明原因,是肺心病肺功能高壓引起的,還是先心病、風心病、心內膜炎等所致,根據心髒EF值評估心功能情況。綜合判斷後先使用藥物改善心功能,逆轉心室重構,防止發生心衰,必要時進行瓣膜修補、球囊成形術或者瓣膜置換手術。
嚴重的情況下,通常表現為疲勞、呼吸困難及下肢水腫。 其餘主訴包括腹脹及易飽。無瓣膜解剖學、心室功能或肺動脈壓異常的輕度或中度三尖瓣反流臨床上並不一定被判定為異常,但是這一情況預計存在於超過50%的無症狀年輕成人中。臨床上最重要的形式為繼發於左心疾病的三尖瓣反流,同時伴有三尖瓣環擴張。
可對受累瓣膜進行修補或換瓣;與二尖瓣手術相似,臨床上更傾向於進行外科修補治療而非瓣膜置換。三尖瓣手術的風險取決於右心室功能障礙的程度及伴發病的情況。 在左側瓣膜手術後再次實施重度三尖瓣反流手術具有高風險性, 因此,在實施初次手術時應考慮同時糾正三尖瓣反流。這種疾病大多被忽視,並低估其臨床影響。
三尖瓣反流的健康管理
1,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化心肺功能;
2,選擇健康的食療方式,延緩心髒和血管功能衰退;
3,適當補充功效營養素,增強心髒和血管功能;
4,保證健康的睡眠和飲水;
5,盡量避免有害的人工食品添加劑、各種化學製劑、環境毒素等等;
6,如果因為其它疾病需要用藥,一定要控製藥物副作用;
7,調整心態,完善心理健康保障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