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談談入睡抽動的起因與處理

(2014-12-19 14:48:06) 下一個
 

談談入睡抽動的起因與處理

 

 

入睡抽動Hypnic jerkSleep start-working是指人們即將入睡時肌肉不自主的攣性抽搐,肢體類似抽搐的“跳”,經常像是高處落下的感覺,並很可能導致驚醒。兒童、睡眠時間不規則的人有較高的發生機率。

 

    另一個定義是“肌抽躍myoclonic jerk)”,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地抽動,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雖然在情況較為嚴重時,肌抽躍症是一種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軀體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躍(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與身體健康沒有什麽太大的關係。很明顯,入睡抽動不是肌抽躍,前者是偶而的幾次,後者是持續的多次。

 

    成因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的研究,發現入睡抽動具有廣泛的潛在原因,其中包括:在晚上焦慮咖啡因壓力劇烈活動。這種奇怪的下降感和肌肉抽搐是一個臨睡肌陣攣性抽搐。近70%的人的經驗隻是在打瞌睡的這種現象。

 

    大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個沉睡的過程中自然的一部分,很像慢的呼吸和心跳降低。研究人員之間的普遍共識是,肌肉開始鬆弛,進入一個寧靜的狀態,進入睡眠,大腦的感官這些放鬆的信號和曲解他們下降的跡象。然後大腦將信號發送到手臂和腿部的肌肉,試圖重新恢複平衡。大腦中的這種誤解,也可能是“下降”的夢,伴隨著下降的感覺。這些“夢”是不是真的正常的夢,因為他們不是從REM睡眠,而是身體的感覺像一枕黃粱或幻覺。

 

    入睡抽動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種理論認為,在個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會隨之放鬆。網狀啟動係統(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RAS)負責控製這一轉換過程,入睡抽動可能僅僅是網狀啟動係統資料出錯時產生的一種副作用。另外一種更有趣的解釋認為,人腦是基於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應激反應模式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出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到什麽東西。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會突然收緊,導致入睡抽動。

 

    與“入睡抽動”或“肌抽躍”不同的另一個理論,是肌肉顫搐(muscle twitch,或者說是睡眠錠(sleep spindle

 

    事實上,除了眾所周知的“入睡抽動”,非快速眼動睡眠(即NREM)第二階段出現的“睡眠錠”也可能會導致“肌肉顫搐”。

 

    睡眠錠是多見於丘腦和大腦皮質的一種特殊的腦電波,其具體表現為腦電波突然出現大幅劇烈震蕩,此時可能伴隨身體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動。

 

因為入睡時,大腦皮層大部分神經處於抑製狀態,但仍有部分神經比較活躍,發出一些微弱的運動指令引起小腿抽動。睡眠中的這種抽動現象屬於條件反射的一種。隨著睡眠的加深,四肢極度放鬆,大腦通往下肢的運動指令係統非常微弱。與此同時,大腦操縱能力很低,抑製下肢條件反射的力量微乎其微,使下肢處於容易出現條件反射的狀態。這時如果稍有原因,就容易產生下肢抽動的條件反射。這種現象是往來於脊髓和下肢之間的條件反射指令引起一種誤操作的結果。成年女性每5人中就有1人有過這種經曆。多發於貧血、腎髒有問題或孕婦的身上。

 

睡眠中的肌肉顫搐睡眠錠在嬰兒身上更常見。研究者認為這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一過程在沒有外界刺激幹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這倒也能說明為什麽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另有研究發現,睡眠錠的出現有助於將新信息與現有知識進行整合,這也為“抽搐睡眠學習”假設提供了一些支持。

 

    另外,睡眠錠可以幫助我們安睡。丘腦的腦電活動頻率與保持平靜睡眠的能力有關。而產生於丘腦的睡眠錠能夠在外部突然出現聲音刺激時保護睡眠。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係(Harvard Medical School's Division of Sleep Medicine)的一項研究表明,腦電波中睡眠錠出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禦外界幹擾保持睡眠的能力越強,相應的睡眠質量也越好。

 

    “入睡抽動”與“肌肉顫搐”的區別。

 

    表麵上看,“入睡抽動”和“肌肉顫搐”雖然成因不同、目的不同,但似乎都會導致肌肉突然抽搐。那麽這兩者的外在表現有什麽區別呢?萬一半夜把自己抽醒了該如何區分呢?

 

    1抽搐的模式不同。

 

    入睡抽動形成的原因尚無定論,但不管是因為網狀激活係統出現係統bug,還是大腦產生墜落的錯覺,相應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入睡抽動也常常被“邪惡”地描述為“像觸電一般全身顫抖”。

 

相對地,睡眠錠造成的肌肉顫搐,其目的是學習或鞏固對肌肉的控製,因而局部抽搐更為常見。就像木偶師在學習如何操縱人偶時,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畢竟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2抽搐的結果不同。

 

入睡抽動時個體並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後往往就抽醒了。當肌肉疲勞或缺乏睡眠時,抽搐情況會更加嚴重。這似乎也太不給力了!越是需要睡覺的時候,身體就越不受控製的亂抽抽!不要擔心,你隻是在睡眠的第一階段被吵醒了,損失不大。隻要平心靜氣繼續努力,10分鍾後,又是一尊睡神!

