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人生哲理99條(第二輯)(79):慣性思維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2018-03-24 12:42:58) 下一個

 

所謂慣性思維(psychological inertia,inertia thinking),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問題,仿佛物體運動的慣性。慣性思維常會造成思考事情時有些盲點,且缺少創新或改變的可能性。

 

讀書一直到大學畢業,找工作賺錢,然後結婚生子,然後等老養老,最後死去。這是一個現代人最普遍的慣性思維。又比如,生病了,趕緊去找醫生,吃藥貨打針或手術,然後回家休息幾天幾個月,再繼續工作等等。而且這些人認為:這才是一個人本來就應該有的真實生活。那麽,這樣的思維方式,到底有哪些盲點或缺陷?類似這樣的“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太多了。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它會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考角度:假如我們平時就注重養生保健,提高肌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把預防工作做好,就可以盡最大可能去避免絕大多數不該發生的疾病。這樣是不是更好呢?

 

慣性思維是如何形成的呢?簡而言之,慣性思維就是:人類的大腦經過不斷的練習和鼓勵,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去追求獎勵(更多的多巴胺)。所謂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的作用是把亢奮和歡愉的信息傳遞,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主要是由於它。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這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英國的科學天才貝爾納說:“妨礙人們創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慣性思維當然有很多的好處,我們不能否認。因為慣性思維實質上是人們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通過總結平時的經驗而產生的一些固定的思維模式。由於這些經驗和常識在解決問題時非常有用,於是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思維的定勢。有了這些定勢的存在,在處理同類問題時就能少走許多彎路,節省大量的寶貴時間。所以,慣性思維會隨著人的閱曆、經驗的豐富而增長。

 

但是,當我們遇到新的情況時,慣性思維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第一:它習慣性地運用舊方法處理新問題,經驗因此變成了一種針對思維的“枷鎖”;第二:它對思維創造性形成了強大的阻礙,對經驗的依賴容易使人失去創新的動力;第三:它在解決常規問題時對人的思維產生了許多教條式的束縛,讓人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富有變化。每一天都有無數的新鮮事物被創造出來,環境也在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也不再有絕對正確的理論,很多過去行之有效的常識早就被顛覆,全新的規則正在被創造出來。要準確地認知與適應這個新的世界,我們就不能再沿用舊習慣,也不能再固守頭腦中的那些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天敵”,但並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頓是物理學的鼻祖,牛頓定律一向被認為是物理學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從未有人懷疑過,但是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卻大膽揚棄,提出了宇稱不守恒定理,從而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敢於向權威挑戰,勇於對慣性思維說“不”,因此取得常人無法企及的成功。

 

在《反慣性思維》中,提出了六大改變看待和體驗這個世界的途徑,包括反常識、反依賴、反惰性、反定式、反從眾、反主觀。我們要跳出慣性思維的陷阱,就要發展全麵思維,不能依賴過去的經驗,也不能依賴他人,要從集體思考中跳出來,要發展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擴大視野,用靈活思考的方式、求知的多元化思維去應對世界的多變和差異,用創新的思考去突破慣性。

 

如何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這六條方法,需要做到:要打開思維,讓思維自由發散,要創造性地允許任何可能性,要嚐試多角度或逆向思考問題,個人覺得還要再加上一條,就是多實踐多犯錯,但也要注意要多總結,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反慣性思維的模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