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醫的哲學思考

(2020-07-18 05:26:29) 下一個

1,什麽是哲學?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按照詞源有“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裏,對於哲學一詞並 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哲學是 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 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曆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 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 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隻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範圍、 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世界的基本狀 態等問題。哲學根本問題又稱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羅素說,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 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 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 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2,中國的哲學

中國的哲學起源,無疑是《易經》。《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 ,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 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當然,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 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

《周易》具有本體意義的範疇是太極。太極是什麽?各家說不同。漢懦說太極元氣,函三為一,產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 產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朱熹說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宋儒說太極,大多與朱熹同。漢儒謂太極 是氣,是天地萬物之根,是對的。宋懦以理釋太極,不足取。張岱年先生說太極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統一體。如果說《周易》有本 體論的話,那麽太極就是。但是太極不像西方哲學所謂與現象對立的、是現象背後的唯一實在的本體。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 其中蘊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領域與學科都滲透著其思想內涵。尤其對於中醫學科 來說,無處不體現了其思想內涵對於醫學態度、醫學方式、醫學理念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想使得中醫發揚光大,就有必 要從《周易》理論視角去審視,去探析,爭取找到兩者的切合點,發揮《周易》對於中醫的指導作用。而且主要關注三個方麵的 聯係:其一,“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在中醫中提出“四氣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為指導思想,在中醫中提出了“ 防微杜漸”;其三,以“潛龍勿用”為指導思想,在中醫中提出了“不妄作勞”。

3,中醫的哲學究竟是什麽?

(1)中醫的能量哲學

從中醫的解剖學來看,似乎沒有西醫解剖學那麽詳細,但我們不可以僅僅看到可見的組織器官,這是西醫解剖學(或者說是機械 解剖學),更應該看到,或者理解到無形的、不可見的能量,那就是經絡與脈象等等,我們稱之為信息解剖學。

中醫的哲學源自《易經》,當然也是道家理論,所以有些學者稱中醫是道醫,實際上中醫與道醫隻是起源相同,也是有區別的。 中醫的理論中,包括了能量與時序(或者說是經絡與時間),這兩屬於無形的、不可見的能量,是本人在2018年闡述人體10大營 養素理論的精華,也是現代醫學中中西方醫學的結合點。

中醫講人體的能量從高到低分別是:道、虛、精、神、氣,而且道生虛、虛生精、精生神、神生氣、氣生形。從高到低,最後是 肉眼可見的(可見光波)組織器官,就是形,這才到達西醫解剖學的10大係統,而前麵的5級能量形式,西醫是沒有的。當然, 現代一些民間的能量醫學(替代醫學)也在研究能量,比如說人的意識與靈魂問題,並且認為人死後的意識與靈魂一直存在,隻 是進入到另一個平行宇宙(基督徒說的天堂或地獄)。在這一點上,與中醫的能量理論有些類似,但區別很大。

說到基督徒與《聖經》,也可以聯想到西方哲學。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聖經》,以及西醫和西醫解剖學,都是一貫的理論,也 就是征服、戰爭、分裂,在醫學醫療上就是與疾病對抗、殺滅、割除。這也影響到現代醫學的某些方麵,比如靶向醫學、對抗模 式、對抗性思維,這些也體現在國家之間的關係方麵。

相比之下,中醫以及中醫解剖學是人與自然的統一。用陰陽區分氣的性質,用三陰三陽區分氣的量變,用五行區分氣的運動趨向 。強調的是人體從可見的組織器官的形態,氣化上一步一步升而進入高級別的能量場,人是形氣神的統一體,具有靈魂的個體, 而且每個人不一樣。因此,西醫的處方權是可以大眾化的,不同醫生的處方可以是一樣的,每個人的體檢指標可以是標準化的數 據,人體就是一組數據。

(2)中醫的結構哲學

西醫的基礎來自生物學。西醫認為,人體就是由細胞組成;再繼續分,就是分子結構:DNA、蛋白質、脂肪酸等等,隻是能看得 見的物質,沒有意識、靈魂、思想等無形元素(雖然細胞裏麵也有ATP的能量轉化,但還是物理和化學上的)。而中醫認為,意 識、靈魂、思想等無形元素,對身體有具主導作用。因此,西醫是結構醫學,是機械解剖學,人體是一種靜態的機器,可以分離 的單獨器官,沒有思維、沒有信息、沒有生命的細胞團。在繼續分,到達微觀之後,比如進入誇克層麵,裏麵還是一個無限的空 間,這又回到起點,已經不是人了,隻是物質結構。

