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說:“對於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誌達到目的的狀況,而意誌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永遠無止境。”
由此可見:人類對欲望的無止境的追求,決定了人生的痛苦。一旦追求實現了又會如何?是否會帶來永遠的快樂?遺憾的是,人類從來都是向往得不到的東西,一個欲望得到暫時的滿足,新的欲望緊接著又會產生。社會在發展,人的欲望也隨之不斷提高。如果沒有追求又如何呢?就容易對人生產生厭倦,所以人總是在追求和厭倦間痛苦地徘徊著。這就是人類的悲觀與樂觀的交替心理。
在芸芸眾生中,絕對的悲觀者或是絕對的樂觀者都隻是少數,大部分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閱曆的豐富,在悲觀和樂觀之間不停地搖擺。雖說樂觀的人相對要豁達一些,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隻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將人生比作河流,這河流中處處隱藏激流和暗礁,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等待著他的是什麽,突如其來的重大挫折和打擊往往會使人變得意誌消沉,轉而成為悲觀主義者。所謂“半杯水理論”,是說世界上有兩種人,當他們在觀察半杯水時,一種人看到的是杯子裏有一半是滿的,而另一種人看到的則是杯子裏有一半是空的。這就是樂觀與悲觀的區別。
沒有悲觀主義,你就在機會中看不到困難,整天生活在“真是樂死人”的狀態中,做不到“居安思危”;而沒有樂觀主義,你就在困難中看不到希望,整天“悲觀厭世”,這是很危險的。人類就是這樣,一直在樂觀中看到悲觀的未來,在悲觀中看到樂觀的現實。有一種人生信條:不要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筆者認為是值得思考的。運用中庸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悲觀時刻就中庸,樂觀時刻就積極。實在是一種有創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