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也談“選擇性反腐”
反腐,是世界各國政府部門的共同目標,尤其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
最近幾年,網絡或媒體中出現了一個新鮮的名詞:選擇性反腐。大概意思就是:當今中國政府(或者上層領導者)大力反腐,卻隻是針對部分“釘子戶”官員的有目的反腐,而放過自己身邊的所謂“紅二代”,或者自己的“圈內人”。
“選擇性反腐”就是排除異己、雙重標準,這種做法絕對不是什麽新鮮事兒,各個朝代、各個政府都有這種事情。問題是過去沒有這個說法,現在為什麽會提出這個“選擇性反腐”?答案很簡單:冷戰思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又一次“唇槍舌戰”。
首先看當今中國政府(或者上層領導者)的反腐,是否真的有這個“選擇性反腐”的嫌疑。在過去兩年中,這場反腐風暴已經讓成千上萬的官員落馬。如果說“紅二代”受到保護,那麽薄熙來、周永康是什麽?如果說“圈內人”受到保護,那麽福建浙江為什麽也有落馬官員?
事實並非如此。提出“選擇性反腐”的人士,抨擊中國政府反腐在先,是一種慣性。由於反腐過程的時間差,也即處理案件需要時間,有先後公布順序。當出現“沒有選擇性”的反腐時,結果隻能是“冷戰思維”的一次挫敗。當然,我們也不能說他們是短視或短見,而隻能說是一種“選擇性思維”。
再看“紅二代”或“圈內人”的政商分離。有一種觀點,說是給這些人時間完成政商剝離,以便讓他們有理由在“反腐”運動中得以豁免,不受追究。其實,政商結合,官商勾結,也不是什麽新鮮事兒,曆來就有。可政商分離絕不是一個一次性的作業,肯定是反反複複,需要時間的。筆者覺得,正因為“紅二代”或“圈內人”的影響太大,就需要更多的時間找到確鑿證據。這個觀點,表麵上似乎是在為“紅二代”或“圈內人”找理由,但有沒有反過來想:第一種觀點也是一種“理由”?一種“選擇性思維”的存在理由?
有點繞口了。
前幾天,幾個朋友春節聚會。其中一位談到自己身邊的國內XX城市的人士,說XX城市沒有一個好人,自己每次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都是因為這個XX城市的人,而恰恰不是其他城市的人。
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當自己第一次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確可能是因為XX城市的人引起的。而第二次不順心,也許不是這個XX城市的人,但自己並不在意,因為不是第一次,也就習慣了。可以後多次出現自己不順心的事情時,自己就會把過去所有的事件聯係起來,從頭開始,數落一番;因為第一次的傷害太大,刻骨銘心,便會發現幾乎都是這個XX城市的人,挑選了自己的考慮對象,而實際上,就把其他城市的人忽視掉了。這就叫做“選擇性思維”。
“選擇性思維”的出現,隻是一種先入為主式的主觀臆斷。當今中國政府(或者上層領導者)的反腐行為到底是不是“選擇性反腐”,隻能由曆史去評判,而不是網絡或媒體中那些吸引眼球的“選擇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