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對垃圾分類與回收利用的認識曆程

(2016-06-02 04:25:58) 下一個

學生時代,從來沒有考慮過垃圾問題,比如說:垃圾是如何來的?為什麽會有不同類型的垃圾?垃圾還需要回收利用嗎?如何減少垃圾呢?

 

文革末期那個年代,大多數家庭都是居住平房,房間地麵基本上都是泥巴地,相對幹淨的就是四合院老式閣樓的木製地板,很少有水泥地麵的。家裏的垃圾主要是泥土、紙張以及生活垃圾等,也就是廚房裏麵的垃圾為主,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有機垃圾(又稱濕垃圾)。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現代人很少了解,那就是用過的白酒、醬油、醋和罐頭聽子等的玻璃瓶罐以及牙膏袋子,都是可以去商店交換的,這在購買新的商品時也是必須的一個條件。在當時那個物資缺乏的歲月,也算是一種回收利用了。而醬油、醋以及香麻油等,一般都是去國營糧油食品店分裝,自己帶瓶子去,還要糧票郵票的,買大米要自己拿米袋子去。

 

 

 

 

那時,還有一種這樣的職業收破爛,一些人挑著擔子穿行於大街小巷,吆喝著“收破爛”。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破爛”,什麽破銅爛鐵、鍋碗瓢盆等等,破爛王覺得有價值,就收了(大躍進的砸鍋煉鋼就不說了)。除了這些可以回收的可再利用的廢品,還會有收烏龜甲魚的外殼、雞內金、橘子皮、雞毛、頭發、廢舊塑料、廢舊玻璃等等,似乎是用來做藥材或其它工業原料。偶爾會聽大人們講某某人在工廠偷竊廢銅爛鐵去賣,被工廠的保衛人員抓了,送派出所。這個現象,在後來就是比較普遍的了,不僅偷廢舊的,也偷嶄新的,而且還是集團作案。

 

 

 

 

80年代之後,商品經濟開始了,市場上出現各種有外包裝的商品,塑料製品大量出現。這在以前是非常少見的。有外包裝,就意味著有垃圾,尤其是以塑料和紙張為主,城市的垃圾就開始隨風飄舞了。雖然後來一些年份出現的外包裝,有很多都是可以利用的各種器皿(比如保溫杯、茶杯等)或家用電氣(比如電飯鍋、高壓鍋等),但這類商品雖然隻是一種促銷手段(有些人就是要這些東西,而直接將藥品扔掉,造成浪費,因為都是公費醫療),還是會有各種外包裝、內包裝。這在當時,大家都覺得是很自然的現象。後來又出現高檔包裝,或者說是豪華包裝,加上廣告,商品價格就開始大大上漲,而有些高檔包裝幾乎是完全沒有用的,垃圾就越來越多。

 

 

 

 

有一年公差去北京,第一次看見北京大街上有兩種不同的垃圾箱: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當時就覺得北京太偉大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對回收利用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說過去曾經有過,但也隻是家裏做做,因為可回收的廢舊物品是可以賣錢的。而北京是倡導全社會做回收,減少了破爛王在大街上吆喝。相比之下,我所在的小城市,還沒有做到這一點。當然,後來公差去上海,也是有這樣的發現和感受。猛然發現,中國的大城市在這方麵還是比較前衛的。

 

90年代,市場上出現大量的罐裝食品,有金屬的、玻璃的、紙質的、塑料的。當時覺得很時尚,不使用紙張包裹的,而現在回想起來,很多都是屬於垃圾食品或不健康食品,裏麵的添加劑不知道有多少,因為保持時間要延長,都不是新鮮的。而這些瓶瓶罐罐雖然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也有很多人隨處扔掉。超市的包裝袋,也由原來的紙袋子變成了塑料袋;菜市場的個體戶開始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城市的垃圾站越來越大。

 

街頭餐飲業的出現,更是加重了垃圾的產生。首先就是煤炭,大多數餐館都是采用傳統的蜂窩煤,也有一些是散煤。然後就是一次性的碗筷、塑料袋,還有後來出現的一次性飯盒、盤子、碟子、筷子、勺子、桌布等等。地溝油是後來的事件了,這可不是什麽好的“回收利用”,完全的損人利己!

