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對“無知”的心理學分析

(2014-02-06 14:57:12) 下一個

 
 
所謂無知,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本來,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聰明,必定有這樣那樣的認知缺陷,這是客觀存在。我們的一切知識與經驗,都是來自學習和生活。即使是生命100年,也有學不完的知識。所以說,聰明人是不會說自己很聰明,更不會說別人無知。
 
在生活中,在網絡上,我們時常遇到這樣的罵街:你很無知!無知得很!如此等等。撇開朋友之間的玩笑話不說,從當事人的說話口吻來分析,顯然是出自一類自認為高人一等、無所不知的人士。這個世上誰會無知?即使是乞丐,也有兩把刷子。如果沒有一定的乞討經驗,那乞丐早就死光光了。因此,喜歡說別人無知的人,其實是自己對事物的一知半解罷了。他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的一麵,認為他人不知道;而他人談及的一麵,自認為他人是錯誤的。錯與對,在不同價值觀共存的社會裏,什麽才是標準?
 
維基百科:西方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達克效應(D-K Effect,Dunning-Kruger Effect)。意思是:水平差的人反而自認為很牛叉,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這個錯誤認知來源於這些低水平的人不能夠辨別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越是聰明、有知識的人越容易自我懷疑。聰明人會更容易認識到每個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是會犯錯誤的。他們明白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想不到的情況。所以他們做決定更會留有餘地,更會聆聽別人的想法。一個開放的思維(open-mind)也正是聰明的標誌之一。
 
不過,有人拿出一句中國成語:無知者無畏;無知者無罪。這又如何解釋?
 
其實,這前半句也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思。什麽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麽都不會害怕,果真如此?無知者無畏,似乎在中國文革期間比較流行。那時侯,社會上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就是以“無知”為榮、以“大老粗”為榮,“知識越多越反動”。“無知”不僅光榮,而且還可以任意胡來,無所畏懼,甚至能使“有知者”斯文掃地。其實,這就是一種人性的悲哀。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些人已經認識到文革的錯誤了,開始道歉了。道歉雖然遲了點 ,但也是一種從“無知”轉變成“有知”的過程,是明了事理的人。
 
後半句則是講的就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應該無罪。網友對於這樣的判斷分析指出:當我們不對“罪”這個概念作出明確清晰的界定之前,而拿來用,就一定會犯“用自己的價值判斷來代替自己的認知”的偏見,或隻是在“表達自己的一個價值判斷或喜好”而已。這樣做,唯一有意義的隻是,讓大家明白了你“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而已。 
 
世上還有一種無知,就是缺乏善心,不明事理。佛教講:無知就是不明。雖然講的是佛教,但對於凡夫俗子也是一樣道理。在生活中,人們對各自不同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執著,從而造成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的障礙,缺乏尊重和理解,就喪失了對話的前提和基礎。這些都是無知的某些方麵,但絕不是說某某人一無所知,沒有學曆或知識。
 
在當今虛擬的網絡中,隨處可見“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情形,這種無所忌憚,其實就是一種語言暴力。具有心理陰影的人,往往使用語言暴力來發泄自己對社會或人性的不滿,讓自己扭曲的心態得以釋放。好在我們這個社會還是善良的人士、理性的人士居多。值得推崇的,應該如淨空法師所言:佛法無邊,善心永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