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42):吃肉

(2011-12-14 18:32:15) 下一個

 

 

豬肉是最大眾化的肉食了。小時候就愛吃豬肉,因為買豬肉是要憑肉票的,每人每月半斤豬肉的計劃。每年春節前夕,每家每戶拿著戶口本去居委會領肉票,一人一大張12小張,上麵印刷了月份。我們家4個人,剛好就是每周吃一次豬肉。憑戶口本領取票證時期,除了領豬肉票,還有糧票(買大米)、油票(買香油、菜油)、魚票、糖票、蛋票、布票、肥皂票(那時候沒有洗衣粉)等等。而糧票和油票還有全國統一的票,父親出差時可以到會計室領取,回來後,再換成當地的票。所以,父親出差也會給家裏帶來一些收益。

 

因為父親經常出差,家裏每次都是母親做菜。豬肉的做法一般就幾種,要麽用豆筋燒肉,要麽粉蒸肉,要麽炒青菜。因為豬肉很少,皮是一定要吃的。鄰居有一位回民,經常把肉票給我。如果家裏沒有豬肉了,要想吃豬肉,就隻能去工廠的食堂吃了。父母親工作的工廠很大,也是重點單位,豬肉也是一定會有的。工廠的食堂做豬肉,一般是小炒肉(用辣椒)、粉蒸肉、粉蒸排骨、排骨藕湯、排骨海帶湯等等。但菜裏麵的豬肉是很少的,“青椒炒肉”是著名的“廠菜”,也被工人們戲稱作“青椒找肉”。如果買菜時沒有豬肉,我就會大哭一場,在地上打滾,結果發現是叔叔阿姨在騙人。

 

小學階段在雜技團學藝,那裏的飲食很不錯,每天都有豬肉吃,而且是大塊吃肉。其實,那時候在學校裏也沒有什麽學的,除了黃帥反潮流,就是學工學農學軍,所以我去學藝,一方麵鍛煉了自己獨立生活能力,鍛煉了身體,也吃到了豬肉,真是一舉三得啊,現在都還佩服當初自己的選擇!

 

菜場除了豬肉賣,還有豬油塊。那時候人們飲食結構單一,油水不足,很多人吃豬油。豬油塊買回家,切成小塊,就煉成液體狀豬油,放在一個罐子裏,一個晚上 就會凍起來。每次炒菜,或者蒸菜,或者做湯時放一湯勺,早上吃麵條,也會放一點,有時候沒有菜吃,就用豬油拌米飯吃。那時候,炒蔬菜,一般都用豬油,後來才有了菜油,但菜油做菜時油煙很大。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現色拉油(沙拉油,俗稱涼拌油),90年代出現了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等新品種,其實就是工藝提高了,做菜時油煙少了。似乎香油一直就有,但主要是吃麵條或做涼拌菜。

 

80年代中後期取消票證以後(似乎肉票取消比較早,糧票最晚),豬肉就很多了,允許養豬個體戶自己宰殺,當然也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但至少市民吃肉不會有限製了。接著,牛肉、羊肉、雞鴨等等也就多了,尤其是魚。

 

改革開放前,當時的菜市場也隻有少量的淡水魚,主要是鯽魚、鯉魚、白鰱和黃姑魚等,連鱔魚都沒有。80年代開始,淡水魚就開始多了,如草魚、青魚、大頭魚、鯿魚(即武昌魚)、黃鱔、泥鰍、刁子魚、黑魚、鯰魚等等,還有河裏的水產品,如青蛙、螃蟹、河蝦、田螺、河蚌等等。參加工作後,在一個漁場實習,經常用水桶提一桶魚、蝦、田螺、河蚌回家。因為行業的關係,接觸的水產品很多。一開始是推廣非洲鯽魚(羅非魚,多倫多市場稱之為黑[魚立]一類的魚),有好幾個品種,還有雜交鯉魚,很寬大的那種。接著,螃蟹市場好時,就拚命養殖螃蟹;甲魚市場好時,就拚命養殖甲魚。後來,鱸魚、鮰魚、鱘魚等等都有這樣的命運。老家最著名的魚菜就是“水煮財魚”、“黃燜大蝦”。