 

 

 

 

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市場出現過大量的進口洋垃圾各種進口衣服,而且都是用過的舊衣服。後來,電視新聞公布了檢查結果,這些進口洋垃圾,很多都是病人或死者的衣物,甚至有些還有血跡。真的太惡心了!

 

2000年之後,中國各大中小城市基本上都有開始宣傳垃圾分類,隻是力度不同。當小城市的垃圾分類出現兩類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有了34類不同的垃圾分類。當然,北京上海很大,不同城區的管理辦法也是有差別的,但總體上講,沿海城市和旅遊城市,在城市垃圾分類上要好過內地和中小城市。

 

 

 

 

有一年去日本遊學,更是讓人大開眼界。社區的老太太們會敦促每個人購買垃圾袋,將垃圾分類,並按不同時間放置在垃圾場所。而且可以用的大型物品,比如電視機、打印機、床、桌椅等等,都是放在門口,並在上麵貼一張紙條,大概意思就是說:此物可以用,如果你想要,請你搬回家。

 

 

 

 

剩飯剩菜,是國人滿足了基本生活之後出現的食品浪費現象。同時,這也表明國人大吃大喝的同時,並不關注自己的健康和飲食,尤其是營養平衡問題,而剩飯剩菜也是地溝油的主要來源。台灣的地溝油事件,小崔說:這充分證明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據說大部分剩飯剩菜都是拿去當動物飼料了。這樣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動物吃了,最後還是被人吃進體內了。惡性循環!

 

到了加拿大之後才發現:加拿大的垃圾分類,是非常重視的,因為在移民局就會有這樣的宣傳,或者說教育。尤其是加入《加拿大華人環保協會(CCEA)》之後,這種教育就是常態化了。加拿大的垃圾分類,在公寓和獨立屋是有區別的。公寓就比較簡單,隻分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而在可回收垃圾中,並不十分注重紙張和瓶瓶罐罐的分類;獨立屋的垃圾分類,不僅有種類更多的分類,還有時間要求。大街上的垃圾箱,越來越漂亮,但分類隻有兩類,這一點與大多數城市的垃圾箱差不多。當然,有些地方有更多的不同類型的垃圾箱。廢舊電池和燈泡,在加拿大絕對是環保回收的。

 

 

 

 

其實,後來也了解到,加拿大的食品浪費也是很嚴重的,雖然這個表明加拿大人不會吃過期的食品,但很多沒有過期的食品,加拿大人也可以隨意丟棄(主要是灌裝食品)。隻是因為不喜歡吃,這個可能與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略高於中國有關,也可能與加拿大是個多元文化與多元食品的國度有關。

 

在廢舊衣物、廢舊床鋪和廢舊電器等方麵,加拿大的問題與中國的問題不同,因為中國有收破爛和回收站,很多窮人吃不飽,穿不暖,廢物利用是比較普遍的。而在加拿大,就有一個比較普遍的二手貨市場,而且還有汽車這樣的大件商品。另一方麵,加拿大在這方麵的浪費比較嚴重,因為沒有收破爛和回收站,很多相對比較好的東西,就會被人扔掉,尤其是對於國際學生和經常變換工作的人來講,這種浪費十分嚴重。本人就在學校公寓的大樓附近撿到過打印機、複印機、掃描儀等等,都是可以用的。還有一些廢舊電腦、電視、電爐等等,沒法用。如果有人撿到後,回家略微修理一下,還是可以用的。這在中國是很多人做的事情。

 

 

 

 

當然,加拿大一些社區有舊衣物捐贈站,很有特色。相比之下,在中國,就是各個單位或居委會組織的給山區或災區收集這類物品。物物交換,是加拿大一大特色,尤其是《加拿大華人環保協會(CCEA)》曾經組織過這類活動,也是一種節約與環保。

 

當今人類,在食物與商品方麵的消費數量是十分驚人的,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隻要看看新聞、看看身邊的垃圾桶垃圾箱,我們也應該感覺到:為了下一代,垃圾分類、回收利用、保護環境,真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