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解放軍到底能否打仗?

(2013-11-02 07:16:49) 下一個

解放軍到底能否打仗?

 

 

最近,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問題比較緊張,軍事衝突極有可能發生。韓國媒體解讀說:解放軍都是獨生子女小皇帝,打不贏日本。不僅韓國媒體這樣說,日本媒體、甚至中國一些媒體也這樣講。

 

那麽,解放軍到底能否打仗?這是一個戰略(strategy)問題。所謂戰略,是指為實現某種目標(如政治、軍事、經濟或國家利益方麵的目標)而製定的大規模、全方位的長期行動計劃。當然,打仗不是好事,那是要死人的。無論與哪個國家進行戰爭,都會給國際和國家內部帶來巨大的衝擊,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今,有可能重傷國家經濟、國際金融也會混亂。因此,中國絕不能輕易動打仗的念頭,尤其不能在其它手段未用盡的時候,為了“出口氣”而開戰。

 

話說回來,中國打不贏日本,是有先例的:其一,1894-1895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結果全軍覆沒;其二,193777-1945815日的抗日戰爭,日本迅速占領中國大部分領土,若不是美蘇同盟的作用,日本也不會投降那麽早。

 

那時候的中國士兵為什麽不行?

 

甲午海戰,中國輸的首先是軍力和裝備,其次是軍隊的戰術和士兵的訓練;抗日戰爭,中國輸的還是上述這兩條!相比之下,日本的優勢卻恰恰在這兩方麵。

 

那麽,中國士兵有沒有行的時候?

 

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抗擊蘇聯、打擊印度、反擊越南等,中國士兵的確不錯。在這些戰役中,中國的軍力和裝備也不行,為什麽就打贏了呢?原因很簡單,經過抗戰和內戰,解放軍有了足夠的戰場經驗,軍隊的戰術和士兵的訓練得以極大提高,更主要的是解放軍的個人素質和精神力量。

 

相比之下,美軍在二戰期間以及二戰之後進行的一係列戰爭,之所以大部分戰役都能夠取得勝利,主要依靠的就是軍力和裝備的優勢,當然,也包括軍隊的戰術和士兵的訓練,還有完善的後勤保障和解除士兵的後顧之憂。

 

有人說,中國“解放初期”上述這些戰爭的勝利,中國軍隊依靠的是人海戰術。30多年沒有經曆戰爭的解放軍,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小皇帝,哪還有個人素質和精神力量?

 

    評價一支部隊的戰鬥力,或者說作戰能力,也就是武裝力量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由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數質量,編製體製的科學化程度,組織指揮和管理的水平,各種保障勤務的能力等因素綜合決定,當然,也與地形、氣象及其它客觀條件有關。

 

    戰鬥力的標準,首先是戰鬥力各構成要素(如武器、平台、裝備、人員)的標準,而且是係統的、聯合的、配合的標準。這不僅要力求使每一件武器精致輕便、可靠耐用,每一名單兵身手矯健、機智勇敢,尤其要按照現代化戰爭要求,使部隊結構和裝備體係要素齊全、比例適當、布局合理、呼應通暢,統籌好各軍兵種之間、各戰略方向之間、各作戰空間之間的作戰能力建設,形成重點突出、相互策應的戰鬥力布局。而這一切,正是和平時期(或者說是戰爭前夕)部隊高頻繁軍演的主要內容和科目。

 

    最近幾年來(尤其是釣魚島危機以來),解放軍的軍演次數大大高於前些年,尤其是海軍空軍,已經進入太平洋(包括環繞日本一周),這是過去沒有過的事情。雖然這支軍隊30多年沒有經曆戰爭,但這樣的軍演強度,足以說明解放軍戰鬥力的動態問題,還不要說最近幾年中國軍事裝備跨時代的進步,大部分都超越了日本自衛隊。

 

    戰鬥力的標準,第二個就是抽象標準與具體標準的統一。按“戰鬥力標準”衡量,凡是能為生成和提高戰鬥力彌補體係缺口、注入新的能量、產生倍增效應的單位和崗位,都應該按照體係正常運轉的要求組建和加強;反之,凡是消耗軍事資源卻遊離於戰鬥力體係之外,軍事效益不大的單位和崗位,就應剝離和轉移;凡是增加戰鬥力體係信息傳遞環節、降低傳遞效率、形成信息擁塞梗阻的單位和崗位,就應合並或者取消。

