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最早的“幫助與愛心”教育,是小學階段,從學習“草原英雄小姐妹”開始的。不過,現代人認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行為是不值得的,因為人的生命應該高於動物的生命。小學階段,學工學農學軍,大家在學校裏麵,也沒有什麽“好人好事”可做的,但每天都要寫日記,就得找一些“好人好事”來做,比如在校外,幫拖板車的工人推車;在校內,同學們故意把書本弄掉,然後,其他同學趕緊“幫忙”撿起來,算是有內容可以寫了。中學階段,第一次幫助他人,是老師統一宣布的,給一位家裏被盜的同學捐糧票,具體多少也不記得了。每年的年終,要寫自我鑒定,幫助他人,關心同學,這兩條一定不能少。“三好學生”人人想當啊!
中學階段,愛心教育隻有“政治課”。那時的德育教育,就完全是老師說,我們聽,沒有教材,隻有一個“學生守則”,而且與小學的“學生守則”大同小異。似乎到了90年代中期,中學才開始有“思想品德課”(簡稱“思品”)。而到了21世紀的當今,有的中學、大學則開設了《三字經》或《儒學》。有些什麽內容,我就不知道了。
大學時期,四川竹林大片開花、枯死,大熊貓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全國發行的第一套副捐郵票,就是為了熊貓,我們當時都買了。生物係的同學們熱情很高,紛紛捐款,綠原學社很快就把募捐到的款項郵寄到四川臥龍大熊貓保護基地。
唐山大地震後,家裏捐獻過衣物。但真正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他人,還是參加工作之後。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地震、洪水、冰災、雪災、泥石流、龍卷風等等,幾乎每個自然災害之後,全國都會有捐款捐物的活動,具體不知道次數了。雖說都是居委會或單位統一組織的,但人們捐款捐物還是很積極的。最近一次的汶川大地震後,家裏很多人都捐款了,當然,村裏很多人都捐款了。
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倡導並組織實施了“希望工程”,主要是麵向貧困地區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的。那時候,很多人都有捐款,尤其是第一批下海賺錢的經商人士。後來,還有“春苗計劃”等等。
從小學到大學,包括研究生課程,沒有一項課程提到過“慈善”,這個就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我第一次聽到“慈善”這個詞匯,估計是90年代。最近,中華慈善總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獲捐贈的70%都是來自國外和港台,國內富豪的捐贈15%還不到。這一方麵也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另一方麵,整個社會沒有那種氛圍。
在日本和加拿大生活期間,東京、名古屋、渥太華、多倫多等等,很多城市都會有中學生或大學生,站在路口,手裏舉著牌牌,呼籲人們給病童捐款。兒子已經連續捐款近一年了,都是他自己打工掙錢捐獻。我本人沒有很多能力,隻能在網絡中寫寫文章,抄抄文章,給大家提供豐富的知識和哲理,算是相互幫助的一種方式吧。
在國內,除了幫一些團體、組織或私人照相攝影之外,沒有做過其它形式的義工。而在多倫多,每月一次在老人院的義工,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樂,也可以接觸到社會最基層的一麵,可以更多地了解加拿大的當地文化,讓自己更快地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