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帽子的起源、風俗與職業

(2012-05-01 04:47:37) 下一個

 

 

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最早的帽子,叫做“冕”,這種“冕”是皇帝專用的,秦始皇頭上那種簾子似的。皇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隻是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由此可見,這種帽子就是權力的象征。

 

西方最早出現的,也是“皇冠”,國王和王後才能擁有的。也是權力的象征。現代社會中,各類選美的“皇後”,也佩戴這種類似的“皇冠”,那是一種最高榮譽的象征,當然,也可能包含某些權力。

 

後來出現了“冠”。古代的男子20 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的開始。在漢朝,冠分10 多種,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這種帽子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古代的老百姓,則是用巾包頭或結紮發髻。所謂“巾”,就是用絲或麻織成的布。漢末黃巾起義軍的農民戰士,他們沒有冠,隻用黃巾包頭,所以有“黃巾軍”這個稱呼。直到現在,西南民間仍用“帕子”包頭,想來是古代“巾”的遺風。

 

南北朝時,北周武帝為了便於軍人戴用,用巾裁製成有四個角的東西,一戴就行。這個東西叫做“襆頭”,實際上它已是帽子了。到了唐代,又有人把四個角改成兩隻腳。有一種是兩腳向左右伸出的,叫“展角襆頭”,是文官所戴;有一種是兩腳在腦後交叉的,叫“交腳襆頭”,是武官所戴。到後來就發展成了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紗帽”。

 

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是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保守是從清末開始的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征,後來體現的便是完全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在西方,帽子作為一種充滿想象力的作品,逐漸有了適用的場合:在婚禮上,在洗禮上,以及在聖餐中,女士們都戴著她們的遮陽軟帽,為這份美麗競相媲美、暗暗較勁。到了18世紀,法國人甚至把女人戴帽子這種行為稱為豔後瑪麗·安托萬的生活方式,因為她的帽子不計其數,她將其稱為“表達感情的小東西”。法國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年的1125日,在聖·卡特林娜廣場,所有超過25歲的並且還沒有結婚的女子,都有權利展示她們最荒誕和最放肆的帽子。可見,西方女人的帽子,是富貴與情感的象征。

 

“綠帽子”是一種民間文化。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挑戰的反麵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然而,在西方,戴“綠帽子”卻有一個盛大的節日――聖派翠克斯節(St. Patrick's Day),或者聖帕特裏克節,或稱為聖巴德利爵紀念日(愛爾蘭語:Lá Fhéile Pádraig),是紀念愛爾蘭的主保聖人,聖帕特裏克主教(約385461年)的節日,在每年317日舉行。因為愛爾蘭國旗的顏色,是綠黃兩色。

 

帽子還具有民族性,可能與當時當地的風俗有關。比如英國男人有紳士帽;伊斯蘭教的人們,喜歡一種無簷小帽;印度的男人們,甚至是警察,都喜歡圍一種頭巾式的帽子;新疆維吾爾族的人們也喜歡一種四角或六角的小花帽,稱為“鍋巴”;瑤族的男人圍頭巾,女人蓋頭巾;漢族的小朋友,流行一種假鞭子的圓頂帽等等。

 

後來,帽子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就比較強了,比如禦寒、防曬、防風、防沙等等。這是商家的天下。當然,在商家販賣產品之前,人們的手工製品也是比較普遍的。現代城市裏,還有自行車、摩托車專用頭盔,那是一種自我保護。

 

到了近代,帽子與職業的關係逐漸明朗了,尤其是不同職業都有不同的帽子。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征和標識。比如士兵有士兵帽,軍官有軍帽,警察有警帽,城管有大蓋帽,運動員有運動帽,礦工有礦工帽,醫生護士有不同的白帽,工地人員有平安頭盔,廚師有高高的白帽,魔術師有黑色的怪帽子,取得學位有學位帽,宗教人士有特殊的帽子,旅行團有自己的標誌帽等等。中國是個特殊的國度,大蓋帽的種類可能有好幾百種,甚至他們自己也分不清哪個是哪個,但絕對是有權力的。

 

在現代,帽子的象征意義也就越來越明顯了,似乎回到了帽子的起源時代。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來概括;拍馬屁可以用“戴高帽”來形容;普通小商販害怕什麽,也就隻說一個“大蓋帽”。

 

西方婚禮中,新娘的婚紗頭巾,算是世上最漂亮的“帽子”了。世上,有哪個新娘不喜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