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醫學界有這樣一個默許:第一次吃抗生素,劑量要加倍。有些藥瓶上也寫著這樣一句話:“一日3次,一次2片,首次加倍”。
果真如此嗎?為什麽?下麵來分析一下。
中國有句俗話,叫“兵貴神速”。使用抗生素對付細菌感染也是同樣道理。一般來說,很多抗生素要通過“首劑加量”的辦法,也就是第一次服用某些抗生素,需在常用量的基礎上加倍(或稱突擊量,或負荷劑量),迅速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使血藥濃度迅速達到CSS(即血藥穩態濃度),盡早達到持續抑菌的效果,在病原菌尚未“反應”過來之前就給它以“致命性”的打擊。
常見需首劑加倍的有:磺胺類藥物(比如複方新諾明)、大環內酯類藥物(比如乙酰螺旋黴素、阿齊黴素)、四環素類抗生素,以及氯喹等半衰期比較長的藥物。這種用量方式主要取決於下述兩個方麵:
(1)取決於藥物的作用方式。如磺胺類是通過與細菌代謝物――對氨苯甲酸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從而妨礙二氫葉酸的形成,最終影響細菌的核蛋白的合成,進而抑製細菌的生長與繁殖。而對氨苯甲酸與二氫葉酸合成酶的親和力遠較磺胺類藥強,對氨苯甲酸的濃度等於磺胺藥濃度的1/5000-1/25000時,即可對抗磺胺藥的抑菌作用。所以,在服用磺胺類藥時,必須使機體組織中的藥物濃度大大超過對氨苯甲酸濃度,才能充分發揮抑菌作用。因此,首次用量加倍,以便使血中藥物迅速升高至有效抑菌濃度。
(2)取決於藥物分布的特殊性。如氯喹口服吸收後,能較多地與組織蛋白結合,大量沉積在內髒組織中,在肝、脾、腎、肺中的濃度高於血漿達200-700倍。為了使氯喹能迅速控製瘧疾症狀,必須加快其血濃度上升的速度,以便及時抑製紅細胞內的瘧原蟲。因此,在開始治療時,應給予加倍量,使藥物在組織中迅速達到飽和,從而可使血濃度較快上升,達到並超過有效水平。常用磷酸氯喹的首次劑量應是1克,第二、第三天各為0.5克。
以複方新諾明為例,研究人員根據藥物代謝動力學原理計算,複方新諾明半衰期為12小時,每天服用2次,首次劑量加倍,12小時後血藥濃度趨於穩定,可有效殺滅病原菌。而首劑不加倍,則需36個小時才達到穩態血藥濃度,這不但不能迅速殺滅細菌,耽誤了疾病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細菌贏得“練兵”時間,容易產生耐藥性。所以,每日2次,首劑加倍是複方新諾明的最佳給藥方案,然後單劑維持藥物濃度就好了。藥物達到穩態血藥濃度後繼續給藥時血藥濃度不再升高,這樣避免了一些由於濃度過高而引起的副作用以及藥物蓄積作用。
但這並不是說服用任何藥品都需要“首劑加倍”。實際上,“首劑加倍”隻適用於某些抗菌藥。頭孢拉定也是抗生素,但無需首次加倍,因為內酰胺類的殺菌效果取決於兩次給藥間隔內>MIC的時間,而且由於半衰期較短,即使首次加倍在第二次給藥時血藥濃度也降的很低。
有些藥物在服用時首劑是否需要加倍,還與治療疾病的種類有關,如替硝唑在治療敗血症、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肺炎、皮膚蜂窩組織感染、牙周感染等各種厭氧菌感染性疾病時,通常需首劑加倍,但在治療陰道滴蟲病等原蟲感染性疾病時則無需首劑加倍。也有很多藥物不適合加量服用,常見的感冒藥、頭痛藥,有些醫生認為首次加量都是沒有道理的。
可見,服藥前一定要閱讀藥物說明書有關的用法用量,以了解所服藥物是否需要首劑加倍。此外,大部分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老年人、兒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服用抗生素時,首次服用的劑量應請醫生根據病情及患者的體質狀況來決定,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如果患者因為治病心切,盲目地超量服用,就會造肝髒、腎髒負擔過重,嚴重的可引起肝髒、腎髒器質性損害。
此外,有人說:吃藥有時候像吃飯,身高體重的人可能“胃口”好一些,吃得相對多一些;而瘦弱嬌小的人則吃得少一些。這一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藥品說明書中的劑量是一種平均用量,是中等體重的人的服用量。
所謂的中等體重是多少呢?男性按照65-70公斤來計算,女性則按照55-65公斤來計算。如果體重不在這個範圍內,可以酌情進行藥物加減。兒童的用藥量,那就還要減少。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