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與將無生命的事物人格化相反,將有生命的人物客體化,或者說對象化(objectify),就是物化。
在現代社會,我們經常看到“物化女性”的說法,比如女演員、女歌手、女模特、女運動員、女子選美、美女車展、售樓小姐等等。很多媒體上也有這樣的言論:當今中國社會,“物化女性”的風氣越來越嚴重,特別注重女性的外在,將女性以“花瓶”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麵前。
不過,反對者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顧慮固然有其社會與曆史演進的過程,卻限製了因個人自由意誌而選擇其它物化的可能,窄化了個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物化之所以對於人類社會重要,就是因為人類可以依照現實考慮,借此自由選擇交換,進而決定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穿著清涼的美女,難道是被刀架出來的嗎?絲襪高跟鞋,是否與追求美感無關?
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在勞動中,必須先物化身體,把身體當作勞動工具使用,進而得到勞動的報酬或成果,這是一個赤裸裸的交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報酬與成果物化,成為可以交換而得的東西,自己的身體也必須跟著物化,以便衡量,並以勞力的方式交易出去。有人的地方就有物化,物化是人類生存的必要過程。隻不過有的人用自己的身體,有的人用自己的雙手,有的人用自己的大腦。“文理法商”等等職業的差異,將人類“物化”得一塌糊塗。
在我們這個商品化的社會裏,商品化的形式大大便利了物化的深度、速度與強度,人們已不能完全控製這種形式的物化或商品化。為什麽會存在一種對於物化的“性偏差”?如果說男人往往容易因重視美色而“物化女性”,那麽,是否存在女人往往容易因重視美色而“物化男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
2011年12月20日,網絡上披露了一條消息:一位女碩士計劃拍攝100名男性的陽具,借此反轉通常是男性物化女性的權力關係,還將征求1000名男網友的陽具自拍照。再看看當今演藝界和體育界,帥氣的“猛男照”獲得滿世界女性的鍾愛,哈佛大學男生選美早已成為大學校園每年一次的“選美大會”。網絡人說,這就是“美男消費”,或者是“男色消費”。這種說法似乎與“人性和道德”相違背,但當今社會,還有什麽不是商品經濟的呢?
我們不妨這樣來說:所謂的物化,隻不過是一種自我的展示,個性的表達;女人會物化男性,正如男人物化女性;人就是會物化其他東西,每個人都在物化其他人;社會的構成就是以相互物化為基礎的;隻是某一個特別的心靈特別脆弱,在一個平權的時代需要更多的特權而已。
當然,我們也不否定,有一些所謂的“物化”是被迫的,不是自己主動的,因為生活所迫。排除“權勢”與“武力”的威脅不談(這是法律問題),“偽娘”也許就是這一悲劇的結果。但是,我說是“悲劇”,是我認為“偽娘”是被迫的,而“偽娘”自己很可能認為是自願的,是一種自我展示。這就是價值觀的差別了。
在現代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有些家庭中,妻子(或丈夫)像是廉價勞工一樣附屬於丈夫男人(或妻子女人),無條件負責所有家務勞動,沒有自己的聲音。這樣的“物化”過程,本來可以說是對於家庭的無私奉獻,愛情的感恩,但也會被人說是一種“剝削”。而這種“剝削”,就是物化!因而,能夠跳出“物化”思想的人,必定是某種“高超能力者”。
因此,無論是“物化女性”,還是“物化男性”,都隻是我們每個個體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對於客觀事物的一種不夠全麵的認知與判斷。人類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采用不同的人類組織和社會製度去進行物化,是一個曆史進程。“物我”、“人我”關係,也因此不斷地變化,使得我們對於人類自我的認識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