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1 + 1 與2的關係

(2013-05-29 15:27:32) 下一個


1 + 1 2的關係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學生被老師們當作“接受器”,反複訓練著:1+1=2,1+2=3……到了高中或大學課程時,除了部分學生知道10進製之外,大部分學生還是計算著比1+1=2難千倍的數學題。

 

然而,隨著10進製概念的引入,數學哲學則是一個必須麵對的現實。因為1 + 1 不一定就肯定等於2

 

對於不了解哲學的人,往往神話哲學,說哲學是最高科學,是所有科學之上的科學,這是不客觀和實際的。說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是不盡然的,數學中的有的研究方法也適用於哲學。同樣的,哲學中的方法論也對研究數學又所啟迪和幫助。因此,數學和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互補和轉化的,因為客觀事物之間也是可以互補和轉化的。

 

那麽,數學哲學是如何分析1 + 1 2的關係的呢?

 

首先,必須弄清楚1+1≠2,假如沒有給定一個確定的進製。在信息時代,如果還有人認為1+1永遠等於2,那就落伍了。

 

西方的學生自由散漫,有時間與空間去創造,他們永遠自信,永遠活潑,課堂熱烈的討論,深入的探究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的能力。在中國,課堂上,隻可以聽見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義正詞嚴的訓斥。看下邊是端正坐著,洗耳恭聽的學生,死一般的沉寂,大家卻一致讚賞:“老師多麽認真,學生多麽專心”。中國的學生勤奮刻苦,可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學生自由散漫卻培養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

 

為什麽?因為西方的學生認為1+1可以不等於2。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部在懸崖邊緣上前輪懸空的汽車。如果這時來了一隻蝴蝶,停歇在汽車上。本來是1+1=2,結果就可能是1+1= 0

 

其次,11 > 2,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稱協同效應,即:“兩個元素相互協作作用,產生的效果大於各個成分效果的總合。”在食品營養學上,兩種食品的恰當配方,其營養功效很可能大於單一食品的營養功效;在大數據時代,將數據進行專業化分析,很可能產生11遠大遠於2的價值;在基金和股票投入方麵,兩個混合的投資利潤,很可能遠遠大於兩個單一的投資利潤。

 

集體的力量,或者說團隊精神是巨大的。一個團隊,可以徹底克服以往那種散兵遊勇、各自為戰的被動工作局麵,使團隊擰成“一股繩”,大大地激發了成員的積極性、進取性、競爭性,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達到了112的效果。

 

    再次,我們來看看11 < 2。中國有個寓言故事,說的是3個和尚沒水喝。這就是“112”的情況,明擺著是有人沒有竭盡全力,“濫竽充數”。這說明人有與生俱來的惰性,單槍匹馬地做事情,可能就會竭盡全力;到了一個集體,則把責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這是集體工作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特征,並概括為“社會浪費”。

 

  人的潛力極限需要刺激,而最長效、最管用的刺激手段,莫過於建立人盡其才、才盡其力的激勵機製。責任越具體,人的潛力發揮得越充分,耍滑頭的人越少,用真勁的人發展的空間越大。

 

最後一個問題,是1+1=3。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個問題與1+1≠2,或者11 > 2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因為這是一個精確的準確的答案。這個結論不僅在數學上是成立的,在遺傳學、細胞學、地理學、物理學、天體學等學科,也是成立的。

 

1+1=3,有人會覺得是“避孕套”的廣告。假如是雙胞胎或多胞胎,這個結論還是不成立。其實,1+1=3的關鍵,在於事件發生之後產生的結果,並不在人們用常規思維(或慣性思維)去分析所獲得的期待結論之內,而是產生了一個新的“意外”。假如這種事件的幾率大得足夠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這就不是一種“意外”,而是一種必然。

 

綜上所述,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縱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可大多數時候,都是一種幾率。如果從哲學角度去分析和思考,你將會獲得強大的力量,預測某一事件未來的可能結局,有充分的信心去麵對現實的一切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