有些人無法理解了,我們再解釋一下:在誇克粒子世界,基本粒子沒有嚴格體積了,隻有光子,其質能可以無限小,但如果一定 要考慮其“大小”的話,它的大小與質能成反比。就是說,無限小質能的光子,其“體積”無限大。普朗克尺度是最小的,已經 不能再小,因為你如果分割普朗克尺度,無論你怎麽切割,得到都是一模一樣,無論你再怎麽深入看到都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 說你相當於在原地踏步。因此,西醫是創新理念與精密儀器的合象,從宏觀走向微觀。相比之下,中醫是髒象學說,又稱藏象學 說、髒腑學說,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來研究人體各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 學說,而不是西醫的髒器學說,這個是指通過儀器觀察或儀器分析人體的組織器官的病變,來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 卻與大自然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無關。

附:長度的自然單位,以作為標記。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普朗克長度由引力常數、光速和普朗克常數的相對數值決定,它大 致等於1.6x10的-35次方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個質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經典的引力和時空開始失效、量子效應起支配作 用的長度標度。它是"長度的量子",也代表著物理極限。

我們回到中醫。西醫是辨病論症的醫學(辨病論治、對病下藥),中醫是辯症論症的醫學(辯症施治、對症下藥)。因為中醫是 信息解剖學、信息病理學、天人合一、整體醫學。中醫源自道家,所以莊子的思想“至小無內,至大無外”,也可以完美解釋西 醫的結構理論。但是,中醫更加關注的結構,是大宇宙與小宇宙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與自然的三大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人 與社會的平衡,人類肌體五髒六腑之間的平衡。而且,人體內部有一套自我調整平衡的機製,不同病症的同一症狀,或同一病症 的不同症狀;這種自我調節能力,就是自愈力。

中醫三大平衡的思想,與現代營養醫學比較相似。比如,春天萬物複蘇,人們也會出門踏春、開始一年的工作。所謂一年之計在 於春。借助大自然的季節與人體的關係,提升陽氣、驅走寒氣。而所謂的邪氣,隻是比喻,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其中就包含季節 因素,比如寒氣、體虛等等。中醫講,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實際上是《中醫診斷學》裏麵講的八綱,比如上陽下陰,體內有熱, 就是男士的腎陰虛,陰陽失調;又比如女性的月經紊亂,血液下行不利,陰陽失調,導致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等。 人體的平衡,還講求相生相克(相成相毀)的關係,也就是互相生發(互相依托)以及互相克製(相互抑製)。五行相生相克裏 麵,講的也不是我們生活中的物種物體(金木水火土),而是事物的某種屬性,就好比物理學中的導電體或絕緣體。

總體來講,中醫是《易經》的具體應用:

1)陰陽共生共存:

六腑為陽,五髒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熱為陽 ,寒為陰;…。

2)陰陽互相轉化,此消彼長:

六腑的病可以轉化成五髒的病,或相反;表與裏、虛與實、熱與寒…都是可以轉 化的。

3)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實則虛,虛則實…

身體的最佳狀態:

陰平陽秘,形與神俱。

中醫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髒: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口、鼻、 耳;五體:筋、脈、肉、皮、骨;五華:爪、麵、唇、毛、發;五誌:怒、喜、悲、恐、驚;五液:淚、汗、涎、涕、唾;五聲 :呼、笑、歌、哭、呻;五音:角、徵、宮、商、羽;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五化:生、長 、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等等,都是相輔相成 的。古代隻講求平麵結構,而現代則提升到了立體結構,包括太極也是立體的,彩色的,這就是中醫的進步。

從物理學來講結構,紫外線是比紫色光波長更短的電磁波,其主要作用是化學作用;紅外線是比紅色光波長更長的電磁波,其主 要作用是熱作用,他們的頻譜都較寬,不是單一頻率,而是在一段頻率範圍內。中間部分才是可見光,也就是西醫解剖學的範圍 。但中醫解剖學超出了西醫解剖學的範圍,還包括不可見的紫外和紅外,尤其是能量和時序元素,前者是意識與思維,或者說是 小宇宙的靈魂,後者是指大宇宙的時序存在。

說起大宇宙與小宇宙,這的確是中醫哲學的核心。中醫認為所謂的大宇宙就是自然,小宇宙就是我們人體,而且相互之間是有關 聯的。作為小宇宙的人體,隻有與天地自然這個大宇宙,行為上一致時,也就是天人合一,才會讓生存與發展的效應最大化。這 才是中醫的診斷學與藥物藥性的基本觀。