 

睡眠錠出現在睡眠過程中,同時睡眠錠本身有保護睡眠的作用。所以很可能抽了半天自己沒醒,倒把睡在旁邊的人嚇醒了……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其下場的慘烈程度取決於被吵醒的人是否具有暴力傾向……

 

    隨堂測驗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某青年剛剛瀏覽了果殼網的最新文章。然後,他決定關機睡覺,上床躺倒,氣氛祥和而隆重。就在大家都以為他已經睡著的時候,突然間這位童鞋虎軀一震,猛地一抽,把一旁的你嚇了一跳。

 

問題來了:抽搐的原因到底是入睡抽動?還是睡眠錠造成的肌肉顫搐?自檢方法非常簡單,馬上問這位青年一個問題:你抽了吧?如果他回答你,說明是“入睡抽動”;如果他睡得很沉沒反應,說明是“睡眠錠”,學習呢。

 

處理措施:

 

1,睡前不要有太劇烈的運動,好好放鬆,洗個熱水澡;

2,睡前要找適合自己的辦法,緩解精神壓力或精神疲勞;

3,輕音樂、熱牛奶、泡泡腳,也是不錯的選擇;

4,中年人要注意補充鈣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谘詢你的營養健康師或營養健康顧問;

5,平時的肌肉訓練或體力訓練,要注意各方麵的平衡與頻率,不要著重單一的運動形式;

6,心態要適當調整,工作一段時間後,要學會放鬆度假,讓自己身心去接觸大自然,遠離工作環境和市區的繁雜。

 

最後談談與抽搐相關的病症。

 

    抽筋muscle crampcramp是抽搐的俗稱,是大腦功能暫時紊亂的一種表現。人體肌肉的運動是受大腦控製的,當管理肌肉運動的大腦有關細胞暫時過度興奮時,就會發生不能自控的肌肉運動,可局限於某群肌肉或身體一側,或波及全身,即抽筋。這個症狀分為清醒狀態下的和睡眠狀態下的兩種。

 

    一般入睡抽動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致周期性肢體抽動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可能變身成“抽搐男”或者“抽搐女”,並導致失眠。針對這種病症,建議檢查腦圖和腦CT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基本上確定是由於缺鈣、缺乏維生素、運動過度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或者睡前太興奮而引起的

 

    睡夢中數次因下肢抽動而驚醒,難以安睡,為肌肉陣攣綜合征Myoclonus syndrome也就是肌抽躍症,屬於比較嚴重的病理性“肌抽躍myoclonic jerk)”。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找醫生尋求抑製反射的藥物治療。許多人都有過在夜間睡眠過程中出現小腿抽筋的經曆。小腿抽筋實際上是神經肌肉異常興奮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痙攣,此時肌束的牽拉強度明顯大於肌肉正常收縮時肌束的牽拉強度,因此,小腿抽筋時會有酸脹或比較劇烈的疼痛感覺。一般情況下,發作時可持續數秒或數十秒。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是因為本身就有潛在的癲癇epilepsy,這種病症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表現會相對明顯。癲癇病屬於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又稱為神經退化性疾病,是一種大腦和脊髓的細胞神經元喪失的疾病狀態。大腦和脊髓由神經元組成,神經元有不同的功能,如控製運動,處理感覺信息,並作出決策。大腦和脊髓的細胞一般是不會再生的,所以過度的損害可能是毀滅性的,不可逆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以導致功能障礙。

 

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Alzheimers DiseaseAD,阿爾茨海默氏病,也叫老人癡呆症)、Parkinsons diseasePD,帕金森氏病,也叫老年震顫性麻痹)、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額顳葉癡呆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or Motor Neuron DiseaseALS or MND,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或者運動神經元疾病)、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路易體癡呆)、Huntingtons (chorea) disease(亨廷頓(舞蹈)病)、Kennedys disease(肯尼迪綜合症)、Neuro fibromatosis or Von Recklinghausens disease(神經纖維瘤病)、Epilepsy(癲癇症)、皮克病(Picks disease)、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Prion Diseases(朊病)以及混合性癡呆(Mixed DementiaMD)等等。除了癲癇症,早期的帕金森氏病(PD)引起的肢體震顫和肌痛痙攣,很容易被人們忽視。

 

    此外,大腦皮質運動區及其下行纖維、基底節、腦幹、小腦、脊髓、周圍神經以及肌肉各部的病變均可引起不自主運動。如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扭動痙攣由新紋狀體病損引起;節律性與局限性肌陣攣與下橄欖核、齒狀核及紅橄欖束的損害有關:舞動運動為對側腦底核的病變所致;震顫可由紋狀體、小腦及小腦有關的結構或額葉病變引起;肌束顫動見於運動神經元病變等。不自主運動可因生理或精神因素引起,但大多為器質性病變所致,主要見於感染、中毒、變性、遺傳和家族性發育異常等疾患,也可見於腦血管病、外傷、腫瘤等。臨床上稱為“痛性肌痙攣(muscle spasms)”,即不自主運動或稱異常運動,為隨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塊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現不自主收縮。是指患者意識清楚而不能自行控製的骨骼肌動作。臨床上常見的有肌束顫動、肌纖維顫搐、痙攣、抽搐、肌陣攣、震顫、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和扭轉痙攣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