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最早吃的水果,都是罐頭水果(我們稱之為“聽子”)。記得母親生病住院時,親朋好友都送那個。一般都是蘋果、梨子、桃子、桔子,其它的好像沒有了。“聽子”有用鐵皮製成的,但多數都是玻璃瓶子,有一個鐵皮蓋子,裏麵還有一個橡膠圈。那時候沒有專門的開啟器,每次都是父親用菜刀把鐵皮蓋子“切開”,用湯勺把水果片片弄出來,我們才能吃。
這種“聽子”似乎在80年代中期就從城市裏麵消失了,但在90年代中後期,我去山區或農村采樣時,也還吃過。21世紀開始時,城市裏麵再次流行“聽子”了,隻是瓶子小些、樣式漂亮些、口味多樣些。與60年代、70年代不同的是,原來送禮,一般都是送一瓶,現在都是送一箱(12瓶,或24瓶)。
小時候,吃的新鮮水果,大部分都是市場上切開賣的那種,也就是將要爛掉的水果,因為家裏的消費能力就那樣。那時候,水果的種類不多,也就是外來的蘋果、梨子、桃子、桔子、柚子,還有本地的西瓜、甘蔗、香瓜(甜瓜)、烏瓜、菜瓜、八方瓜、地瓜(涼薯),再加上荸薺(馬蹄)、菱角等等。而柿子沒有新鮮的,都是柿餅。菜瓜是做菜吃的,老家特產,但有時候,我們也生吃(21世紀也還有)。上中學時,好像有了葡萄、香蕉、枇杷、李子、西紅柿(番茄)、柿子、桑果等等。
奶奶家裏有幾顆桃樹,那些桃子還是很小很小的青桃子時,我們就開始吃,一直吃到桃子全部變紅,當然,最後也就剩下不多了。母親老家有一片甘蔗地,收獲之後,甘蔗就“埋”在甘蔗地旁邊的一個地窖裏,因為地窖裏有水份,溫度也適合長期保存。有一次,表哥帶我去采甘蔗,表哥扒開蓋在上麵的一層草,跳下去,就拿出幾根,還教我用菜刀,單手從中間豎著刀劈甘蔗的絕技。
母親在工廠做會計時管帳,每年夏季都要親自與司機一起,開車到山區買西瓜,一手交錢、一手提貨。那時候,工廠給每個職工分西瓜,一個夏季有2-3次,每次都有幾十斤。所以,母親也就學會了如何挑選西瓜,後來我也學會了。那時的西瓜籽很大,不像現在都是無籽西瓜了,當然,後來還流行過一陣子小籽西瓜。我們每次吃完西瓜,都把西瓜籽留下來,洗幹淨,再曬幹,最後用五香粉、八角、桂皮等等一煮,再曬幹(有時候似乎是用鍋子炒幹的),就可以吃了。
在廣州上大學時,那就吃過很多新奇的水果了,如大蕉、芒果、椰子、楊桃、櫻桃、橙子、石榴、水蜜桃、檸檬、荔枝、龍眼、菠蘿等等。90年代後,又有很多新奇的水果了,如美國提子、新疆葡萄、新疆西瓜、新疆水晶梨、北京蟠桃、草莓、木瓜、哈密瓜、蘋果蕉、香蕉蘋果、鴨梨、榴蓮、人參果等等。21世紀,在國內也吃過番石榴、火龍果、紅毛丹等等南方水果。在加拿大,水果品種就更多了,我在《感受多倫多》裏麵已經講過了。
在吃水果的方法上,也有些變化。早期遇到不是很熟、不甜的水果,我們會用糖水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吃,要是扔掉就可惜了,當然,現在可能就會放一段時間,讓水果自己熟。80年代中期,流行過一段時間的炒水果,比如拔絲蘋果、拔絲香蕉等等。高中時,有一次去別人家裏做客,看見別人用小小的水果刀削蘋果,可以削成一條長長的蘋果皮,很是佩服。後來自己慢慢學,也學會了。原來吃西瓜、吃橙子,都是一個人吃一個,後來有了水果刀,才開始把水果切成一片一片地吃。90年代中後期,生日蛋糕上開始用水果裝飾,有奶油的水果味道要比單純的水果味道更獨特。
21世紀時,還吃過雞蛋炒蘋果、油炸蘋果條;據說“蘋果炒肉”,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建議大家多吃這個。在高檔餐館吃飯,最後都會贈送水果盤,或者水果花籃,就是用西瓜皮雕刻成的一個花籃,裏麵放入切成小片的西瓜、哈密瓜、菠蘿,以及小小的西紅柿、葡萄、草莓等等,還插上一把小紙傘,很漂亮,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