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人生哲理99條(97):用“中觀主義”的態度麵對人生

(2014-02-19 05:21:47) 下一個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處世態度。因為人生觀念不同,生活經曆不同,處世態度也往往大相徑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宗教教徒大多是消極而悲觀的。因此,很多人認為選擇宗教作為信仰,隻是老年人的事,除非在事業或情感上遭受了重大打擊。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亦或其它宗教,我們在教堂、佛堂等地看到的年輕人很少。由於這種誤解,使得許多人自決於智慧與真理的大門之外,或置身於物欲橫流的紅塵,或糾纏於政治鬥爭的漩流,這都是非理性的。筆者並非任何宗教教徒,也不鼓勵大家去信奉什麽宗教,因為宗教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隻希望人人都是能夠把握智慧與真理思想的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天資+熱情+機遇”。這裏,“天資”是先天的,“機遇”是後天的,唯有“熱情”才是現實的。天資是你與生俱來的某種天分,讓你靠直覺就能感受或理解某個學問的本質、道理及用途。當你了解自己有能力做什麽,就能知道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讓天賦自由的人,都認為工作就是深刻喜悅的來源。許多人在某方麵有天生的能力,卻不認為那就是自己的天職。熱愛工作的人常說自己很幸運,自認沒有成就的人反倒會說自己運氣不好。若缺乏適當機遇,你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天資何在,或這份天資能創造多高的成就,而機遇隻是看你能否獲得、創造,及如何把握、是否把握。

 

當我們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或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時,就樂於主動參與,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反之,則會有意識地回避、抵抗,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采取的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他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幾乎一生都在周遊列國。在他遊曆期間,遇到很多挫折,包括隱士們的冷嘲熱諷,但他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立場,仍“知其不可而為之”,積極實施治國平天下的誌願。在理想無法實現時,亦不輕言放棄,轉而在學生中推行自己的主張,成為一代宗師。

 

與孔子把握“智慧與真理”的積極入世的態度相反,曆史上還有許多消極避世的隱士,他們無法接受現實社會的汙濁,轉而寄情於山水之間,過著淡泊無為的消極生活;更有許多追逐名利仕途的小人,他們利用職權、金錢、關係等資源,為自己謀求私利,獲得的是“名”與“利”,拋棄的是人性與道德。這是一種看似“積極”的態度、實則比消極更猥褻人性的人生觀。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自古誰無死?以死亡來衡量,人類的一切奮鬥和努力都是徒勞。曆史上多少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旦死後,豐功偉業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即使權傾一時,即使富可敵國,即使名滿天下,這一切在死亡麵前又顯得何等蒼白!

 

人間有善、惡兩種力量。在“人之初,性本X”的論點中,“X=無”之說,是筆者比較推崇的,也就是說:人之初,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一切都與個人性格及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相關。這裏凸顯了教育與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看出實施這一“教育與學習”行為的主體――人本身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性。俗話說:積極心態的人,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光明;消極心態的人,即使在光明中,也隻能看到黑暗。這裏的前者,就具有“善”的種子,後者就剛好相反。一個沒有貪欲的人,欲望不會成為他的牽掛;一個沒有嗔恨的人,嗔恨的種子不會在他心中發芽;一個沒有愚癡的人,無明不會遮蔽他智慧的眼睛。

 

人生有悲、喜兩種情感。文學作品對現實的反映還停留在生活表層,沒有深入挖掘苦樂產生的實質。悲觀、樂觀產生的原因是什麽?對於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樂觀主義者,或者由於天性比較開朗,對什麽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於結果;或者由於對人生無知,沒有遠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於出生優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為科學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而悲觀主義者,或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被懷疑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或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對社會及世界采取對立的姿態;或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這裏,可以略微指出宗教的某些局限性,也就是宗教在很多場合是抱有“悲觀主義哲學思想”的,比如“人類毀滅”啦、“來世轉世”啦等等。

 

在“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哲學之外,還有一種“中觀主義”,那就是在智慧的啟示下如實觀察,如理思維,正確認識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麵和陰暗麵。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對通過修行所能抵達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無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積極坦然地麵對人生,運用智慧去改造生活、改善社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