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52): 生病、看醫生、住院

(2012-01-23 14:25:09) 下一個

 

 

人吃五穀雜糧,總會生病。

 

小時候生病,總是會去醫院或父母親的工廠醫務室看病。直到中學學英語,才知道“see a doctor”,應該是“看醫生”,而不是“看病”。其實,“看病”就是讓醫生給自己診斷病情,與英語的主語不同而已。

 

小時候最常見的病,就是“蛔蟲”,總是到醫務室拿“寶塔糖”。那時候衛生條件比較差,但當時沒有什麽零食,平時沒事也總是吃“寶塔糖”。另一個就是喜歡與同伴追逐,摔跤,結果膝蓋或胳膊流血,到醫務室用紅藥水(即紅汞)或藍藥水(即藍汞)擦。後來,這些帶“汞”的藥水都被淘汰了,估計是80年代初期,碘酒和醫用酒精就比較普及了;而在這之前,都是用雙氧水消毒(中學時期學化學才知道),那種白色的藥水,擦在傷口處,起很多白色的泡泡,感覺很清涼。

 

小時候最怕打針,屁屁疼啊。但是,沒有辦法,經常被工廠裏麵的叔叔們按在床上,醫生就一針下去,我就一聲慘叫。上小學之前,在大醫院做過一次淋巴腺手術。母親告訴我說,醫生切開時,就像切豆腐一樣。當天做手術,當天就回家(母親背的,還買了一個直升飛機的玩具哄我);當然,有用麻藥,回家後就很疼。不像現在,至少要在醫院住院好幾天。那時候,醫院比較流行在傷口處貼上黃色的醫用紗布,幾天後就換一次,結果一拉開傷口,就會流血。現在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衛生條件改善了,醫用紗布(敷料)也不一樣了,根本不會與傷口沾粘。

 

打疫苗(種牛痘),在醫務室和學校都有過,隻是沒有現在小孩子要打的疫苗那麽多。兒子上小學之前,各種疫苗就有10多種,後來又有乙肝疫苗。中國的乙肝疫苗與加拿大的幾乎一樣,分三次。最近一次疫苗就是甲流疫苗,加拿大是全球第二大疫區(美國第一),而中國的範圍則是全球最大的;醫護人員都是第一批。不過,疫苗也是不保險的,這次甲流疫苗注射,加拿大已經死了不少人。

 

再往前,2003年的SARS流行,中國是第一大疫區,各大醫院爆滿,醫護人員就像“太空人”,全副武裝;加拿大是第二大疫區。2002年即2004年也有少量病例,但比較少。這些都是本人親身經曆的流行病疫情,而且,在那期間,我居然還出差旅行。

 

在中國,看病住院是一個比較固定化的程序:門診部=>門診掛號、看醫生、查體溫、儀器檢查、繳費、拿藥、複查;住院部=>繳費、入院登記、打針、做手術、吃藥、儀器檢查、繳費、出院。不過,在80年代以前,似乎還沒有專家門診,90年代開始,專家門診的門診號,就有人倒賣了。醫院在改善服務方麵,9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導醫護士”,穿粉色護士服的白衣天使。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藥品報銷開始泛濫,隨後,各個單位的醫藥報銷製度開始改革;而在90年代後期,醫院的紅包現象比較普及,醫藥回扣也很多,至今也無法完全根除。這個與醫藥代表有很大關係,但歸根結底還是國家的醫療體製問題。

 

在費用方麵,早期的門診掛號是3分、5分;現在是5塊、10塊(專家門診會更貴)。原來住院是單位全部報銷,現在是不同年齡段的職工,有不同的報銷額度。如果是自由職業,就隻能依靠醫療保險了。單位職工的醫療保險,一般不高,這個在中國與加拿大基本一樣。但保險公司的醫療賠付,就不清楚了,我沒有遇到過。

 

加拿大的醫療及養老體製,應該是人們移居加拿大的首選條件之一(除了教育體製)。很多人都說加拿大是一個養老院,這點沒錯。我在《多倫多生活工作麵麵觀》中,介紹了很多。不過,加拿大的製度雖然很好,但由於受到醫生及護士數量的限製,其體製並沒有發揮到最佳水平。也許,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差異是導致這一體製問題的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