 

至於海水魚,80年代中期,除了冰凍的帶魚、魷魚、墨魚、海參、海帶以及一些幹貝等是海產品外,在本市內基本上沒有什麽海鮮吃。當然,餐館和賓館還是有海鮮的,多半都是冷凍的。90年代中期開始,鮮活的海鮮開始進入市民家庭,最先來的就是基尾蝦,然後是比目魚、魷魚、墨魚、海蟹、龍蝦、鰻魚、蠔、扇貝等等。這也表明物流業已經是相當發達了,機場、高速公路,提供了較好的硬件設施。

 

老家雖說地處平原,附近的幾個衛星城市,也還是有山區的,所有經常會有野味,除了野兔子、野豬、野雞、野鴨等等,還有刺蝟、穿山甲等,此外,一些餐館還有其它的肉類,比如蛇肉、狗肉、田鼠、昆蟲、蠍子等等。實驗室的兔子、鵪鶉、魚等等,很多都是可以拿回家自己吃的,如果很多,還可以送人,職業優勢啊。

 

此外,商場還有很多快餐肉(午餐肉)、豬肉鬆、牛肉鬆、雞肉鬆、火腿腸、雞肉腸、臘魚、臘肉、熏肉、鴨脖子、雞翅等等,都是熟食,真空包裝,但我覺得還是少吃,裏麵防腐劑很多。

 

多倫多華人超市的豬肉和牛肉,是按照生長的部位分開劃分定價的(如裏脊、五花、不見天、坐臀、瘦肉等等,牛的劃分又不同),排骨要比國內的排骨肉多,豬內髒(如豬心、豬肝、豬腸)是分開的,而且還有大骨頭、肩胛骨、豬皮、豬蹄、豬血、牛筋、牛胃(牛百葉)、豬扒、牛扒等,但西人不吃內髒;羊肉也與國內的不一樣,都是切成大塊的,並沒有國內羊肉的那種味道;雞肉也是按照部位分開劃分定價的(如雞小腿、雞大腿、雞翅、雞爪、雞脯),雞內髒(如雞肫、雞肝、雞心等等)也是分開的,西人也是不吃內髒。這種銷售方式比國內好。多倫多的肉丸種類和罐頭魚種類很多,淡水魚的種類比較少,鮮活的隻有鱸魚、鱖魚、黃鱔、鯽魚、鯰魚、黃姑魚(唐[魚獅])等,其它的都是冷凍的。其中,青蛙、黃鱔、甲魚、泥鰍等等,是我比較喜歡的。而海水魚比較多,鮮活的隻有鰻鱺、青斑、龍蝦、青蟹、溫哥華蟹、青口、響螺以及一些貝類;其它海水魚都是冷凍冷藏的。此外,華人超市還有鴨腿、鴨掌、鵪鶉、兔子等。熟食店的烤雞、烤鴨、烤乳豬、燒海鮮等等,雖說是廣東味,但也還可以接受;大統華的夫妻肺片、鹵牛肚、燒田螺、鹵牛腩,也還比較正宗。我在《感受多倫多》裏麵也講過一些了。

 

多倫多西人超市的豬肉和牛肉也是按部位切開包裝銷售的,豬排、牛排、豬扒、牛扒、雞大腿等等,都是真空包裝,也有肉碎,但沒有內髒。預處理的真空包裝肉食有:醃肉、醃三文魚、火腿片、火腿腸等等。另外還有各種熟食火腿和土耳其烤肉,可以現場切割。雞鴨是真空包裝的,但超市裏也電子烤爐,現烤熱賣。西人魚市的海魚,品種就不多了,似乎老外都不怎麽喜歡吃魚。另外,韓國超市和日本超市的小炸魚、小海鮮,都是熟食,味道也不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