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62): 公共食堂

(2012-02-16 16:26:18) 下一個

 

 

公共食堂,似乎是中國特色,屬於社會主義大家庭,人民公社,集體食堂。與之相應的,就是食堂的飯菜票,飯票與菜票的顏色不一樣:飯票一般有1兩、2兩、半斤、1斤;菜票一般有1角、2角、5角、1元、2元等等。最初的飯菜票是工廠自己用油印機印刷的,蓋上財務室(科)的紅章(母親在財務室工作時,我經常幫忙蓋章),這個是一次性的;後來就買紙質的(有工廠專門做這個),再後來就有塑料的了。這些就可以回收再用,節約資源。後來發現,很多人在背麵寫廣告。

 

小學之前,很多時候都在父母親所在的工廠食堂吃飯。那時候,外麵街上沒有早餐店和餐館,工廠食堂有稀飯、饅頭、花卷、包子(分肉包子和菜包子)、發糕、麵條等等。中午和下午的菜有:苦瓜、冬瓜、南瓜、雞蛋炒絲瓜、青椒炒肉、海帶骨頭湯、滑藕片、豆豉扣肉、清炒豆角、香幹肉絲、粉蒸肉、粉蒸排骨等等,這些印象很深(似乎沒有什麽魚)。尤其是青椒炒肉和粉蒸排骨,是著名的“廠菜”。父母親幾乎每天上夜班(加班加點幹社會主義),晚上1011點鍾回家,就會帶兩碗肉絲麵,我和姐姐一人一碗。

 

小學時期,早餐和午餐,都在當時小學所屬的工廠食堂吃飯(那所小學是工廠開辦的,後來歸屬教育局了)。因為家住郊區,早上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就得走路去學校;在工廠食堂吃過早點(我們叫過早)後,才去學校上課。買早點和中午的飯菜,都是姐姐的事情,我當時很膽小。但不記得具體吃的什麽菜了。

 

小學有一段時期,搬家到市區,早點就在街上買了。但中午時間短,父母親不回家做飯,姐姐一大早就把一個小臉盆的米淘洗好了,放上水,拿到對麵一個工廠食堂去蒸(工廠有對外加工業務,一次收費5毛錢)。中午我們放學回家,就先到食堂拿飯,家裏有前一天晚上做好的菜,就可以吃飯了。

 

初中高中時期,一直在父親所在的工廠食堂吃飯(父親當時換了一個工作單位)。那時候工廠食堂的飯菜很不錯,因為工廠效益好,產品大量出口,職工福利也好。父親下班後,經常在食堂買有肉或魚的菜回家,作為我們的晚餐。記得的有:紅燒魚、粉蒸肉、粉蒸排骨、紅燒豬腸、紅燒豬蹄、紅燒雞塊等等。

 

那時候,我每天晚上都上晚自習,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就是為了考大學。奇怪的是,那時候,工廠的工人也是每天都有加班(夜班),工廠的機器似乎是24小時工作,工人也就分兩班,有的還分3班。父親當時也是幹部,每周要值夜班,我經常在下晚自習後去工廠食堂吃夜宵(也叫“宵夜”),通常都是肉絲麵,總覺得就是好吃。但那時候學習辛苦啊,怎麽吃,就是很瘦。

 

中山大學的學生食堂有好幾個,但我們住校園中區,就隻去最近的那個學生食堂,就在外語學院北麵、中心線東側。早餐的品種,多少時候都是前一天沒有吃完的剩飯熬的粥,有時候也有魚頭粥、皮蛋瘦肉粥;還有油條(比湖北的油條小)、油餅、肉包、饅頭、花卷(長條的,而湖北老家的花卷是圓形的)等等,另外還有一個窗口是買鹹菜的,具體就不記得了。中午和下午的飯菜,就比較難吃了,尤其是米飯,多數時候都是夾生的,甚至有時候還會有焦糊的味道。一些當地品種的蔬菜,皮厚、纖維很多(比如空心菜,廣州叫竹葉菜;還有廣州的絲瓜等等),有的很“老”,有的根本不削皮,吃一半丟一半的事情,時有發生。比較好吃的菜,就是油炸魚、清蒸魚、叉燒肉、汽水肉、蒸雞蛋、燒排骨、燒雞塊等等。叉燒肉算是“校菜”了,幾乎每天都有,味道也還可以。食堂外側是打開水的地方,有好幾個水龍頭(開水瓶的塞子會經常丟失,總是有人拿別人的),還有一排洗碗的涼水龍頭(當然,倒掉的飯菜總是到處有)。

 

買飯菜排隊,是比較混亂的,經常會擠進擠出;有的同學在前麵,後麵的同學就一個一個把碗遞到前麵買,然後再一個一個傳出來,而中間排隊的同學隻能“幹瞪眼”。因為這個食堂主要是生物係和外語係的學生,後來兩係的學生會就組織幹部聯合值勤,情況有些好轉。

