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的傳播,分為接觸傳播、空氣傳播和飛沫傳播。
接觸傳播:病原體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某種物質之後,新的宿體在直接接觸或者間接接觸之後造成的傳播。
空氣傳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微米)通過空氣流動導致的疾病傳播。
飛沫傳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飛沫核(>5微米),在空氣中短距離(1米內)移動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結膜等導致的傳播。但有專家證實:有的小飛沫(核)可以達到40米。
飛沫傳播的途徑與方式
飛沫傳播途徑
飛沫傳播,即空氣飛沫傳播,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一般情況下,飛沫傳播隻有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才可能實現,而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是相對安全的,距離2米以上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沒有外部條件(如風力)的幫助,飛沫噴射到兩米以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實際情況有很多不同。
飛沫傳播方式
1. 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噴嚏、咳嗽時經口鼻排入環境,大的飛沫迅速降落到地麵,小的飛沫在空氣中短暫停留,局限於傳染源周圍。因此,經飛沫傳播隻能累及傳染源周圍的密切接觸者。
此種傳播在一些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車站、學校、臨時工棚、監獄等較易發生。對環境抵抗力較弱的流感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經此方式傳播。
2. 經飛沫核傳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
飛沫核是飛沫在空氣中失去水分後由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所組成。飛沫核可以氣溶膠的形式漂流到遠處,在空氣中存留的時間較長,一些耐幹燥的病原體如白喉杆菌、結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傳播。
3. 經塵埃傳播(dust transmission)
含有病原體的較大的飛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麵,幹燥後形成塵埃,易感者吸入後即可感染。凡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的病原體,如結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種方式傳播。
飛沫的大小
病毒的大小為0.01-0.02微米;
冠狀病毒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直徑約0.1至0.12微米;
普通飛沫大小:0.002 - 0.1 微米;
病毒飛沫的直徑約為1×10-6~5×10-6m,也就是1-5微米;
大一點的飛沫大小1-20微米都有(細菌通常大一些);
還有就是飛沫的漂浮速度和高度。
1-5微米,可以直接侵入肺泡;
5-10微米,可以沉著在小支氣管;
10-30微米,可以沉積在支氣管;
人體的肺部
終末支氣管0.5微米;
細支氣管1微米;
小支氣管1微米以上。
病菌飛沫與粉塵的區別
病菌飛沫,通常有水分,或者粘液,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病菌;
粉塵通常很少水分,但可能含有有害氣溶膠、重金屬或有害化學製劑。
氣溶膠是液態或固態微粒在空氣中的懸浮體係。霧、煙、霾、輕霧(靄)、微塵和煙霧等,都是天然的或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大氣氣溶膠。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見大氣凝結核、大氣冰核)、太陽輻射的吸 收體和散射體,並參與各種化學循環。
空氣傳播的預防措施:
1.空氣隔離,在接觸可空氣傳播的疾病的病患是,應該佩戴口罩,患者自身也應該佩戴口罩,並定期更換新的口罩。
2.如果是在醫院,醫護人員應該嚴格按照消毒標準進行每日消毒。
3.在醫護人員接觸嚴重的傳染病患者時應佩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麵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資時應戴手套;
飛沫傳播的預防措施:
1.患者應該佩戴口罩防治唾液飛濺。
2.加強通風,定期進行空氣消毒。
3.患者與非患者應該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接觸傳播的預防措施:
1.盡量隔離於單間。
2.進入隔離病室或接觸患者及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資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汙染物品後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應盡量避免接觸病患。
3.該患者周圍物品以及周圍環境,應每天消毒,並用抹布使用消毒液擦拭。
附:PM與霧霾
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大氣中的固體或液體顆粒狀物質。顆粒物可分為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一次顆粒物是由天然汙染源和人為汙染源釋放到大氣中直接造成汙染的顆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鹽粒子、燃燒煙塵等等。二次顆粒物是由大氣中某些汙染氣體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之間,或這些組分與大氣中的正常組分(如氧氣)之間通過光化學氧化反應、催化氧化反應或其他化學反應轉化生成的顆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轉化生成硫酸鹽。
對顆粒物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按塵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可分為飄塵和降塵。習慣上分為:
塵粒:較粗的顆粒,粒徑大於75微米。
粉塵:粒徑為1~75微米的顆粒,一般是由工業生產上的破碎和運轉作業所產生。
亞微粉塵:粒徑小於1微米的粉塵。
炱:燃燒、升華、冷凝等過程形成的固體顆粒,粒徑一般小於1微米。
霧塵:工業生產中的過飽和蒸汽凝結和凝聚、化學反應和液體噴霧所形成的液
滴。粒徑一般小於 10微米。由過飽和蒸汽凝結和凝聚而成的液霧也稱霾。
煙:由固體微粒和液滴所組成的非均勻係,包括霧塵和炱,粒徑為0.01~1微米。
化學煙霧:分為硫酸煙霧和光化學煙霧兩種。硫酸煙霧是二氧化硫或其他硫化物、未燃燒的煤塵和高濃度的霧塵混合後起化學作用所產生,也稱倫敦型煙霧。光化學煙霧是汽車廢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通過光化學反應所形成,光化學煙霧也稱洛杉磯型煙霧。
煤煙: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炭粒或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飛灰,粒徑為0.01~1微米。
煤塵:煙道氣所帶出的未燃燒煤粒。
粉塵由於粒徑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性也不同,如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可以長期飄浮在空中,稱為飄塵,其中10~0.25微米的又稱為雲塵,小於0.1微米的稱為浮塵。而粒徑大於10微米的顆粒,則能較快地沉降,因此稱為降塵。
通常來說,粒徑在7-10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鼻腔,4.7-7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咽喉,這一階段還是可逆的,人體可以咳出來;但到了3.3-4.7微米時,顆粒物就要進入氣管和支氣管,在2.1-3.3微米時,顆粒物可以進入中支氣管;在1.1-2.1微米時,顆粒物進入支氣管末端;在1微米以下,也就是說PM1,就要進入肺泡血液,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
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超細顆粒物,極易被吸入肺內,沉積在肺泡裏。拜全國流行的灰霾天所賜,原本生僻的PM2.5,這兩年家喻戶曉。其實,在空氣中還有比PM2.5更小的微粒,比如粒徑小於1微米的PM1。別看個頭更小,但它比PM2.5更為可怕。因為它不僅能夠通過呼吸道輕鬆“黑客”侵入人體,甚至能潛伏到我們的血液裏不難想象對健康的危害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