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中國副總理王歧山在中國銀行倫敦分行80周年的晚宴上,當著數百位銀行家的麵,直言2008年金融危機的起因就是金融人士因為“貪婪”而忘了基本戒律。這種直言坦率,讓全場頓時鴉雀無聲。因為他一語道破了資本主義的本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得很清楚,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和動機是追求資本價值的無限增殖,是通過榨取剩餘價值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一點正是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東西,使得“貪婪”成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這句話並不表明中國不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雖然“貪婪”有時候也具有代表積極的意義,比如“貪婪的愛情”、“貪婪的求知”,但大多數情況下,“貪婪”是指一種多欲而不知滿足、貪得無厭的欲望,是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利益、物質財富或肉體滿足的欲望。貪婪的個體往往被視為對社會有害的,因為他們的動機常忽視其他人的福利(經濟學的解釋,假定市場經濟是零和博弈)。然而,貪婪漸漸為西方文化所接受,因為獲取財富的欲望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宗教中,“貪婪”被列為基督教的七宗罪之一,撒旦之一的瑪門(Mammon)便是代表貪婪。佛教徒相信,貪婪是基於將物質財富與快樂錯誤地聯係在一起所致。這種錯誤是由於被某一事物積極方麵誇大的印象所迷惑引起的。很多宗教甚至有“禁欲”的教規,這個“欲”,就是最主要的貪婪之一。可見,宗教對於貪婪的認識是何等之深。
有人說,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此話有一定道理。不過,如果說滿足人類貪婪的欲望,就是人類奮鬥的方向,並視之為最高教條的人,隻能夠是擁有“貪婪天性”的動物本能,而非人性。貪婪與奢侈是姐妹,欲望與生存是兄弟。我們也不否定一定程度的欲望,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積極因素,但我們這個社會和曆史條件下所定義的人性,必定是以愛為基礎,將人類所謂“貪婪天性”限製於人性之中。這才是社會穩定與和睦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