(3)中醫的遁甲思維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就是病毒、細菌。中醫已經應用中醫護佑了中華民族5000年甚至一萬年,經驗十分豐富。而西醫隻是出現在 近幾百年,各種流行病都沒有控製住。比如,1348年歐洲有一半人死於黑死病、1803年路易斯安那州事件29000人感染黃熱病死 亡、1831年歐洲就因霍亂死亡90萬人、1906年僅美國南北戰爭中就有1316000人感染瘧疾一萬人死亡、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4000 萬人死亡、1976年天花造成了2萬人死亡、1981年至今大約2500萬人因艾滋病喪生、1991年30萬人感染了新型霍亂4000人被奪去 生命、2002-2003年SARS全球29個國家報告臨床診斷病例8422例死亡近千人、2009年美國墨西哥H1N1流感導致2萬人死亡、2020年 全球新冠肺炎病毒感染1000多萬人等等。

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場流行病,人們能夠說出它的來龍去脈,尤其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病毒是世界的病毒,各個國家不同水平的 科研團隊都要參上一腳,再加上有政治摻雜,調查起來根本就是群魔亂舞。好比此次新冠,蝙蝠、果子狸、穿山甲、蛇、竹鼠、 麂子,誰都想出個鏡,結果到最後都不能確定是不是動物身上來的。

因此,研究流行病,就是溯源,隻是科學,並不能解決流行 病。即使解決了這一期的流行病疫苗,還是無法避免下一期的流行病,而且疫苗也是具有有效率和有效期的,病毒一直在變異。

中醫是理論醫學,是經驗醫學,不是實驗醫學,也不是驗證醫學。用現代西醫理論的雙盲試驗來驗證中草藥,在方法上就錯了; 即使是可以采用雙盲試驗,但條件是完全不一樣的。中醫講求生命的功能與生命的狀態,可以不用解剖,自外傳內,感知人體內 部的變化(比如脈象學),是一種格物致知的過程。所以,麵對2020新冠病毒疫情,中醫的方法還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辦法來 對待瘟疫,短時間內,西藥和疫苗根本上無法得到,效果也不一定有。

格物致知,表麵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看似簡單,卻被稱為儒學史上的千古之謎。到底什麽才是“格 物致知”?這四個字原本沒那麽複雜,“格”的原本含義,就是陰盤遁甲的九宮格!其實遠古時期的人很實在,他們定下一個目 標後,以目標為“物”,再起遁甲局來“格”這個“物”,之後解讀遁甲局,得知吉凶禍福,便是所謂的“格物致知”!簡單講 ,“格物致知”,即用遁甲對事物進行探究,明了事物的發展,並為實現修齊治平打下基礎。“格物”不是隨意“格”的,而是要用遁甲的九宮格。

為什麽遁甲中的九宮格能夠格物?之所以能格物,因其來源於洛書,內含天地造化,包羅萬有。九宮也是一個太極,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通過遁甲的模式,將九宮套在某一事物上,便可得知該物的機理、特性、破缺,甚至是發展軌跡。一物原來有一身, 一身還有一乾坤。九宮是方的嗎?其實,九宮本沒有形狀,我們要格什麽,它就變成什麽。我們要格茶杯,整個九宮都是茶杯; 我們要格一個人,整個九宮都是這個人。說到底,“格物致知”並不是在格外在之物。遁甲就是一麵照心的鏡子。你認為是在用 遁甲格外物,實則格的是自己內心。心中有什麽,遁甲局中才能讀出什麽。“格物致知”之後,便是“誠意正心”。遁甲格出事 物的不足、內心的破缺,下一步便是修補心中的不足和破缺。之後再用遁甲進行新一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不斷重複向內求 ,提升自我。應用到中醫的生理學和病理學中,那就是基於人體結構不變的“格”(解剖學),觀察表麵的病症,而知道原本的緣由所在,即可對症下藥,因為幾千年來無數患者都是這樣的意與形,沒有例外,或者例外非常少。當臨床統計數據達到十分可觀的數值時,例外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有人說遁甲思維是一種唯心主義,是主觀臆斷,主觀推測。其實,如果沒有幾千年的實戰經驗與結果驗證,中醫的確就是如此, 事實上,中醫是驗證醫學。中醫從外部就可以看到內在的狀態,這就是上工治未病;得其意忘其形,不必了解內部結構。但西醫 就不同了,主觀就很多了。比如,西醫的外科手術,醫生常常弄不清楚,就用內窺鏡插進去,或者直接解剖看看裏麵的情況;先 進儀器用於檢測,是已病,把人體當做無生命的機器一樣看待。如果沒有緊急情況,就隨意打開髒腑,就破壞了髒腑係統的完整 性,漏掉了真氣。當然,外傷手術是另一回事,比如車禍,則是止血救命第一。