 

大一時的飯菜票,都是發放的餐券,一人一份,吃不飽不管。後來開始買飯菜票了,而且開始一段時間,還有限製,不可以一次買很多(班幹部和輔導員還會統計);後來就放開了,自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在南京學習期間,也是買飯菜票的。與大多數學校一樣,飯菜是分開買的。因為成年人比較多,幾乎沒有插隊的現象;食堂的夥食(包括早餐)也比一般的大學好很多,而品種也就是南方特色,沒有什麽新花樣。有一個小故事,第一學期肉包子很大,第二學期肉包子變小了,但價格不變。後來同學們“起義”了,書記解決問題,肉包子又回到原來的大小了。

 

武漢大學的食堂,我在《重返校園  揮霍青春》中已經講過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飯菜票了,而是使用飯卡,自己充值(我每次都是一次100元)。開始一段時間,飯卡的使用金額還有限製,似乎是每天不可超過20元或多少,因為擔心有人偷盜別人的飯卡“瘋狂買菜”。後來就取消限製了,不知道原因。

 

國內的大學裏麵,吃飯的桌子和凳子都差不多是一個模式:68人一個桌子,當然,也有4個和10個的,按照具體方位的大小來定。早期的桌子和凳子都是木製的,架子是金屬的;而90年代中期以後的桌子和凳子就改成塑料的了,架子仍舊是金屬的。

 

參加工作後,所在的單位也有職工食堂。雖說是為單身職工辦的,但很多有家的職工也買飯菜,估計是上班忙,加班,回家懶得做。結婚以後,我也經常在食堂買菜,但都是買魚火鍋或雞火鍋,後來街上的餐館生意好了,味道也好了,就不再去單位的食堂買飯菜了。多數時候,職工食堂都是搞全所“會議餐”,或者陪上級領導喝酒的地方。

 

在日本生活期間,名古屋大學(なごやだいがく)也有公共食堂(しょくどう)。這個食堂是對外開放的,老師、學生以及外來人員都可以來吃。每天中午11點開門,然後就排隊(排隊處有賣飲料和香煙的自動售貨機,日語是“自動販売機”);在食堂的入口處拿一個長方形的塑料盤子,就可以跟著隊伍往前移動,隨手自己選擇喜歡的各種食品。多數時候都是日式的米飯、麵條,有時候也有中式的、西式的、中東的。而其它的菜點有:日式豆腐、日式燒魚、各種青菜、豬肉、牛肉、雞肉等等,做法很奇怪,但味道還可以。肉餅與西餐裏麵漢堡肉餅差不多;日式燒魚很不錯,我幾乎天天吃(就是不知道名字);球白菜切成細絲,生吃。最後“一站”就是付費,現金。吃一頓飯要花400日元-800日元,比較劃算(公交車票是200日元一次)。

 

食堂裏麵的桌子上,除了筷子,還有各種調料:食鹽、日式醬油、日式醋(酢)、日式辣醬、日式香油等等。尤其是日式醬油和日式醋(酢),與中國的味道很不一樣,裏麵添加了很多別的佐料。吃完之後,要把自己使用過的各種盤子、碟子和碗筷送到出口處的一個架子上,有人專門收進去,裏麵有一個很大的洗碗機。

 

多倫多大學的公共食堂叫cafeteriacafe最近的就是醫學院大樓2層的cafeteria以及藥學院大樓1層的cafeteria。除了幾種類型的匹薩、漢堡、墨西哥卷外,還有各種MuffinTimbits,還有中式的炒飯、各種麵條、春卷,還有炒意大利麵、炒蔬菜、中東麵食,烤雞塊、薯條,各式套餐(combo),各種沙拉,各式壽司(Sushi)等等,另外,在排隊付款的地方,有一排(約10台)冷櫃,裏麵是各種飲料和礦泉水。

 

付款(現金、刷卡等均可)後,就可以在外麵的餐廳吃了。多倫多大學的餐桌和椅子,與名古屋大學一樣,都是分體的,自由組合,根據在一起的朋友多少來定。但醫學院大樓的cafeteria旁邊還有一個Starbuck;而藥學院大樓的cafeteria旁邊也有一個咖啡廳,很多人喜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注冊筆名: 回複 悄悄話 "父母親幾乎每天上夜班(加班加點幹社會主義),晚上10、11點鍾回家,就會帶兩碗肉絲麵,我和姐姐一人一碗"
----可憐天下父母心,爹媽把自己嘴裏的省下來給兒女
meowzilla 回複 悄悄話 哎,那個8個壽司9。95的騙錢地方不提也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