 

2013年,中國公布《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闡述解放軍的結構與職能。60多年來,550萬的解放軍經過10多次裁軍,三軍正規軍加起來,縮減為140多萬,目的就是精簡整編、調整軍力結構、提高戰鬥力。相比之下,美國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在全世界都有軍事存在,才140萬,英法等傳統軍事強國也才幾十萬,俄羅斯進行的軍事改革也把裁軍作為了重要內容,目標是100萬。精簡人員,再加上無人機、無人艦、軍事衛星,以及網絡戰、信息戰等,完全摒棄了過去的人海戰術。

 

    軍人,或士兵,隻有兩件事:一件是打仗,一件是準備打仗。這就是說,一個軍人或士兵,要永遠保持對戰爭勝利的信心。要麽不打,要打就勝。如果要說獨生子女小皇帝,世界上各國部隊裏麵都有,何止解放軍?所以說,軍人或士兵的個人素質和精神力量,關鍵還是來自信心。而這個信心,則是來自國家政治與經濟強大的後盾,國家武器與裝備強大的依靠,以及國家對軍人政策的優惠和完善。從這三點來看,與日本自衛隊相比,解放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孫子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勝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軍事政治仗,是“戰鬥力標準”的最高境界。如果實在不得不打,也要把對外競爭的主戰場放在經濟上(經濟杆杆),也不應有征服對方的念頭,而是要教訓對方並教訓其它潛在的對手,必須打得有理有利有節,這樣的開戰,就不會與中國和平崛起構成戰略矛盾。

 

當然,“盲目輕敵”,“好戰必亡”。這兩點也是中國古人的兵家之道,軍事指揮家必須牢記。遠見決定成敗,策略決定命運。中國,必定贏得世界的尊重!

 

 

相關閱讀:

 

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的核心是什麽?

 

http://www.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18441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魯道夫 回複 悄悄話 我爸媽把原來的房子賣了換到機場附近,原來太平路的環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馬路上亂擺攤,亂過馬路,巴掌大的地方聳立無數高樓,侵占了原來的綠地,人口高度密集,自行車道也變成停車場了,餐館林立,哪裏還有當年太平路軍隊各兵種司令部一條街的模樣。各個司令部臨街房都改成了鋪麵房用於出租,租給銀行,酒樓,商廈等。海司,總後,通信兵,炮司地理位置最好,房地產搞的規模最大。隨便一個樓一年收幾千萬房租,都是部隊幹部給分了。你走在太平路上一看,這樣的軍隊還能打仗嗎?美國人明白的很,人家使館開車從部隊大院前麵一過,都不用搞情報,全明白了。這種部隊要能收釣魚島都怪了,要不怎麽人家不怕咱們呢。
kelvin18 回複 悄悄話 樓上的分析得好!下次戰爭中國不可能勝,我是希望它勝的,中國的問題是對公民思想的禁錮造成整個群體都在浪費資源,假的GDP是經不起戰爭考驗的。上海一旦被炸,中國就回到了30多年前。
常樂俠 回複 悄悄話 另外,甲午海戰中國輸的並不是軍力和裝備。請看資料:“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隻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裏,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麵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我認為甲午海戰中國失敗在體製和精神層麵上。
常樂俠 回複 悄悄話 "軍人或士兵的個人素質和精神力量,關鍵還是來自信心。而這個信心,則是來自國家政治與經濟強大的後盾,國家武器與裝備強大的依靠,以及國家對軍人政策的優惠和完善。"軍隊的戰鬥力除了體能和訓練,以及這裏提到的三點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軍人是否具有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目標。缺少了這一條,體能、訓練、國家政治與經濟後盾、武器裝備以及國家對軍人的優惠都不濟事。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例,當時中國人民誌願軍除了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目標之外,以上哪一條都不具備,戰鬥力仍然能給對手留下深刻印象就是明證。現如今中國還有什麽信仰麽?令人擔心。
LEIMONG 回複 悄悄話 文革時我在內蒙參軍,後被調到27軍的某摩托化部隊,是當年罕見的脫產的野戰部隊。雖然離開部隊30餘年,但部隊的精神在我心裏紮下了跟。文革前我家條件非常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但部隊那幾年的熏陶至今決定了我的性格,能吃苦、不怕死,與我參軍之前判若兩人。我覺得部隊照樣能改造今天的小皇帝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