中醫裏麵,經絡是真氣的通道,將髒腑各方麵銜接起來,所謂一脈相承,就是按照血脈的走向,可以聯係一係列相關髒腑的脈象 和症狀。隻有真人,才可以看到真氣。現在很多人不相信中醫,原因主要是中醫裏麵的真人太少,大多數是庸醫,很多人就認為 中醫都是庸醫。所謂真人,是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中醫裏麵的真人,就是大 師。所以,中醫中藥是永久性的,黃帝內經有上萬年,看上去就一直沒有變化。怎麽可能有變化呢?一萬年,地球太陽宇宙,有 多大變化?人體內部又有多大變化?而西醫的儀器和藥物,一直就在不斷地更新,西醫解剖學也在不斷修正,指導西醫的物理、 化學、生物學等等理論,也在不斷地更新、修正。

3,中醫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講究的是“合適”,就是“剛剛好”,符合天理大道。而不是有些人說的不偏不倚,折中主義。比如中醫的毒,不是 西醫說的毒素、有毒物質,而中醫的毒是指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包含可見的和不可見的。這就很容易理解,中醫的砒霜也可以治 療疾病了,以毒攻毒,關鍵就在劑量上。現代醫學鼻祖、希臘醫生巴拉塞爾薩斯有一句名言:“萬物皆有毒,關鍵在劑量”。這 裏講的,還是可見的毒素,可以測量的。

在治療方式上,如果沒有糾正,反而助長,也是毒;自然物質對人類的影響,可能對化學物質影響更大;自然的物質,身體自己 可以選擇。這就是道:智慧更大。身體的道,自己完成平衡。這裏講的,是不可見的毒素,不可以測量的。中醫講:百病從口入 ,是藥三分毒。裏麵其實也包含惡語傷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毒也可以是意識或心態。這個就是中醫哲學的高深之處。

中醫講求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麵的養生理論。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 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 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麵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 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4)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 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麵:(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 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麵。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 生活起居行為調養。(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4)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5)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範 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製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 及民俗等文化。(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 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藥膳”之說。(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 、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由此可見,上層的養生是養心,中層是養氣補氣,下層才是養身體。中醫的治療方法,是身心醫學的治療方法;治療的結果,是 個體與醫生之間的合象。無形的更可以影響有形的東西,也就是現代醫學裏麵講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要。麵對新冠病毒肺炎,自 己的情緒和心態,會極大地影響人體的免疫力。這一切,都體現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中醫的中庸之道,還體現在哲學思想的統一。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社會)、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佛家的內心修行(自 我)。三大平衡、三大思想文化的載體,用中醫來統一於一體。體現了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理念。中醫就是中庸、 中正、平衡、和諧、致中和。致中和是充分達到中與和的境界。從而在幾千年上萬年的實踐中,總結出生命精氣神的本質。當然 ,我們並不否定西方哲學和西醫的偉大。西方哲學可以揭示物質層麵的奧秘,東方哲學則是揭示生命的精神層麵。兩者互補,才 是未來世界的大同。

從東西方文化接觸的角度來看,中西醫的差異,確實是不同話語之間的衝突。中西醫各有不同的學理,隻是,在這樣的不同話語 係統的對話或衝突中,要保持對話的有效性,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一基礎就是所謂的“共享知識”,或稱為共同的知識結 構。好在現代醫學出現了營養醫學,讓中庸之道展示了統一“共同知識結構”的哲學思想。

為什麽這樣講?

營養醫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問,整合了中醫學、西醫學及臨床營養學,並致力於研究營養素與疾病預防、治療、康複的關係。營養醫學是現代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營養學、中醫學中的養生學等學科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產生的一個交叉學術領域的綜合學科。它不但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與醫療實踐結合非常緊密。西醫要想走正確的方向,就要回到營養醫學的軌道上;中醫要想大發展,也要走營養醫學的路。這樣,中西醫才能結合,而它們的結合點就是營養醫學。在這一領域,藥物和營養得到高度的辯證的統一,營養醫學是現在乃至將來疾病治療的非常重要的一門新興學科,必將會迎來醫學界一場革命。

從中醫的哲學角度出發,無論是能量哲學、結構哲學,還是遁甲思維、中庸之道,都講求的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統一,而營養是人體健康與生命的根本,這個營養不僅包含了可見的營養素,也包含了不可見的營養素,比如能量與時序。從西醫的哲學角度出發,更加注重事物的微觀要素、物質實體、層次結構、具體形態、靜止質量和機械運動等等,從西醫的解剖學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因此,西醫看中檢測數據,以及標準化、精準化。然而,營養醫學中的模糊醫學可以與中醫結合,而營養醫學中的精準醫學又可以與西醫結合,而且精準醫學的精準營養學與西醫的藥物劑量是一致的,所不同的隻是前者主張來自自然的天然提取物,後者主張人工合成的化學製劑。

由此看來,中醫的哲學的確是萬能的,即使在現代醫學中,也可以擁有立足之地,這也是中醫可以經久不衰的天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